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质量的对话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019-05-22 04:13冷颖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7期
关键词:雪景笔者文本

冷颖

对话,是阅读教学应有的形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追求怎样的对话呢?笔者认为,应通过有效、灵动、幽默的对话,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用有效的对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用有效的对话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问学问,问是学之始。要让学生从学“问”开始,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问的勇气,教给他们问的方法,逐步提高他们问的能力。例如,笔者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天放學回家后,要保证不少于30分钟的阅读;在每一课的预习作业中,要提出两至三个问题。在课上,笔者会表扬那些会提问的学生,并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辨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有位学生在预习完《东方之珠》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西湖》中,作者把西湖比作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这篇课文又把香港比作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难道不显得单调吗?”这个问题,说明这位学生具有高度的语言敏感性。于是,笔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就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们试着换一种表达方式来赞美香港。

在三年级下册的《菩萨兵》一文中,提到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对红军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名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不是先发芽再生根吗,为什么这里说的是‘生根、发芽?”课后,笔者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几种植物的种子,把它们种下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寻找答案。如此一来,就放大了“问”的效应。

2.用有效的对话让学生学会批注

有效的对话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批注就是实现有效对话的一种好方法。批注阅读法,是指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对话,通过内容、表达方法甚至标点来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并直接在文本上圈点勾画,把自己阅读时的想法表现出来。

例如,在执教《金蝉脱壳》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对文中作者描写蝉脱壳的过程很感兴趣,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在“蝉儿把它已经脱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这句话旁的空白处,有的学生写道:“没想到这小小的蝉竟然会做‘仰卧起坐的动作,而且那么敏捷,真厉害!我从这句话体会到那只蝉的努力,它在努力钻出来,努力摆脱壳对它的约束。”还有的学生更关注文字的表达方式:“这一段话用了许多动词,准确又生动地表现了动作的自然协调,富有画面感,非常逼真。”学生批注的过程,没有生拉硬拽式的“逼供”,全是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批注使学生们的大脑、笔头都动了起来。笔者还将不同学生的批注内容作为创生资源,通过修正、比较,使学生不仅从文本语言中获了益,还从同伴的语言中汲取了营养。这样的批注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用灵动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是保持课堂活力的源泉。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势,但也要注意应用的时机和比例,否则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对话效益最大化是教师更应该努力追求的。

1.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内容保持新鲜感

五年级上册练习1中的“语文与生活”要求续写一首儿童诗,教材中出示的两节小诗每节五行,前四行一模一样,学生只要想出一小句,就能写出一整节。有的学生说,这样的诗太单调。于是,笔者又选了《海上的风》《晚风》,让学生诵读,感受其语言的精妙。笔者用逐步推出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晚风》介绍给学生,先把最重要的两处语句空着(爱散步的晚风、汹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可填写什么内容,再出示“谜底”。这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2.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过程保持兴趣

朗读感悟是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再好的教学方法若每一节课都使用,也会使学生心生厌倦。所以,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保持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文言版的《龟兔竞走》时,让学生们以左手为龟、右手为兔,在课桌上表演故事的进程,在左右手不断运动的过程中诵读文本,进而理解文本。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轻松自在。这种独创的“形体诵读”,表面上解放了学生的手,实则解放了他们的心灵。又如,笔者在教文言文《荔枝图序》时,利用“猜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先隐去能表明对象是“荔枝”的关键句子,再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去猜测这是什么东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幽默的对话使课堂情趣盎然

教师不苟言笑、目光炯炯,学生正襟危坐、小脸紧绷,自始至终,课堂里没有一点笑声,如此压抑的课堂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让人心生畏惧。这会使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要改变这种呆板无趣的局面,幽默的对话是一剂良药。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高度重视幽默:“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

老一辈的特级教师支玉恒可谓是一位幽默大师。他在执教《第一场雪》时的评语妙趣横生,令人佩服。当一位学生朗读完作者描写雪景的内容后,支老师问道:“你们听他读完这段话,是不是感觉走到雪景中去了?”学生们反应不一。他又问:“刚走到雪景的边上,是不是?”这使教室里笑声飞扬。接着,再请一位学生读这段话,结果差强人意,不如前一个学生读得好。此时,支老师便说:“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景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幽默的语言是爱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支老师的评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巧妙地引导学生领悟到了正确的朗读方法,同时也保护了两个学生的自尊,没有让他们产生挫败感,传达出了一种包容与睿智。

总之,有效、灵动、幽默的教学对话,不仅能使学生快乐地学,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雪景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寻找中国最美雪景
老师,别走……
《大坂山雪景》《高原平湖》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山中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