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之前,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2019-05-22 01:49曦元
家教世界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失控后果权威

文/曦元

儿子5岁了,最近越来越喜欢讨价还价。我们经常为一些小事纠缠很久。比如,为了每天要不要刷两次牙这个问题,孩子也和我讨价还价,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我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才开始刷牙。

为此,每天要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真不知如何是好。

讨价还价是父母教给孩子的。因为一开始,“交换条件”都是父母主动提出来的。比如,“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坐过山车。”

这样一来,孩子在听话顺从前,就会先想想自己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

当讨价还价成了习惯,每一次成功之后,孩子就在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他们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做。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事物,也不再有探索精神。任何事情不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主动性逐渐消失,成长过程变成了“被动状态”。

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在讨价还价中,家长会发现自己对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磨破嘴皮,却还未对晚上睡前洗澡达成协议。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会引发长时间的谈判,你还有权威吗?没有了权威,还谈什么对孩子的教育?

造成父母情绪失控。当父母的耐心用尽之后,孩子倔强的讨价还价行为会令父母情绪失控。这个时候,民主的父母就成了暴怒的父母。

一开始就不和孩子讲条件。许多父母习惯说“吃不完饭就不许看动画片”,这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很坏,因为孩子会效仿父母动不动就讲条件的习惯。

向孩子说“不”要慎重。父母不要随便说“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一旦把“不”说出口,就要坚持,做到令行禁止。

如果是确实不便拒绝的事,可与孩子共同商讨。但父母必须掌握主动权,不能让孩子无休止地讨价还价。

父母双方要保持一致。当父母一方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另一方不能持反对意见,否则,容易养成孩子在父母之间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而且还会想方设法坚持自己的条件。

所以,父母双方要保持意见一致,如果出现意见相左,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商量商量再告诉你。”

设定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底线。在家庭内部发扬民主之前,父母应该跟孩子有一个约定: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有“最终解释权”。设立“最终解释权”,就是为争论设一个底线,以保证父母的权威不受影响。

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孩子想要通过讨价还价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一旦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孩子就会习惯于讨价还价。因此,要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

让孩子接受讨价还价的后果。讨价还价往往会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娱乐和休息,或者因此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别心软,让孩子承受讨价还价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会逐渐促使孩子减少讨价还价的次数。

猜你喜欢
失控后果权威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耍帅”的后果
这些行为后果很严重
定身法失控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众荣的后果8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权威的影子
失控的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