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服装材料下的古人生活态研究

2019-05-24 14:20张茜吴湘济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古人

张茜 吴湘济

【摘 要】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留在世界艺术殿堂无与伦比的瑰宝,是一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创造活动的迸发点。研究传统服饰材料与古人生活态之间的关系对追寻人类社会文明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根源的反思与追问。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处于社会中的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占据的主体社会地位;其次从微观角度来探究人的主体情感在材质使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人文性与情感性共生的平衡与协调,探究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相互制衡又相互平衡的状态。

【关键词】传统服饰材料;古人;生活态;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105-02

一、中国传统服饰材料分类

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不可分离,设计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器物的审美标准。而传统服装材料的实用性是其立足于世的基本要求,并始终处于首要位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实用性等同于健康性,健康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氛围倡导的正确理念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在基于正确价值导向基础上去造物,创造重功用的产品,形成以器用为本,质量上经久耐用,材质中结实耐用,形制上高雅朴实的特点。

(一)传统服装材料之真丝。中国传统服饰材料中天然材料占据首位,真丝原料来源于桑蚕丝,光泽饱满,质地柔和,手感细腻,素有“纤维皇后”之誉。蚕丝纤维由氨基酸组成,并具有亲水性,纤维内部又具有大量空隙,所以形成了蚕丝纤维优越的吸湿性和保湿性。其表面光滑的特质与人体皮肤具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不仅可作为衣物的材料,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用途,如货币功能等。

(二)传统服饰材料之棉麻。棉麻是棉麻混纺面料的统称。是指棉料和麻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棉麻混纺面料拥有棉料和麻料各自的优点,有环保、透气、舒适、垂感好等优势。同时由于面料在干、湿情况下弹性和耐磨性都较好,尺寸稳定,缩水率小,具有挺拔、不易皱折、易洗、快干的特点,并且采用全天然纤维织造,符合当下低碳环保的理念,因此,非常适用于服装及家纺面料。

(三)传统服饰材料之皮革。皮革,来源于动物的外表皮,是一种天然且最直接的皮质品,具有保暖的功能,在一定情况下还具有防护的功能。将动物皮毛经过物理或化学处理后使其不会腐烂更容易保存,同时皮制品还具有一定的光滑性与通透度。当前应用最多的皮革材料主要有猪皮、牛皮、羊皮等。皮革材料的加工目的从最初的敲打去杂去湿到日益成熟的鞣制法,根据鞣制方式的不同,表皮肌理呈现多样化形式。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创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生活态的重要一面。当代社会的皮质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同时满足美观需要,并广泛用于现代机器轮带、皮鞋、皮箱等皮制品中。

二、传统服装材料与社会文化

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文化历程可以分为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而一切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都是以材质为开端,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演变都折射在材质中,传统材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研究传统服饰材料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现代性。

(一)丝绸与贵族。丝绸不光为人类社会物质发展增添了光彩,同时具有审美参照物的标准。追根溯源,人们在最初开始使用时是由于其特有的物理特性,带来了身体上的舒适感和情感上的愉悦感,这种长期的审美愉悦带来了一种审美定势,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趋势。丝绸在服饰图案的主流趋势纹样中总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成语里“前程似锦”“锦上添花”等一系列表达内心的喜悦与祝福的愿景都是这种折射。在古人生活态中,丝绸的使用严格区分了社会阶级,在中国早期阶级鲜明的社会等级中,人是被等级划分的,最能直观体现的就是服饰,士农工商,商人最末。以明朝为例,商人是不能穿丝绸的,农户中有一人经商,全家其中任何一人也不得穿绸。服饰的等级制度归根到底是统治阶级对材质的严格区分,上流贵族的专属标志即为丝绸,“屏帷茵褥之盛,固非人世所有”,形容的是一个人家里富贵;“家无屏帷茵褥”,形容的则是一个人的贫穷。有些诗还反映了服饰材质可彰显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但不论是丝绸的穿着潮流还是诗歌的高度赞美,其中的社会心理是体现了繁华社会背后的贵族阶级对浮华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二)棉麻与布衣。棉麻,是具有一定文化背景平民百姓的代名词,是平民中的读书人。即所谓的布衣之士。棉麻被广泛运用很大程度是由平民百姓的劳作习惯和相对应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这类的布衣之士是社会的最大群体,虽身处贫贱与偏远,却忧国事家事天下事,并且自发形成了士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的现象,即布衣精神。士大夫以及文人隱士是棉麻服饰的主要传播者和青睐者,用棉麻这种材质代指士大夫是由于封建社会分裂动荡、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很多文人不暗世事变幻,寄情于山水,或修仙或学道养生,棉麻给了其与天地最贴合最舒适的体验感。同时在唐代一些传世绘画作品中也有体现,画中的士大夫身穿直领袍衫,头戴乌纱卷云帽,或棉麻菱角巾,坐于豹皮垫褥之上,画面中这些传统材质的搭配表现出了士大夫淡然的高雅气节。

中国传统棉麻服饰的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着中国古代文人隐士的心理状态以及佛、道等文化发展,由社会审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服饰形制,显现着“清其意而洁其身”之意,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内在精神。同时也记录着古代文人着衣的内在精神,畅写着他们淡泊清高的美德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节。

(三)皮革与军服。甲又称为甲衣,军服完善于西周,是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它可以保护人体的重要部位免受伤害。资料记载,先秦时期,人们把皮革和藤条做成的防护装置称为“甲”,后来的防护装置演变成了铜片和铁片之类的金属制品,即被称为“铠”。这也就是“铠甲”这一名词的来源。皮革的最初目的是不让敌人的矛戳中自己,而当前社会背景下已经转化为兼具实用与美观功能的材质。

古代的游牧民族,为了生活都会去草原或森林进行狩猎,所得到的动物除了食用肉质外,更将其皮广泛用于取暖及房屋的装饰。牧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生皮含水量高很容易腐烂且变质,为了让皮毛的使用寿命更加长久,他们想出了很有效的办法,即用石头敲击生皮。敲击会使皮毛变得柔软。技术的不断改进也促使皮革功能的演变,这一技术的发展记载了人类劳作知识文明的进步。皮革制品保存技术与军服文化交替演变的过程更是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折射出古人生活态的重要一面。

三、古人生活态的社会文化

(一)生活态的含义。生活态与人或群体有关,是由社会关系模式、生活模式、娱乐模式等构建,体现了人或群体的生活态度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相比较其他由社会等级形成的典范态社会和人为创造的欲望態社会,以传统服装材质为切入点的古人生活态更具有人文性和情感性。古人生活态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厚实文化底蕴的时代背景之上,与人(或群体)的行为活动息息相关,表现出人(或群体)近似的生活轨迹、行为规范以及信仰追求。

(二)生活态背后的社会文化。“师法自然”是古人与自然万物对话的心得。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的是诗人内心的闲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之态。徐元杰《湖上》中“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协和之景。张志和《渔歌子》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刻画了渔夫与自然的相处和谐之境,通天地之正气的宽衣博袖的古人服饰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天地共生同长的关系。传统材料的实用性是其立足于世的基本要求,并始终位于首要位置。传统服饰材料的创造发展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含有社会气息与人文情怀,是生活文化,是平常生活,是当下之用,更符合当下重实用为本的审美理念。

四、结语

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对于天地与人的关系远大于其艺术形式。探究传统服装材料在古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透过传统服装材料探析古人生活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对指导当今设计方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小兵.大众服饰文化的平面模式[J].辽东学院学报,2007.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4]候婕琦.中国民族服装服饰的国际化探索[D].天津科技大学,2012.

[5]阮素丹.自然神韵与东方意境的融合—解读“天意.梁子”服饰的文化内涵[J].辽东院院报,2010.

[6]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7]张吉升.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纺织经济,2017.

[8]孙浩然.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J].纺织报告,2018(03).

[9]倪华倩.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6).

[10]尚红燕.从文化的视角看中国服饰艺术[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9).

[11]胡睿莹.浅析服制对中国服饰艺术发展的意义[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12]徐家华.中国古代服饰记忆信码在戏剧性人物塑造中的当代表达[J].戏剧艺术,2018(03).

[13]李艺.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看沈从文思想的多维性[J].设计艺术研究,2018(01).

[14]张文彬.以点线面结合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轮廓和细部—评《中国服饰文化》[J].纺织导报,2017(08).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隆冬将至,看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好玩的古人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