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道仪轨语境及其舞台审美研究

2019-05-24 14:20许建宏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舞蹈编创

许建宏

【摘 要】在当今生活中,喝茶已深入到寻常百姓家。自古以来,中国茶道仪轨的发展历史渊源流长,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茶道仪轨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并产生礼仪性与思想性的融合,将其进行舞台化呈现使这种美感形式能更多被认知。本文旨在通过唐代茶道仪轨本身的语境与舞台之间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出舞台可用的审美形式,为舞台化的剧场创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茶道仪轨;舞台审美;舞蹈编创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091-02

说起茶,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茶一直被作为食材和药材使用,直到秦汉时期,人们发现了茶生津醒神的功效,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记载:“苦茶常服,可以益思。”魏晋文人饮茶兴起,有关茶的诗文日渐问世,并开始进入社会功用和精神领域。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封氏见闻记》中,“楚人陆鸿渐(陆羽)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副,以都统笼(储)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公元780年,陆羽据著《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与人文两方面,从茶的历史源流、生产技术、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倡“精行俭德”,首创了中国茶道精神,使普通的茶事活动升腾为一种文化象征。

在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唐代煎茶的方法,即炙茶、贮茶、碾茶、罗茶、择水、烹水煎茶(一沸调盐叶,二沸时出一瓢水、环激汤心、量茶末投于汤心,待汤沸如奔涛,育华)、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饽均分。

一、研究内容

茶道仪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礼仪性与思想性融合的形式美感,本文主要探讨茶道仪轨在剧场舞台上的审美呈现方式,从唐代茶道仪轨的语境出发,进行舞蹈化的编创。

唐代茶道仪轨日常与舞台艺术呈现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也是笔者将其进行转化的原因和立足点。不同点:一是在时空上,唐代茶道可有自由品饮的条件。进入剧场舞台后,需在特定时间和场地内进行。二是在功能上,煎茶品饮在生活中具有实用性,转化为剧场舞台后,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到剧场观看演出,则成为一个欣赏和接受美的过程。三是在类型上,茶道属于自娱性活动,转化后变为一种他娱性的行为活动。四是在传播上,舞台艺术呈现较日常进入了一个大范围的审美传播途径。相同点:一是在步骤上,都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流程。二是在审美上,两者都追求礼仪和谐之美。

二、舞台转化过程

根据上述总结的异同点,利用舞台空间以演员二次创作为中心的综合表演艺术,把本身具有一定形式美感的茶道仪轨转化成舞蹈艺术呈现,在创作主体的转化过程中,让审美主体感受到客体予以的内容表达,笔者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转化。

(一)提炼程式动作。在研究唐代茶事仪轨时,首先从考证原著典籍入手,结合唐代有关的茶画图像和历史活态复建研究,将这三者进行相互考量印证。在可靠的资料支撑下进行唐代茶道仪轨的程式化动作提炼。

陆羽的《茶经·五之煮》中记载“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原注: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无乃[卤舀][卤监]而钟其一味乎(原注:[卤舀],古暂反。[卤监],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描述了唐人在烹水煎茶过程中的形态动作和步骤,为动作的提炼提供了文字依据。结合阎立本的茶画《箫翼赚兰亭图》,一老仆手持茶夹欲搅动茶汤,旁边一茶童手持茶托,小心地准备将茶倒入茶盏中,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烹茶时环激汤心和投茶的过程,与原著典籍形成对照,体现了唐人在煎茶时的姿态与风貌。再以现代复原的唐代茶道仪轨视频资料的动态予以比较印证,帮助茶道仪轨原型动作的补充以及对出土文物茶器的运用考量。

经过对以上资料的综合分析,提炼出煎茶仪轨中平圆轨迹的环激汤心,轮圆轨迹的碾茶进退,半立圆轨迹的分茶等动态元素,强化肢体表意的动态特征。

(二)转化环境构成。在生活中茶道仪轨相对静止和局部,在相对大范围的舞台中为审美主体提供感官的享受,需要对舞台的空间调度和画面构图等进行夸张变换。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七·梦二》中记载唐代奚陟与客饮茶“…… 因请同舍外郎就厅茶会。陟为主人,东面首侍。坐者二十余人。两瓯缓行,盛又至少,揖客自西而始,杂以笑语……”描述了在品茶座次上的禮。在《礼记·乡饮酒义》中记载:“宾主象天地也……四面而坐象四时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为显示主人的仁德,故“坐主于东南”“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为表达敬意,“坐宾于西北。”此外,坐介(辅宾)于西南,坐僎(辅主)于东北。行茶时,经西北、西南、东南,最后至东北位的主人,充分体现了以茶待客的礼与天地运转的规律而合同。整个茶事活动在四个方位和圆规运行中展开,这与朱载堉在《二佾缀兆图》中提出的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舞者在方形四角代表“春夏秋冬”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方位依次规律的变化喻指自然界运转不息。利用圆弧与直角循环运动,象征宇宙周而复始,与自然合体、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合拍之妙味,沉积了厚重的道德理论和人文追求。

在舞台中舞者在方圆间运转,方形四角依次展现煎茶仪轨动态,在圆的进退离合中变换,表现与四时联结。经圆弧与直角时变化方圆队列,展示方圆间天地同和。将提炼出的平圆、轮圆、半立圆轨迹的动态元素结合,在保持原型的基础上,对空间调度、队形变化、图形构成及层次进行圆的夸张放大和切分。舞者以圆内化到自身的体态中,在团和旋拧中找到自在观照,将天圆地方的思想展现在舞台形式中。

(三)传达审美思想。当茶道的自娱性活动转化为舞台的他娱性活动时,笔者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向观众传达“礼”与“和”的思想内涵。“礼”是在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下形成的仪节,表尊敬的态度和动作。中国古代文化在“礼”的核心制约下形成的文化艺术,儒家主张“中和之美”,美在文明,包括仁、礼。在《论语》中记载:“《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提出了对艺术的审美标准,指出艺术包含的情感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在“礼乐”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向内收敛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模式。

茶道中讲以礼示恭敬,富有谦和有度,中庸和谐的韵味。“味”是中国舞蹈美学的范畴之一,即审美风格。“妙”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范畴,妙与味相辅相成。在张衡的《观舞傅》中有这样的描述:“连翩终绎,乍续乍绝……进退无差,若影追形。”在张存则的《舞中成八卦赋》中有“象山则乍结乍凝,依泽而若游若泳……乍离乍合,若翔若滞。”在阙名的《霓裳羽衣曲赋》中有:“长袖若缓而若急,雅音或断而或连……若止若行,或竦或倾。”由此可见,舞欲达妙则:“乍离乍合,乍续乍绝,似断似连,似动似静,若即若离的状态,妙在似与不似间。”在这样的审美范式下,以温婉附庸、静穆风雅的格调,在舞蹈中展现若断若绵若昔若连的动作风格。在舞台的调度和构图中把握一种张弛有度、进退有节的分寸感。以展现茶道仪轨运行中的韵味感。

“和”作为茶道精神的核心,即“天人合一”。茶,从字理上解释为人在草木间,人与天地同和,与宇宙万物同行。唐代隐士崔道融在其饮茶诗中写道:“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一瓯解却心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体现了古人闲适洒脱、悠远深邃的精神状态,追求天人合一,达物我玄会的境界。在品茶中感悟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茶与六艺巧妙自然的结合,茶通六艺“琴棋书画”和“金石古玩鉴赏”。舞台设计中一山一石一云一兰做环境道具营造自然的氛围,古琴作为现场伴奏,舞者在天地四时间用身体去书画楷书、行书、草书的“茶”字,让人与自然浑然天成,相得益彰。俗话说:独品得神,对啜得趣,众饮得慧。为更好的让观众身临其境,设置剧场环座将茶汤奉上,行奉茶和敬之礼,宾客回谦和之礼,切身体悟观汤色、闻其香、品其味中关注当下、闲适人生、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品茶得道的清净中内观去蔽,茶礼毕,运用舞台现代技术在时空对话中产生现代回响。穿梭于时空隧道的无垠宇宙和微尘自在的道中。

三、结语

关于唐代茶道仪轨的舞台艺术呈现研究,还需继续深入探讨,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得以实施。唐代茶道仪轨的舞蹈化编创,是对舞蹈编创中的一大尝试也是对茶道仪轨的艺术转化和传播的方式之一,通过舞台艺术的凝练表达出茶道思想境界与审美意象。在茶道仪轨的动态特征中,发挥文化艺术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多方式多维度的诠释茶道仪轨中的思想凝结,是追求对历史文化崇德之心的必要手段。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提出的“文化自信”,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挖掘本民族的“根性”文化并弘扬传播的极大激励,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将在力所能及的最大范围内展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笔者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先后得到西安音樂学院舞蹈系副教授李颖老师、副教授梁伟老师的教诲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蔡荣章.中华茶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蔡荣章.现代茶道思想[M].台北:台湾商务,2013.

[4]林治.养生茶道[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5]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朱海燕,王秀萍,李伟,刘仲华.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吴功正.唐代茶道美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棚桥篁峰.唐代茶道的复原研究[J].农业考古,2011(05).

猜你喜欢
舞蹈编创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嘴”和“肢体”间的碰撞
舞蹈编创中主题动作的形成及运用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