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隧道防排水设计探讨

2019-05-23 14:57奚魏征
珠江水运 2019年7期
关键词:软弱围岩

奚魏征

摘 要:文章以安康至岚皋高速公路6座隧道为依托工程,根据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点,分析了软弱围岩防排水设计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分析结果,提出短、中隧道和长、特长隧道防排水的差异性设计,为类似项目隧道防排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弱围岩 隧道防排水 差异性设计

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的进程,在这一现状下,隧道不可避免会遇到软弱围岩问题,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及养护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软弱围岩的防排水问题日益突出,软弱围岩的防排水设计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运营期间检修疏通的便利性,是隧道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对软弱围岩隧道防排水设计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软弱围岩的公路隧道的设计水平,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

1.1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条件

项目区位于秦巴山区,大巴山主脊横亘区内南部,山势自南向北倾斜,南部山区坡陡谷深、狭窄深邃,北部沿河两侧多为浅山丘陵。地貌类型主要为中高山、中山、低山和河谷阶地等地貌。

项目区横跨秦岭南缘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两个构造区,构造地质复杂,各类岩体发育,其构造变形属于秦祁昆中央造山带范畴。

本区地处内陆,受地势影响,全区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北大巴山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

1.2依托工程概况

依托工程共设置隧道9866m/6座,其中特长隧道3431m/1座,长隧道4975m/2座,中隧道702.5m/1座,短隧道757.5m/2座。

隧道按照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100km/h,中、长、特长隧道建筑限界宽度11.00m,短隧道与路基同宽,建筑限界宽度13.25m,净高均为5.00m。

1.3地层岩性

中、长、特长隧道岩性较单一,均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千枚岩(S1m)。全风化千枚岩原岩结构、构造已全部破坏,风化呈黏性土状;强风化千枚岩节理裂隙极发育,多呈张开~微张,岩石被节理裂隙分割成碎石、碎块状;中风化千枚岩节理裂隙发育,浅部呈微张,深部多闭合,裂隙中有石英脉充填,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为7.3~14.4MPa,软化系数为0.54~0.73;微风化千枚岩岩质新鲜,含少量黄铁矿,节理裂隙较发育,多闭合,岩体完整,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为9.7~19.2MPa,软化系数为0.58~0.81。

月亮湾隧道(短隧道)地层岩性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砂质板岩(S1m)。强风化砂质板岩为变晶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质软,手掰易碎;中风化砂质板岩主要成份为绢云母,长石,石英,绿泥石等,变晶结构,板状构造,锤击声清脆,不易碎。可见少量石英细脉充填,呈网状或树枝状,岩体较完整,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为26.5MPa。

药王庙隧道(短隧道)地层岩性为志留系下统梅子垭组(S1m)片岩。全风化片岩原岩结构、构造已全部破坏,风化呈黏性土状;强风化片岩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碳质,绿泥石,绢云母等,片状构造,鳞片变晶质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中风化片岩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绿泥石,绢云母等,鳞片变晶质结构,片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稍完整,饱和抗压强度Rc=7.6MPa,软化系数=0.73。

1.4最大涌水量预测

对依托工程各隧道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为隧道防排水设计提供依据。月亮湾隧道和药王庙隧道(短隧道)最大涌水量预测分别为160.08m3/d、161.8m3/d;罗家湾隧道(中隧道)最大涌水量预测为416.48m3/d;谢家坡隧道和跷溪河隧道(长隧道)最大涌水量预测分别为4158.6m3/d、3387.4m3/d;中河隧道(特长隧道)最大涌水量预测为5186.2m3/d。

2.软弱围岩与水的相互作用

众所周知,水的可塑性极强,能够通过节理裂隙渗入到隧道内部。地下水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分为3种,具体危害详见表1。

3.排水设计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隧道排水设计一般为中心沟和侧式暗沟两种型式,现根据项目区均为软弱围岩的特点,并结合两种排水型式的优缺点,对其适用性进行分析,详见表2。

4.软弱围岩防排水设计

4.1防排水设计原则

结合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特点和排水型式的適用性分析,提出隧道软弱围岩防排水设计采用以下原则:(1)一般段采用“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富水断层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综合治理”的原则;(2)排水系统应排出拱脚以下水,防止拱脚遇水软化;(3)衬砌防排水设计充分考虑防排水系统的可维修性、养护疏通的便利性。

4.2防排水设计

(1)洞外和洞口防排水。①在边仰坡坡顶以外≥5m处结合地形地貌设置洞顶截水沟,避免边仰坡坡面被雨水冲刷;排水沟设置在洞门上方,及时排走坡面水。②明洞衬砌采用防水钢筋混凝土,在衬砌外侧铺设两层土工布(350g/m2),两层土工布中间铺设防水板(1.2mm厚EVA防水板)。③单坡隧道应在位于高侧的洞外路基设置反坡排水,防止洞外路基水排入洞内,影响行车安全。

(2)洞身防水。①结构自防水:以注浆堵水、超前大管棚或小导管加固作为第一道防线;以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裂隙作为第二道防线;以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6的二次衬砌防水(钢筋)混凝土作为最后一道防线。②在初支与二衬之间设置土工布和防水板。③施工缝、沉降缝和伸缩缝是衬砌防水的关键部位。隧道内纵向施工缝采用钢板腻子止水带,环向施工缝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沉降缝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与背贴式止水带。

(3)洞身排水。①环向排水:为了及时、有效的排出围岩裂隙水,消除二衬的静水压力,在初喷后设置φ110mm半圆排水管。特别注意的是,要对渗水严重部分还应进行加密设置,并将水引入纵向排水管中。②纵向排水:在衬砌背后左右侧墙脚外均设置设φ160mmHDPE纵向半边打孔双壁波纹管,排水管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为确保纵向排水管的可维修性,每隔50m设置一处纵向管检查井,左右两侧交错布置,便于运营期疏通纵向排水管,确保排水通畅。③横向排水:每隔10m设置一道φ160mmHDPE横向排水管(最小坡度2%),将纵向排水管中的水引入排水沟。④排水边沟:短、中隧道因涌水量较小,在行车道前进方向左右侧设排水边沟,运营阶段采用揭盖清淤,并在洞外设置油水分离池,避免洞内消防清洗用水直接排放;长、特长隧道在行车道前进方向左右侧设路侧边沟,排放洞内消防清洗水,每隔25m设置一处沉沙井,在超车道下方设置矩形中心排水沟,每隔100m设置一处中心沟检查井,检修时仅需封闭一条车道。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根据项目区的工程地质特点,分析了排水型式的适用性;结合隧道涌水量,考虑整个防排水系统,统筹规划,合理设计,提出了软弱围岩短、中隧道采用两侧排水边沟,长、特长隧道采用中心排水沟的差异形设计。

参考文献:

[1]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2]张娜,王水兵,赵方方,等.软岩与水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技术,2018(07):1-7.

猜你喜欢
软弱围岩
浅谈浅埋隧道软弱围岩施工技术
谈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软弱围岩区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