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语法结构的灵活性

2019-05-21 01:16刘文芳
东坡赤壁诗词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法结构修饰语语序

刘文芳

汉语语法,是写作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诗填词,当然也必须遵循语法。古今诗人在创作中是注意语法结构的,但也有不少诗人词家,为了协调平仄声调,增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对语法结构采取了一些灵活性的处置,使诗词的特质与语法结构奇妙地完美结合,显现了一种新的境界,得到了诗词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纵览古今诗人词家,究竟采取了哪些灵活性的形式呢?

一、易位式

语法规定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这是句子“主干语”的排序。句子中还有定语、状语、补语、表语等等。这些都是“附加语”,用来修饰“主谓宾”的,统称“修饰语”,也都规定了一定的语序。在诗词中,有的就突破了这个语序,出现了易位的现象。如唐·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别,就流泪、惊心。花、鸟为主语,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为宾语。按语序排列,应是“花感时溅泪”“鸟恨别惊心”。诗人把宾语提前了,主语后置了。这就加重了感时、恨别的厚度,溅泪、惊心也就自然了。把这种移情于物加以易位,正显现了此诗的含情之深、美感之浓。又如,宋·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中,“黄尘行客汗如浆”,把主语(行客)后移了,而把修饰语(黄尘)前置了。这一移,突出了“黄尘”,行客旅途的艰苦、汗流如浆就生动显现了。同时,声调也合律了。词,也有易位的,如宋·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天涯踏尽红尘”“送行淡月微云”。本应是“踏尽天涯红尘”“淡月微云送行”,而词家却把“天涯”“送行”前置,一是突出了友人奔南走北踏天涯之苦和送别之情。二是协调了平仄,避免失律。而宋·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白头吊古风霜里”,却把修饰语(风霜里)置后,以补充其吊古时的环境。看,鬓发斑白的诗人,立于萧瑟的秋风秋霜中吊古,景中有情,情景相生,这补充得如锦上生花。

二、省略式

一首诗词的字数、句数、篇幅,都有一定的限制规则,要求言简意赅。它不像散文那样语句完整,而常常有省略,“主谓宾”不完整,修饰语也不完整,突破了语法规则。但是,诗人词家用巧妙办法,把它缝补起来,成了完整的“天衣”。这种省略式有几种情况:一是省略主语。宋·范成大的《晚步吴故城下》中,“拄杖前头双雉起,浮图绝顶一雕盘”,主语是“作者”,读者一看就知道,主语明省略暗存在,——作者拄着杖缓行,仰观到前头山鸡双双飞起,古塔高空一头大雕盘旋。二是省略谓语和宾语。唐·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这一联的“橘柚”和“梧桐”后面,分别省略了谓语“黄熟了、(叶)枯黄了”,若补上谓语就成了——大自然变寒冷了,橘柚都黄熟了;秋渐渐深了,梧桐的叶子枯黄了,而作者只用“寒”和“老”来暗示,让读者去思索。也有省略宾语的,如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中,“古寺语流莺”,诗意是:在古寺里,流莺在啼叫。啼叫什么呢?宾语没有写出来,让读者去想象,产生了一种幽静的神秘感,增加了诗作的艺术魅力。三是省略比喻词。唐·李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飘浮不定,任意东西,以此来比喻友人(游子)行踪。落日,远处一轮夕阳徐徐而下,以此来比喻依依惜别的心情。中间省略了比喻词,但诗句更爽朗干练,铿锵有力。又如,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亮照人,多么栩栩如生。这也是省略了比喻词。四是省略修饰语。宋·黄庭坚的《题胡逸老致虚庵》中,“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这诗的意思是: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画图映出。入夜,倚于滨水的窗前,听见风雨飒飒而来。这一联该省略了多少相关词语,反而显得干净利索,视誉为“千古奇句”。

三、并列式

有的诗词作品,把几个词语并列一起,成句成篇,词语中没有连接性的词和一切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完全突破了语法规则。可是,这种并列而成的诗句,却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情和诗意。有的成了名句、名篇。如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是由名词性词组并列而成的。“鸡声茅店月”,是写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残月未落,尚未破晓,就收拾行装,趁早赶路。“人迹板桥霜”,这位旅客算是“早行者”吧,然而,板桥的霜地上已有人迹。这真是“更有早行人”了。这短短十个字,脍炙人口,被诗评家称为“意象俱足”的佳句。又如,宋·陆游的《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是由六个名词性词组并列而成的诗句,分叙了两次抗金征战的经历:一次是抗金将领张浚,率领楼船,冒着夜雪,从瓜洲渡口出征,军容甚壮。不久却军败,张被罢官。又一次是,枢密史王炎,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作者极力支持,他预见铁军又要奔赴大散关前线,收复中原。可是不久,王炎被调回临安,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作者悲憤极了,这十四字中,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在词曲中,这种并列式也被运用,如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十八个字,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并列成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绝妙秋景图。加在九个名词前面的定语,构成了一系列特定意象,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客观景物,而是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因此,这篇散曲被词曲评论家誉为“秋思之祖”。

四、变换式

作者把诗词中的词语进行互相变换,换出了一种新的境界,也把失律换成了合律。如唐·杜甫的《秋兴》第八首中的一联,“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文理,粒字应附在香稻后面,枝字应附在碧梧后面,即香稻粒、碧梧枝,鹦鹉啄香稻粒、凤凰栖碧梧枝。作者却把“鹦鹉”和“香稻”、“凤凰”和“碧梧”对换。这一换,合乎了诗律,而且这种新奇的诗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因此,《秋兴八首》被评论家认为是杜甫创作艺术进一步提高和丰富的卓越成就。又如,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如按一般语序,应是“西湖六月中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诗人将“毕竟”提前,与“风光”对换,既协调了平仄,但主要是借助“毕竟”二字,强调“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特定地点(西湖)和时间(六月中)。同时,使修饰词(毕竟)离开被修饰词(不同)远点,造成一气贯穿的语势,增强了诗的灵动感和神韵感。

以上四种形式,有的可能在一首诗词中出现两种以上的形式。这更增添了诗词的奇妙性和多样化,如五代·李煜的《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很明显,主语(亡国之君)省略了。同时,又把宾语(故国)置前,把修饰环境的词语(月明中)置后,更加突显了亡国之君的浩叹,包含了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这阕词就运用了“省略”和“易位”两种形式。

诗词语法结构的灵活性,当然还有其他形式,这里就不赘述了。

猜你喜欢
语法结构修饰语语序
浩浩荡荡个什么
古典诗词中名句之修饰语试析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长沙方言中的特色词尾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浩浩荡荡个什么
大学英语B级等级考试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