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加工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实施模式

2019-05-21 12:51罗立群包申旭李育彪赵云良任浏祎
中国矿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矿物校企加工

罗立群,包申旭,李育彪,赵云良,任浏祎

(1.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校工科专业的校外实习与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将校内课堂教学、专业理论、毕业设计及学生创新科研活动相结合,对启发创新性思维和尽快服务企业均具有其独特的强化作用。

矿物加工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武汉理工大学以建设矿物加工国家级品牌专业为办学定位,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面向国际工程教育的办学思想,在加强矿物加工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实施模式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其毕业人才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青睐。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不仅促进了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了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且扩展了实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资信传播,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

1 以卓越和国际工程教育定位落实创新实践要求

1.1 卓越和国际工程教育的实践定位与要求

为促进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而实施的高校卓越计划,要求加强学生培养过程的创新实践训练和校外实践培训。国际工程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必要的训练、工程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既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又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挑战,并坚持和发展工程技术的价值与人类的伦理准则[1]。因而,国际工程教育核心就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对矿物加工专业学生通过培养和实践,需具备工程实践、工艺设计、工程实验的能力,了解专业发展前沿方向,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与对外交流能力;能胜任在矿物加工工程与矿物材料等相关领域从事建设规划、工程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3]。

1.2 顺应矿物加工专业发展拓展学科内涵

针对211学科的建设成就和双一流学科的发展方向。我校矿物加工学科在矿物加工与材料研究方面,形成了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的分选与提纯理论和工艺技术,矿物材料的纯化、深加工技术,非金属矿超细粉碎、矿物材料的表面改性、矿物材料的制备、合成技术,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等多个研究方向,特别是余永富院士首次提出“提铁降硅”建议及技术措施,推动了我国在炼铁原料应用方面的进步;在石墨、石英、云母等典型优势非金属矿深加工与矿物材料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与技术优势。

在矿物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形成了固体废弃物与资源的利用、城市矿山与资源循环工程、大气治理与净化技术、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污水的处理技术、固废与污泥建材化利用等研究方向,尤其是将石墨、石英、云母等典型非金属矿资源深加工,制备超纯材料、吸附材料、填料涂料、过滤材料,以及矿物纳米材料应用到环境治理方面的技术,在国内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1.3 依据专业特色建设多层次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按照卓越和国际工程教育的实践定位与要求,结合我校矿物加工学科的专业特色,在校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我们甄选和建设了多个具有矿物加工专业特色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以多金属铜铁矿为特色的原武钢大冶铁矿、程潮铁矿实践基地,大冶有色铜录山矿、铜山口矿实践基地;以有色金属锡锑为特色的原华锡集团车河选厂、铜锌硫铁为特色的江西万国矿业选厂;以非金属矿为特色的湖北新洋丰肥业公司、宜昌新成石墨公司实习基地;近年来,针对学科发展特色和服务领域的拓展,积极开拓了湖北大江环保科技、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格林美股份武汉公司等具有学科特色的新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按照学科的发展内涵对应接受实践培养和岗位熏陶。

2 践行多元化的实习实践培养模式和路线

2.1 以个性化的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理念,构建多维度渐进式的培养路径

校外实践基地立足于矿物加工工程的专业特点,依托于矿业、环境和安全等优势学科及平台,优化和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和国际工程教育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搭建高校、企业和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推动矿物加工工程人才与行业应用和国际社会需求的高度接轨,以适应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工程化与国际化。推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实践素质培养平台、实践提升能力平台、实践创新应用平台为基础,从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实践应用为目标,向“科学探索-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层次渐进推动,探索校企联合和国内国际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图1)。

2.2 面向卓越工程与国际化教育背景,优化矿物加工专业校外实践的培养方案和体系

基于“卓越教育、国际视野、工程应用、突出特色”的理念,集中学院优势学科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依托,深化优势学科的纵向延伸与矿物加工专业的内涵建设,突出为国内国外大资源提供应用与服务的专业特色,协同知名企业和国外高校的技术专家,优化与国际对接的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从“实践理论、实践技能、素质拓展、国际前沿”等四个维度,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和优化矿物加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工程与技能、国内与国际的有机结合,加强对专业实践内容融合与工程模块的整体优化。并借鉴美国犹它大学、加拿大艾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实践理念,确保实践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工程性和国际性。

2.3 以学生工程实践与国际视野为中心,探索矿物加工专业多元实践的模式和方法

充分考虑矿物加工工程工科的学科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学生面向工程实践与国际视野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目标,探索和尝试“问题探究式、团队研讨式、项目驱动式、工程实践式”实践培养模式,注重引导学生针对工程实践主动思考和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实践运用,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行学生选择校外企业导师的竞争机制、项目组定期讨论观摩的开放机制、学生导师负责的培养机制、成员互相评分的质量监控机制等,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实践课堂,以“导师制”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专业创新项目、开放实验室基金、“挑战杯”和节能减排等课外科技竞赛的实践应用作为纽带,将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适应矿物加工专业特点的工程式、产业化考核评价方法。

图1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多元实施路线图Fig.1 Multi-implementation route of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for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2.4 优化与共享多种实践资源,探索校企结合协同育人的机制

根据“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协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发展。与武汉钢铁集团程潮铁矿、大冶有色集团公司铜录山矿、湖北省大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华锡集团车河选矿厂、江西宜丰万国矿业公司、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实施各类实习实践教育与工程应用交流,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岗位实践机会,可以掌握矿物加工业务流程和岗位工作操作规范。探索并实施了学校、企业、学生三级安全保障运行机制,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级安全教育实践模式。与矿物加工大型企业或国际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实践基地。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到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科学研究、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校企联合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开展科研合作等形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既拓展和延伸了人才培养的空间,又实现和加强了技术的提升与科研能力的互补过程。聘请企业三个层次人才,强化校外企业与高校的协同育人功能,即企业高管/总裁引领职业规划和创业实践;校外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任实验课程教师,以及协助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技术骨干引导专业实训和技能拓展。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制订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企业新技术和新成果走进课堂的合作机制,探索面向企业工程需求的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2.5 以工程化实践应用人才培养为中心,建立“学术-实践-应用”的协同发展模式

坚持实践教学、学术应用和工程实践良性互动,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实践素质培养平台、实践提升能力平台、实践创新应用平台三级实践培养平台为媒介,进行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实践应用等梯级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研磨,促进学术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与应用,以实践专题讲座、应用科研成果教材立项、工程技改项目指导毕业论文选题等形式,拓宽学生科研视野、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针对学科应用平台,通过设立开放实验室基金和自主创新项目申请,校外教师短期交流,建立服务实验教学的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工程应用案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构建学术学科和实践教学的桥梁。

因而,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强化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一是实验课,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逐步采用双语模式,通过整合实验课教学内容,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至80%以上;二是课程设计,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三是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生产一线的工程训练,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经历;四是毕业设计,通过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五是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校园各种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和国际化氛围。实施两年来,经学院问卷调查和督导考核反馈,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施,以实习学生为纽带,加速了实习企业资信的传播和提升,校企双方均获得了共赢效果。

2.6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持续发展的难点思考

1) 由于高校与行业企业、人才技能反馈的沟通机制较为薄弱,需要解决现有人才技能与素质培养和企业工程实践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问题,形成符合企业工程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

2) 针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难以有机结合、学以致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机制和考核方法,需要解决实践教学衔接、效率和评价机制的问题。

3) 因实践教育与工程应用实施的相对孤立,需要寻求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或工程改造能力的矿山企业,建立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解决典型矿物加工企业工程应用创新的问题。

对此,可在校企协调共建实习基地机制、优化协调合作环境、完善协调合作培养方案、强化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索和持续优化。

3 结 语

基于卓越培养、国际视野和个性化开拓的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理念,构建多维度渐进式的实践培养路径,建立多行业矿种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潜能为纽带,探索并实践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国际服务视野的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工程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实践基地协同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加强了校企教学和科技联合,发展了教学与实践的内涵,为提升实践效果和校企共赢取得了显著成效。

猜你喜欢
矿物校企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能量矿物的选择及强磁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对我国矿物加工工程技术的研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