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刍议当代筝乐的传古与创新

2019-05-24 14:20肖涵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创新

肖涵

【摘 要】中国筝乐文化想要突破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在世界艺术史上赢得一席之地,必须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是“传古”,或曰“返本”;另一方面是“创新”或曰“开新”。当代筝乐的发展唯有相辅相成于二者,才会迎来中国筝乐艺术的又一个历史新阶段,所谓“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当代筝乐;传古;创新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042-03

本文从题材特征、曲式结构、调式音阶、弹奏技法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当代筝乐文化“传古”和“创新”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进而从坚持群众性与专业化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坚持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技术规范化的统一、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应把握适度的原则、坚持现行技术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双重建设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筝乐文化当代传承的思考及建议。以期在摸索当代筝乐创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协调和统一好“传古”与“创新”的步调,为当代筝乐文化之发展路径提供有效思考与建议。

一、当代筝乐“传古”表现形式

(一)题材特征的传古

从传古的角度去看,当代筝乐在题材选择上范围还比较狭窄,艺术家们往往会通过“写景抒情”、“取材文学或历史”、“改编地方曲”的方式来传古,但在传古的风格上,具有精悍短小、表达内容清晰丰满等特点。①

写景抒情这类题材寄托了艺术家个人情感在其中,让人听来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取材于这类题材的筝乐有许多,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取材文学或历史的筝乐作品数量则较少,如河南筝曲《落院》,这首曲子由曹东扶老先生从“陈杏元哭诉哀怨”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该曲多用游摇技法和起伏变化的音调。当代筝乐在以改编地方曲而取材方面,会比较注重突出各地地方曲的民间特色,如陕西筝曲《凄凉曲》,完整保留了原曲子凄凉、哀怨的特点。

(二)曲式结构的传古

“八板体”的曲式结构在传统筝乐中非常常见,整首曲子有8个乐句,每个乐句有8拍,并且通常第5乐句中会多出4拍。当代筝曲家在传古过程中,用“八板体”来编织筝乐的曲式结构非常普遍。如山东筝曲《汉宫秋月》、河南筝曲《苏武思乡》、客家筝曲《倒插花》、潮州筝曲《寒鸦戏水》等。

当代筝乐在传古这种“八板体”曲式结构的时候,通常以“起”、“承”、“转”、“合”作为结构对比。如潮州筝曲《粉红莲》,全曲以“起”、“承”、“转”、“合”之形式,将整个乐章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段落,整首曲子结构完整、变化统一,大有清幽高雅、慢而不散之遗风。

(三)调式音阶的传古

古筝在其漫长的发展生涯中经历了五弦、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二十一弦等多弦发展过程,其中,二十一弦是人们所常用的,使用最为频繁的调为D调。当代筝乐作品有许多在这种传统调式定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表演,通过左手按弦,取得五声音阶中没有音,重新形成特殊定弦,或者重新安排音程关系,让音阶的顺序形成一组新的调式音阶。

当代许多地方筝乐会以这种传古方式,在不脱离传统五声定弦方式上,来表现具有特殊地域风貌的筝乐调式,如潮州筝派:其以简谱中的二三四五六七八为一个标记,以传统五声音阶为基础,没有变化音阶,靠着左手按滑的技法产生轻、重调式,进而形成旋律向上进行、声腔向上滑动的音乐风格,也由此才有“音务珠圆,韵求气贯,左右配合,音韵并茂”的潮州筝派风貌。

(四)弹奏技法的传古

我国各筝派演奏技法的共性与差异性是其各自成派、拥有独立风格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右手司弹,左手司按”是当前各大筝派在古筝传古过程中的总体特征,②即是:表演者以右手的演奏为主,而左手便通过吟、揉、按、滑等技法,使筝乐达到“以韵补声”的传统弹奏风格,但是这种传古的演奏方式,会让筝乐演奏者左手的弹奏技法对右手形成依赖性,使左手成为右手演绎的配角。

當代筝乐在传古过程中有广义上的“南北派”之分。北派筝乐在弹奏过程中具有刚劲有力、豪放洒脱之感,这种弹奏风格以山东筝派、陕西筝派、河南筝派为代表。南派筝乐在弹奏过程中则具有音质细腻、悠扬委婉之感,这种演奏风格以客家筝派和潮州筝派为代表。当然,不管是北派还是南派,其演奏技法在我国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均相互影响却又独自存在,进而形成了各自独具风格的弹奏技法。

二、当代筝乐“创新”表现形式

(一)题材选择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之后,筝乐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艺术家们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在创作上更加自由而风格多变。③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和规模化。

从文学作品中提取题材。这种创新题材的方式在传统音调的基础上,使用西式作曲技巧,融合多种音调特征和音乐素材,让筝乐展现出诗词中的美好意境。这类题材的当代筝乐作品有:王建民的《枫桥夜泊》、庄耀曲的《箜篌引》、王中山的《山居秋暝》等。

从历史怀古或民族生活中择取题材。这种创新题材的方式多采用协奏曲的演奏形式,曲式结构也较宏伟,如何占豪的《西楚霸王》、徐晓琳的《黔中赋》、王建民的《西域随想》等。

改编戏剧传统剧目而成题材。这种创新题材的方式大多节奏鲜明、技巧精湛,如王中山所改编的《夜深沉》这首筝乐取材于京剧牌子曲,曲调结构严谨、节奏坚定而有力,在古筝独奏的过程中配以大鼓伴奏,具有优美而刚劲之风味。

(二)曲式结构的创新

当代筝乐作品在曲式结构方面,不再拘泥于中国传统筝乐曲式的固定模式,在曲式结构中将中、西式曲式结构巧妙结合,既体现出了筝乐作曲家们对曲式结构个性化的创新追求,还体现出了现代筝乐在传古基础上所追求的时代美,让曲式结构更具多样性。

整体结构为西方曲式,而内部结构则为中国传统曲式,如王建民的《长相思》。

整体结构为中国传统曲式,而内部结构则为西方曲式,如李萌的《月色清明》。

整体结构和内部结构都为西方曲式和中国传统曲式并置的形式,如王中山的《云岭音画》。

(三)调式音阶的创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五声音阶的定弦已经无法再满足筝乐作曲家的需要,艺术家们开始试图通过“人工定弦”来自行设计古筝的弦序,从而构建出了无比创新的新古筝调式音阶。

非传统五声调式的八度循环,这种定弦改变了五声音阶的排列结构,但仍然以八度为循环模式,如王建民的《幻想曲》。

两种不同调式交替的八度重复,这种定弦由两个不同的宫调系统的五声音阶交替重复进行,让乐曲在演奏过程中产生调式和调性的变化,如庄耀的《山的遐想》。

非八度重复的人工模式定弦,这种定弦需要根据作品本身的地域风格来设计调式,如王建民的《西域随想》。

人工模式化音组定弦,这种定弦包含了多种调式,形成多调性八度循环,如庄耀的《莲花谣》。

(四)弹奏技法的创新

当代社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筝乐作品,不仅让筝乐创作实现了百花开放,在演奏技法上也实现了有效创新。

悬摇技法。它与传统扎桩摇技法相比,更加灵活和自由,可以在筝码右侧的任何位置,通过遥指来改变音乐音色,从而让筝乐作品表现更有张力、让音色更加饱满、音乐织体更加丰富。如王中山的《溟山》、《秋望》这两部作品,乐曲中多处运用到多指摇的悬摇技巧。

五指弹奏。在传统筝乐演奏的技法中,技法展现主要集中在大拇指、食指与中指上,无名指与小拇指几乎不参与演奏,但是在当代筝乐演奏中,表演者双手的10个手指均要参与弹奏,于是又衍生出了无名指向里“打”、小拇指“拨”弦的技法。

左手和声旋律的构建。在当代筝乐作品中,逐渐开始出现左右手共同演奏的技法,这种技法上的创新为筝乐旋律增加了厚度,极大拓展了当代筝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筝乐文化当代传承的思考及建议

(一)坚持群众性与专业化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繁荣的音乐文化总是出自于民间,音乐创作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受众心理和文化需求为创作基础,然后在专业化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将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创作出来。因此,坚持群众性与专业化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需要筝乐工作者这样做:

首先,要理解和接纳人民群众对筝乐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在筝乐创作中多接触人民群众、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群众化品格、民族化风格的筝乐作品。

其次,要把握好筝乐作品普及工作。筝乐作品的普及指的是要向广大群众进行普及,这就要求被创作出来的优秀筝乐作品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自媒体平台等方便、快捷的渠道传播开来。

最后,要提高筝乐作品的创作质量。筝乐作品的提高与作品创作者的素养分不开,这就需要筝乐教育领域发挥出其育人作用,办好筝乐教学工作。或者从人民群众中选拔出有天赋的优秀筝乐人才,进行专门培养之后,使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筝乐作品。

总之,只有坚持群众性与专业化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才能够让当代筝乐艺术实现良好的社会功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营造崇礼文明的社会风气。

(二)坚持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技术规范化的统一

筝乐演奏中风格的多样性和演奏技术的规范化需要成为一个统一体,这是因为风格多样性离不开规范化技术的展示,而筝乐规范化技术展示反过来需要多样化的风格来体现,这就好比我们在展示艺术文化的时候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此,坚持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技术规范化的统一,需要筝乐工作者这样做:

首先,要明确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技术规范化之间的共性。这种共性作为时代的产物,都需要体现出传统筝乐文化的民族性和规范性,使其能够在规范化的演奏技术中展现出深刻的筝乐内容。

其次,要明确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技术規范化各自的个性。当代筝乐各个流派均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技法。这些鲜明特点和特殊技法,均需要通过筝乐作品内容的多样化风格和规范化技术表达出来。

最后,坚持筝乐创作的风格要服务音乐内容的初衷。这就要求当代筝乐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用科学规范的演奏技术,来展现筝乐作品的多样化风格,使筝乐艺术能在共性中体现出个性,又能够在个性中展现出共性。

总之,筝乐工作者既要保留各筝乐流派的演奏风格;又要建立起一套统一而科学的演奏技法,这种共性与个性兼顾发展的传承模式,是当代筝乐得以繁荣的根本所在。

(三)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应把握适度的原则

当代筝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统筝乐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脱离传统筝乐文化谈纵向传承,筝乐艺术原本艺术风貌和个性特征难以延续;脱离传统筝乐文化谈横向传承,筝乐艺术的创新风貌和艺术特征便难以展现。因此,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应把握适度的原则,需要筝乐工作者这样做:

首先,要注重既有联系又有超越的“法则”。“有法”是前人筝乐之法的传统,“无法”是基于传统的创新。即:当代筝乐除了学习传统、继承传统,还应该运用现代化创作手法,谱写出时代精神,让筝乐在创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既能“法古”,又能“变今”。

其次,要明确好“在传统上创新”的底线。即是:把握好“古”与“新”的尺度。这就要求筝乐创作者在保持传统筝乐文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要关注和反映当代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一方面要在筝乐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还应在题材和内容等创新的基础之上,创新筝乐作品的形式与技法。

最后,要高度尊重筝乐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一方面保持和发展传统筝乐文化中的独特因素,但又不排斥和使用西方音乐创作的表现技法与手法;另一方面要从新时代、新观众的审美需求入手,丰富筝乐作品的曲目,增强筝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都应把握适度的原则,如此才能让当代筝乐创作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搭建融会贯通的桥梁,做到“新而不怪”、“深而不玄”。

(四)坚持现行技术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双重建设

科学、规范、系统的技术教学、理论研究是当代筝乐艺术出彩创作和精彩演奏的前提。其在传承过程中只有借助良好的教学模式和系统的理论化研究,才能构建出筝乐演奏者良好艺术修养。因此,坚持现行技术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双重建设,需要筝乐工作者这样做:

首先,要重视发展技术教学与理论研究双重建设的意识,了解好当前筝乐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颠覆传统“口传心授”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结合各类先进教学理念,为筝乐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方式。

其次,要注重从筝乐实践中总结筝乐理论,又让筝乐理论可以反过来指导筝乐实践。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术交流、比赛观摩、筝乐欣赏等学习机会,然后以文字形式梳理、总结和归纳好其中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今后更深层次的技术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双重建设提供指导。

最后,要重视使用学科交叉法来研究筝乐文化,比如将古筝文化与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结合起来研究,使当代筝乐可以建立起更加立体化、多维度的理論研究视角,继而更好地指导筝乐教学和实践。

四、结论

孟子云: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筝乐创作亦是如此,只有在“传古”和“垂统”的基石之上,以“创新”为动力,当代筝乐创作才能够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创新局面。因此,当代筝乐创作者在用耳朵捕捉传统筝乐中独特的醇厚韵味和风格的时候,不妨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题材、曲式、调式、技法等,构建出既具情怀,又无比开放的筝乐文化生态,让当代筝乐作品的新作、力作、大作等,可以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注释:

①孙寒冰.探微源于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何占豪古筝协奏曲[D].上海师范大学,2018.

②龙妮.古筝艺术的创新及其文化审美属性[J].音乐时空,2016(02):26-27.

③吕钦.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演变[J].当代音乐,2016(08):57-58.

参考文献:

[1]孙寒冰.探微源于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何占豪古筝协奏曲[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龙妮.古筝艺术的创新及其文化审美属性[J].音乐时空,2016(02):26-27.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