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作品中交互与采样技术的运用

2019-05-24 14:20高杰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交互运用

高杰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电子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自然声学乐器和电声乐器,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开始对音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交互与采样技术应运而生,在电子音乐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交互与采样技术对电子音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音乐经历了多个阶段。本文主要以《Jackdaw》为例,谈论电子音乐作品中交互与采样技术的运用,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子音乐作品;交互;采样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044-02

《Jackdaw》是韦恩理针对真实乐器和计算机而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其灵感来源于欧洲的一种鸟,鸟的名字是Jackdaw,它的歌声完美悦耳,由于这只鸟乖巧听话,作曲家不需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就可以直接记录它的声音,因此这部电子音乐作品的最终布局是拱形结构,为人们演绎着低音单簧管和鸟鸣声两者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1]。作品广泛运用了交互与采样技术,将声音进行变形重组,实现了新的听觉效果。电子音乐时代的到来为这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充分条件,计算机音源可以和电脑连接起来使用,模拟时代为计算机用于电子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交互与采样技术概述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和日本的多个电子乐器公司开始通过ROM芯片来录制真实乐器的单音演奏,并且将录下来的材质当成样本载入到ROM芯片中,在此基础上添加各种控制信息下的接收模块,触发了录制的样本,这是音源的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试着使用计算机内存来保存和播放声音,逐渐出现了SoundFont样式的音色,这在音乐制作中广为盛行,采样回放技术被发掘,主要是针对硬件采样音源,这一技术概念被明确。声音的录制需要借助各种乐器的键位,遵守一定的规律来触发样本音色表,采样器实现了真实音色和乐器音色的转变,因此受到了作曲家的认可和青睐。采样器采集到的音色样本,其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音色质量和数据,如果声音的真实度越高,那么保存的数据内存会越大[2],因此采样器在初期价格昂贵,随着应用逐渐满足不了人们需求,大容量的采样器过于昂贵,但是小容量无法满足人们需要,这时计算机的发展让硬盘采样成为了开发对象。上个世纪末美国率先推出了一款硬盘软件采样器,采样技术得到发展。

首先交互与采样技术拓展了音色发展的空间。随着计算机音乐的发展,采样音源也不再局限于服务音色,而是开始转为对技法、力度、声线、动态和频率等的研究,将这些要求都添加进来,不断丰富了采样音色所包含的信息。虽然计算机音乐采样音色制作采用的是VSTi,但是在添加多种信息要求后,弱化了计算机音乐僵硬化和机械化的特点,丰富了电子音乐作品的情感,让人体验良好,虽然没有完全改善计算机音乐存在的缺点,但是已经开始追求人性化和逼真化特点,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从细节出发处理采样音色和技术[3]。

其次保证了制作方式的便捷性。交互与采样技术应用愈发广泛,采样音色的质量、精确度和以往相比较更加便捷,这种采样音色逐渐引领市场主流方向,节省了作曲家的时间,《Jackdaw》在創作中作曲家不需要耗费巨大精力,直接将采样音色调配到更加真实的效果,这种便捷性的本质特点是以往传统制作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同时也是一项本质特性一直流传下去。

最后交互采样技术保证了制作方式的普及性。作曲家在保证具备采样音源后,犹如聚集了世界顶级的管弦乐队,只需要借助计算机就可以进行创作,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不受时空限制,一旦拥有灵感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来。

二、具体分析《Jackdaw》中的交互与采样技术

这部电子乐曲中包含一个长度为28小节的引子。首先开头是寒鸦的鸣叫声,主要是由两个后进拍进入的八分音符联合两个十六分音符所构成,这意味着整部电子乐曲的旋律都是以这两种时值搭配为主,然后是低音单簧管的进入,其典型特点是八分音符为单位的三音、两音、一音,四音和五音和一个八分休止符间隔组合,改变了原本4/4拍的原有乐曲节奏。这个段落从起始至28小节没有明显停顿,一气呵成,力度从mp到ff,乐感在逐渐增强。同时音高也是从同音不断重复直至反跃到大跳,最大地方跳进超出了两个8度,整个段落主音为F,只有在28小节有微小的整节休止。然后在29小节顺利进入到A部。

A部起始是以四小节引子打底,充当了首个音型化主题材料,在电子乐曲中的其他地方出现有5/6/7小节。随着材料的使用,新声部位的进入都不会打乱低音节奏这种音型[4]。从51小节开始完全使用了全新的音型化主题材料,但是在前半段开始采取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没有发生变化,这一新型材料相对活泼跳动。从72小节开始使用了一个连接段落,单簧管作为一个快速流动音型,和切分节奏感的音型轮流使用,配合主音大小和弦作曲。在99小节出现了音型化主题,首先是高出大三度的五小节出现,然后长度明显缩短。在116小节上出现了现连接段落re2,它是对前半段使用的片段re加以变形,节奏上拉宽处理单簧管声部,然后再回归到re1的材料上。音型化主题在135小节出现,主要是通过音型化主题(b)改造得到,E音一直都是作为主音存在。145小节开始出现片段re3。这一段落也是通过片段re2变形得到,有助于先行出现切分感觉。159小节延长了长度,再次出现了音型化主题(c),增加了长度,为进入尾声提供条件。175小节刻意强调了重音的切分节拍,为弱化重音出现了持续的八分音符,最后淡出了各个部分的材料,直至192小节完全淡出各个部分的材料,最后只剩下单簧管声部的持续长音,为了引出B段以交叉的方式呈现。

B部交互采用了单簧管和电脑,利用相位声音处理器逐渐形成了低音单簧管共振峰独有的Jackdaw鸟的鸣叫声。其中B1出现在201小节片段上,其高音保持不变,开始在音色上发生微小变化,B2出现在207小节片段上,呈现出了音高的变化。218小节片段出现G音,B4出现在225小节片段上,B音是这段材料的主音,在此出现转调[5]。B5在235小节片段上回到了主音bE音符上。同音反复音型出现在258小节上,表明乐曲进入再现段落。整个B部材料都是以半音为主要音符,或者上行或者下行。

C部起始为259小节,最初引入了4小节单簧管演奏流动音型,紧随261小节中的作品单簧管演奏同音反复音型出现,直接从材料和音响上看出。音型主题开始出现在262小节,其主要是中音型化主题两种混合体,不仅有(b)材料所属的大三度和弦模,同时还有(c)材料的跳跃式节奏。这一段落中最明显运用的就是三段式的结构,尤其是看长度8、7、5成为了整部电子音乐作品的结构剪影[6]。(d)音型化主题在300小节片段中再次出现,首次在乐曲中出现了一模一样的段落,象征着尾声的来临。从334小节到结束是尾部段落,主要强调了重音部分的切分节拍,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全曲的尾端一直是Jackdaw鸟的鸣叫声,同时结束。

这部电子音乐作品采取的是计算机音乐处理的交互和采样。正像韦恩理描述的一样,整首乐曲的声部音色都是由单簧管和寒鸦声音变形得到的。寒鸦和单簧管音色特点在变形过程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明显标志的新的音色。将寒鸦鸣叫声运用相位声音处理器进行过滤,然后变成具有低音单簧管共振峰特性的声音,声部处理将采样的单簧管音色变形,直接出现了短促尖锐的寒鸦鸣叫声,填充了大量节奏上的空白。计算机和大量单簧管的交互处理方式在电子音乐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拓展了作品的音乐表现空间,并且诞生出一些特殊新奇的音响。其中交互与采样技术处理首次出现在A部,并且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前四小节使用的低音音型一直延续到第五小节[7],处理方式相同。另一次是滚奏音型首次在第五小节中的第9小节出现,并且一直是重复处理,因此形成了三个叠加的单簧管声部。单簧管长音作为B部的基本材料,出现了大量交互与采样技术,长音部出现在不同层次上,音色、音高、音响和长度等都出现了明显变化,丰富了电子音乐作品的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Jackdaw》整部电子音乐作品包括三个段落,其中或多或少都使用了同样的变化节奏、音色和音型材料,让整部作品显得更加完整,材料统一,音色更有辨识度,同时发展手法也大同小异。从结构片段上看,各个片段之间的材料发展和主题相互照应,同时主题之间、主题和段落之间相互交替,表现出回旋曲式的特点。从交互与采样技术运用上看,这一技术手段丰富了单一乐器演奏的音色,利用计算机工具对乐曲处理更加灵活自如,表现出更多新的创新性素材,激发了作曲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留给后人启发。

参考文献:

[1]汪敏.电子音乐作品《Jackdaw》中的交互作曲与采样技术[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128-129.

[2]李鹏云.刘健交互式电子音乐《奉献》中的创作思维与技术[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2):48-55.

[3]班建东.Pierre Boulez作品《Anthemes》中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2017.

[4]诸晓畅.电子音乐的交互技术在作品Anthèmes Ⅱ中的体现[D].2015.

[5]黃旭.思维方式在三类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异同[D].2015.

[6]王铉.艺术与技术的交互(之一)—互动音乐创作中的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108-111.

[7]冯金硕.基于光学多点触摸技术的交互式电子音乐探索与实践[D].中央音乐学院,2012.

猜你喜欢
交互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