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民主的微缩景观

2019-05-24 14:20李清煦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浪潮

李清煦

【摘 要】影片《浪潮》改编自发生在美国某学校的一个真实事件,导演甘尼斯·甘赛尔(Dannis Gansel)将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搬到德国。德国作为二战时纳粹的大本营,人们对历史重演的警惕性使得此改编更让电影中的独裁与集体主义无时无刻不刺激着观众们敏感的神经。本文从电影《浪潮》的视听语言研究起步,尝试探讨其相对保守的叙事策略背后的社会文化支撑。

【关键词】极权主义民主;集体主义;独裁;《浪潮》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076-02

一、保守的镜头语言

影片在视听语言上无甚新意,整体的叙事结构仍旧采用古典三幕剧形式,使用全知视角交代事件全过程,如此可以更加便利周全地向观众展现故事中每个人物的不同性格与体验。在镜头上,影片多使用标准镜头,仅在结尾处使用了一种“运动的人为变形”,亦可称为“动作的机械扭曲”——定格,用以烘托主题,同时与开头碎片化的剪辑形成鲜明对比。影片多采用古典剪辑手法,少量使用了主题蒙太奇。总体而言,这些易被观众接受的视听语言最大程度保证了影片主题的传达。

而在具体情节点,影片也适当地根据剧情发展在视听方面做出了些许调整。例如在开头,一个假期都在为所钟爱的“无政府主义”这门课做准备的老师,赖纳·文格尔,驾驶汽车驶往学校的路上,他的情绪十分明快,但影片同时要暗示后续急转直下的情节,这时影片主要使用了相对快速的镜头节奏,另外将视平线倾斜,使用斜向构图。这种斜角镜头即为“德国式镜头”(Dutch Angle),这种摄影方式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表现主义电影中的常用手法,通常被用于表现被拍摄对象心理上的不安。

同时,影片根据不同时期老师权力地位的差异逐渐调整了构图。起初在办公室中,校长通知文格尔无政府主义课程被其他老师选走,此时的文格尔气愤却无可奈何,影片此时使用了过肩镜头正反打传达文格尔在权力位置中被压制的地位。而后在上第一节课时,文格尔起初并不能够掌控课堂,此时电影使用了低对比度(黑板、黑衣)来弱化文格尔的存在感,同时学生在镜头中所处的位置略高于老师。在十分钟的课间休息后,文格尔已经想出了实验策略,开始逐渐掌控课堂,此时画面的对比度开始变高,穿着黑色衣服的他移动至白色的窗户旁边,甚至使用逆光镜头进行凸显,面部的对比光影加强,而学生在画幅中的比例减少,位置同时也变低。到了第二堂课时,文格尔全程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在提出统一服饰后,导演特意让反对课程提议的女性角色穿上红色的衣服,与班级中的绝大多数白色衬衣形成对立,打破影像的平衡,同时突出了文格尔众星捧月般的地位。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文格尔的控制范围,面对妻子的质疑和内心的反省,文格尔的白色衬衣在画幅中占有比例逐漸减少。

从上述电影镜头语言运用可以看出,影片整体风格趋于保守,并未有出格或创新,影像运用合乎规范。而在影片的主题表达上,影片也是一部合乎反法西斯、警惕独裁的主流电影,这一定位也使得影片在问题的探讨上相对局限。

二、狂热的集体主义

事实上,对观众来说,有什么比法西斯主义对当代德国仍具吸引力更可怕的事吗?有,那就是电影所改编的事件原本的发生地是美国加州的一所学校。无论是影片中,还是银幕之外的现实世界中,事件发生的地点都是一个人们对自由、反纳粹、反独裁早已形成共识的地方。这一事实表明,集体主义的狂热所导向的集体独裁,并不会因意识形态的土壤发生改变。

在文格尔设计实验的最初设想中,“独裁”这一权力的绝对使用者是他自己,事实上,在更多更激进的事情发生之前,他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然而当学生们的举动一步一步向着更严重的,例如残害他人的生命这类行为靠拢时,当他站在礼堂的中央宣布“浪潮”的过激与结束时,他才意识到,他早已不是那个绝对权力的掌握者了。事件从个人独裁的设想转化成为某一群体的独裁。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有着独特的、与个体不同的特征,即: “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己本能的欲望。”而第二个特征即是传染的现象,第三个特征是群体更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而这一表现也是传染所造成的结果。在这样的集体狂欢中,人们缺乏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境中,集体对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认知概念更容易被社会规则驯化,集体的情绪更容易被激情澎湃的演说家利用。这也正是文格尔能够进行实验的基础。

但是在整个实验持续发酵后,可以明显看出,文格尔本人对这个集体的掌控早已不再是绝对的。在此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集体主义是否等同于,或一定走向独裁的结局?在电影中,答案是,它并不一定会走向个人的独裁,而是滑入集体独裁的深渊,或者说是一种极权主义民主。这种“集体独裁”展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排他性,集体中的人面对异见者皆是高举镰刀党同伐异,在这一集体中,包容度是极低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的答案远远比电影中的结局复杂得多。

当代集体主义的一种形式便是民主。在美国,有资格的公民每四年选举一次总统,而一旦总统从候选人中当选,他或她就有权代表全体选民,代表他们的集体意志治理国家。其它选举机制也都相似。而在国家中,每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遵守该国的法律,不管他们投票给谁,也不管他们个人是否同意这些法律。国家主义,或者说是民族主义,也是集体主义的一种形式,个人的身份被纳入到一个更大的国家、或者民族的话语体系之中。而当身份标签与个人紧密相连时,不难看出,身份政治也是集体主义。比如各种大型的平权运动都倾向于采取集体受难者叙事策略。然而个人总是很难被一系列标签轻易概括的,人的多样性决定了身份交叉的必然,而在不断交叉后,又会回到个人的点上。

由此可见,集体主义叙事在当代多被用于政治语境、利益诉求中。

三、电影对极权主义民主的表现

影片中的学生生活在现代德国,真实实验所发生的地点是美国,这两个国家都同样是民主国家。民主与自由时常被绑定在一起,民主被看作是自由的保护壁垒和实现途径,很多人依然相信,在民主的政体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权力压迫的反抗。自由主义的实质,是“对独裁、专断的权力、不宽容、镇压、迫害、无法无天以及根深蒂固的正统派观念对个人的压迫的道德批判” 。而在影片中,文格尔和他的学生能够进行集体活动、甚至于最后形成小规模的独裁组织,恰恰是因为,拥有自由主义共识的政府保障了他们的结社自由。从历史来看,自由主义发轫于文艺复兴,在之后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逐渐被发扬光大,它有力地反抗着来自权威的压迫,包括法西斯的纳粹德国在内。尽管影片出于自由主义赋予的道德基础,对片中纪律、强制进行了批判,但是观众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就是,恰恰因为有自由主义的保障,这个带有强烈法西斯性质的社群才会诞生。

在当代的民主社会中,社会法规所应该管辖的空间始终备受争议。威廉·A·盖尔斯敦在《自由多元主义》中举了一个例子:尽管人们对天主教神职人员和正统犹太教法学博士将妇女拒之门外颇有异议,但是多数论文依然认为不应制定另一部反歧视的法律来阻止这种做法。这是因为“宗教组织(可能还包括其他组织)在它们自己的领域内有相当的权力决定自己的事务,并通过这些决定表明它们对精神事务的理解” 。而当社会中的一些公共原则和某一组织的信条出现相对立的状态时,将这些原则强加于亚团体也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也就是说,国家权力应该将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以何种程度深入到私人空间内,又允许哪些不同类型的观念传播,都应当基于价值自由的基础。

J.F.塔尔蒙在《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中,对极权主义民主和自由主义民主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自由主义趋向于从事政治事务采取反复尝试方法的经验主义,并且把政治行政系统看作实际实施人们自发的贤明行为的机构”,而极权主义的民主流派,其理论“主要建立在采取承认惟一的和排他的政治领域的真理基础上”。在意识形态上,它所承的信念“要求事物有一种预先设定的、和谐的、并具有十全十美的计划的模式。”同时他也指出,卢梭的理论贡献朝两个方向分化,一个是“唯理主义的个人主义,而另一个则是极端的国家主义”。而18世纪极权主义民主流派的诞生,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过度追求。在一副完美无瑕的未来计划蓝图下,人们充满热情地投身于激烈的革命中,将其他被认为是导致不平等的、不自由的事物全部看作需要被革除的敌人。在影片《浪潮》中,穿着统一的白衬衫被浪潮组织内的人认为是“消除社会差距实现平等”的举措,对无政府主义课堂教师的示威被视为是一种超越传统礼仪的自由举措,而在这一团体看来,课堂上坚持穿着红色衣服彰显个人性格的女孩即为阻碍完美平等的敌人。影片中所展现的正是集体意志与个人意志的冲突对撞。在极权主义民主的设定中,对基本权利、人民主体性地位的追求成为计划的最终目标,而在实现过程中,人民被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放弃自由的选择,人民不再拥有“选择”的权利,而是在不自由的条件下被强制为追求计划的实现放弃个人自由。在此基础上,集体主义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文格尔在上了几次课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其他班级加入到浪潮组织内。如果说最初文格尔是因为教师身份被动地被承认领导地位,那么在后续的发展中,他成为了被集体选择的领袖。集体对“全体一致”的要求,使得独裁无可避免。而这种独裁统治依靠的是集体的大力支持,是人们集体做出的决定,因此它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独裁统治是不同的,它是由集体的意识形态支撑的。

遗憾的是,电影并未能从根本上对极权主义民主进行批判,甚至可以说,它所传达的对法西斯主义的恐惧也是一种极权主义民主中“公意”的形态。人们对于类似法西斯主义这类违背普遍公共原则的秩序的恐惧,恰恰是人民渴望铲除不利于現有的社会稳定的因素的体现,也是一种非价值多元的体现。对整体社会稳定的追求是否一定会干预个体的自由?或许塔尔蒙的总结便是答案——“人们努力在不断试错中前进,除了这种试错的方法外,没有更加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 贾内梯, 焦雄屏. 认识电影:插图第11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2]凯克什. 反对自由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威廉·盖尔斯敦. 自由多元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塔尔曼. 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00.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浪潮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新希望·悦珑湾开启后浪潮玩生活节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新色彩浪潮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我国将迎来废金属再生浪潮
当前高职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探究
高校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现状调查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