对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管理的认识

2019-05-15 10:52张文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管理方式新课程理念

张文萍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学生管理中贯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这是每个老师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也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通过学习、感悟和体会,我认为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管理,谈一些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学生地位 管理方式

一、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者施加的任何影响,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培养。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重点是在人的发展上,其核心是能力和个性。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收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1]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2]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它实现了知识获取、思维培训和人格完整的协同,实现了人类发展目标的整合。

二、建立新课程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的理念支撑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从知识获得角度看,它强调的是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已有经验在某一问题情境中的生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扩张,达到对知识的同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看,要体现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智能强项,即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肯定,使其长项发展,以长项弥补弱项的不足,消除学生因为弱项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并使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权利(当然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课堂中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获得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改变管理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课本就是圣旨,学生只能唯师适从,唯书适从,在这种无形的威压下,学生的潜能被抹杀了,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同时人格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这种做法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威严的面孔,营造宽松、和谐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做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人性化的管理。

五、改变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1.新课程理念下大力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在学习方式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对自主学习,有人认为就是学生的自学;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围在一起就是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或调查或查阅资料就是探究。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其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①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②要充分占有材料;③要有契而不舍的精神;④既要有独立性,又要有合作能力;⑤要会根据材料确定学习方法。对老师来说,如何组织,如何引导,怎样合作,怎样评价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如果老师不精心策划和设计课,那么课堂就会显得干瘪,学生感到乏味,又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另外,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另外的责任和能力就是能使课堂可控、可收,不致于杂乱无章,同时我也认为,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才能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2.认为个性张扬就是无拘无束,或者说容忍俏皮和放肆,而个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稳固的特征,不是一时冲动的表现。但在课堂上应该坚持张而有度,扬而有序的原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不是滋生怪异。

六、管理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个学识再高的人,如果道德品质低下,他将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拉近生生距离,拉近师生距离,学生亲其师,教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就容易,而且容易见效,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心。

七、管理中要体现差异,而不能体现差别

多元智能理论明确指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因此在教育中要体现这种差异,发展其强项。同时教育家孔子指出“有教无类”,即每个受教育者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注重无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平定的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不要因成績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使某些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导致自身的强项得不到发展,一些人才过早的被扼杀。

因此,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理念,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尊重学生的差异,全面了解学生,科学引导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才能贯彻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舒振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德建设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2]付平生.精彩源于“有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

猜你喜欢
管理方式新课程理念
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及管理方式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