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联络口译中专业译员与学生译员的主体意识

2019-05-24 14:20潘婷婷项霞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

潘婷婷 项霞

【摘 要】传统上,译员的行为准则要求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保持中立,扮演一个忠实的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而事实上,在现场口译场合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还承担着双方矛盾协调者的角色。本论文结合两组(专业译员组和学生译员组)模擬现场商务联络口译的实验数据,研究他们在商务联络口译过程中的表现。两组译员在不同程度上均发挥了主体意识,但在主体意识上也存在差别,即在处理源语知识、协调社会文化、调控现场气氛这三方面,专业译员主体意识较强,学生译员较弱。原因是相比专业译员,学生译员在源语理解环节认知负担较重,导致翻译策略较为单一。本研究对口译课堂教与学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商务联络口译;专业译员;学生译员;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137-04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对商务联络口译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常,人们认为只需具备双语转换能力便可从事口译活动,甚至译员的行为准则,即“人们普遍接受保密性、准确性和公正性这三个伦理原则,从而明显地反映了一种‘机器模式,阻碍了实践者承担调解的角色”(Zheng Binghan & Xiang Xia 2018)。要求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保持中立,扮演一个忠实的信息传递者的角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如:Roy,1989;P?chhacker,2004;任文,2010)发现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还承担着双方矛盾协调者的角色。“研究已经证明,口译并非双语能力的副产品,必须具备语言、认知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口译工作”(任文 2016)。

在现场口译场合中,尤其商务联络口译场合中,双方各种矛盾、利益、文化差异交织在一起,译员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翻译技能和对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对于译员的主体意识,译界尚未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主体意识是译员在充分了解说话者意图的基础上,对说话者的语言经过加工,使之变得更加得体。莫爱屏认为“译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语言的选择及其对语言的顺应是译员主体性意识的具体体现”(莫爱屏 2010)。这就表明,译员的主体意识反映了译员的价值取向、独立人格等因素,并且是随着口译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Roy 认为“译员是一个活跃的谈话第三方,对谈话的走向与结果都有潜在影响”(Roy,1989);Ayoko等人认为“译员有责任推进谈话双方的对话,在所需之处进行解释,核实双方是否正确理解对方意图,并且鼓励促进双方的互动。” (Ayoko, H?rtel & Callan 2002),“他们一致认为,谈话双方期待译员在冲突中积极干预并进行‘变革性调解”(Bush & Folger 1994)。

盛腊萍认为“译员作为口译主体,其主体性同样包括 ‘主观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者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盛腊萍 2013),她还提到,“译员主体性的‘受动性因素除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语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外,译员也是社会性的人,要受所处机构、时代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信仰,所处机构和时代的口译原则、标准,服务对象的具体要求,等等的制约”(盛腊萍2013)。因此,“提高职业译员、准译员自身的角色意识以及口译使用者(包括口译雇佣者、听众)对译员主体性作用的重视程度是口译职业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邢星 2015)。

前人的研究表明,在口译过程中译员确实存在主体意识,但专业译员与学生译员的对比研究为数不多。此次研究是为探寻专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主体意识上存在何种差异。在每一个学生译员成长为专业译员的过程中,主体意识的了解和恰当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本课题旨在研究专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商务联络口译过程中的表现,即在该过程中他们是否存在主体意识,他们在主体意识上存在何种差别及其背后的原因,为口译课堂教与学提供补充实证参考。

1.研究设计与基本内容

本研究为受试间实证研究,设置两组模拟商务联络口译实验,对比研究学生译员和专业译员的实验数据,分析其差异。

a)受试对象:专业译员组11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师,均有3-15年的口译实践经验,供职于企业,高校,翻译公司以及政府);学生译员组12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英语类专业学生,属同一年龄段,实验当时均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b)实验材料:实验设置两个场景,一是中方为一家小型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聘请译员一同接待欧洲客商;二是欧洲客商与中方主人刚刚结束会谈,一切进展顺利,主客双方气氛十分融洽,客人起身告辞时,随口评论了一下墙上的画并表示喜欢其风格。两个场景中设有6句过分礼貌和5句不礼貌的句子,记录两组译员翻译这11句话时的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c)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为便于对比,学生译员和专业译员就同一口译任务进行口译,拍摄其口译情景。将实验视频信息转化为音频信息,再将音频信息转化为文字,用于语篇分析。

数据采集:本研究集合了以下三方面的数据:①译文转写,用于语篇分析。②两组译员处理两个译例分别花费的平均时长,用于探讨两组译员主体意识产生差别的原因。③译后对专业译员的采访,探讨其翻译策略背后的真实原因,探讨其主体意识强弱。数据①和数据②探究实验过程,数据③探究实验结果。通过以上三组基于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数据的互相验证,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两组译员在商务联络口译过程中是否存在主体意识,他们的主体意识有何种区别,并探讨其产生主体意识区别的原因。

2.实验数据分析与问题解决

这一部分主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两组译员是否存在主体意识?二是两组译员主体意识的区别是什么?研究主要通过原文译文语篇分析、对比两组译员对两个译例的平均用时,以及译后专业译员反馈的归纳总结展开。语篇分析用于分析译员翻译过程,译员用时则用于探究译员翻译结果,本研究关注点集中于翻译结果和翻译过程两方面。

2.1两组译员是否存在主体意识?

笔者挑选了三处最能体现两组译员是否存在主体意识的原语,分别是:“这个老外鬼精鬼精的”、“我得留点讨价还价的余地”、“您一定得收下”,对这三处展开具体分析。

a)“这个老外鬼精鬼精的”:

在处理“这个老外鬼精鬼精的”这句话时,50%的学生译员进行直译,产出译文如:“You are so shrewd”、“This foreigner is too tricky.”、“You are such a master of bargain”此类;另50%省译。

在专业译员组,9%的译员进行直译,产出译文:“So you arewhats sophisticated(smiles)”;另9%的译员进行改译,产出译文:“You are really a smart businessman”;剩下81.8%的译员选择省译。

b)“我得留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讲价格是商务联络口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交易双方存在各自的策略。在翻译“我得留点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句话时,58.3%的学生译员进行直译,产出译文如:“I must leave some room for bargaining.”、“There is something that we should, we need to bargain.”此类;另41.7%的学生译员省译。

在专业译员组,9%的译员进行直译,产出译文:“I have to leave some room for morebargain.”;18.3%的专业译员选择改译,产出译文:“I think we must have some discussion farther.”、“Maybe we can discuss it later.”;余下72.7%的专业译员省译。

c)“您一定得收下”:

“您一定得收下”,翻译这句话时,75.1%的学生译员采用直译的方式,产出译文如:“You must accept it.”、“You have to accept the painting.”、“You must take it.”诸如此类不太礼貌的表达。 8.3%的学生译员选择改译,译文“We really hope you can take it.”,相对比较委婉礼貌,另8.3%的学生译员选择省译。

在专业译员组,91%的专业译员选择改译,产出译文如:“It will be good if you can take it, because we insist on it.”、“Please take it.”、“Come on, its ok, dont feel its a burden, please.”等比较合乎礼节的表达。另9%的专业译员选择直译,译文“You must have it, you can have it.”

从上述图表及两组译员所产出的译文可以看出,两组译员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主体意识,他们并没有完完全全按照原语进行口译。学生译员主体意识较弱,直译是他们较常采用的翻译方式;专业译员普遍主体意识较强,改译或省译是他们采用较多的翻译策略。并且,11位专业译员在译后接受了采访,解释他们为何对某几句原语采用改译、省译等较体现其主体意识的翻译策略。

“这个老外鬼精鬼精的”。9位译员均对此做了省译,他们认为这是中方的内心独白或是对译员所发表的一种情感,并不真正希望英方知晓。

“我得留点讨价还价的余地”。9位译员认为这是中方公司自身的谈判策略或是中方讲话人的内心独白,不应该被英方知晓,因此做了省译。

“您老”、“宝物赠知己”、“伯乐”,这类意向词往往带有比较浓的中式色彩,易引起文化间的冲突。11位专业译员认为这是较为体现中英文化差异的表述,在口译过程中做到实现交际即可,无需将大量使人似懂非懂的译文呈现给对方。正如P?chhacker所言,“口译并非单纯的文本处理任务,而是帮助交际成功的过程。口译质量评估不应着眼于语言本身,或是听者的理解、说者的意图,而应以交际互动的过程为导向” (P?chhacker 2001)。

其中,有关译者在转译过程中对于人称使用的变化。在中方和英方就是否收礼问题僵持不下时,有3位译员在口译时进行了人称转换,以第三人称的方式传递信息,更加客观地传达讲话人的意思,使自己跳出双方的语境。这正表明译员是活跃于两方讲话人之间的第三方。

正如王玉樑在他的《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一文中所说的:“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王玉樑 1995)。译员在接到讲话人所发出的原语时,先做出判断,起到帮助讲话人把关的作用,也就是“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的一个过程,最后以一种双方讲话人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转述,即产生“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结果。在商务场合中,讲话的双方都希望在商务谈判中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与商业伙伴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所以说,在商务场合中,商务联络译员不再是单纯扮演“翻译机器”、“传声筒”的角色,相反,是活跃于讲话者双方外的个体,是促成双方交際的纽带。

2.2两组译员主体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张梦璐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商务联络口译员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①“处理原语知识”。译员可以灵活采用各种口译策略,如:增译、省译、改译等,做到信息不遗漏,语言得体。②“协调社会文化”。译员所翻译的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双方所了解的文化和所接受的价值观不同,这就要求译员在商务联络口译过程中协调双方文化相矛盾之处。③“调控现场气氛”(张梦璐 2014)。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应发挥调解员的作用,特别是在双方提及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时,为使双方谈判顺利进行,译员应时刻注意双方交流气氛,时刻做好准备调控现场气氛。

筆者将从这三方面来总结两组译员在主体意识上的差别。①“处理原语知识”。学生译员在处理原语时,大多都采用直译的方式,即讲话人说什么就译什么;专业译员则灵活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增译、省译、改译等,在传递信息时以达到交际目的为目标。②“协调社会文化”。译例中中英双方就是否收礼问题推推搡搡好几个来回,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和英国人就是否接受他人礼物所持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专业译员与学生译员相比,在处理文化色彩较浓的原语时,则表现出译员本身想要超脱于两方讲话人之外,表明自己的立场,更客观地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转达信息。③“调控现场气氛”。双方在谈论价格时,中方说到“这个老外鬼精鬼精的”。“老外”,2013年王力宏在牛津大学发表关于“认识华语流行音乐”的演讲中对“老外”一词做了解释,“Laowai, meaning the old outsider in Mandarin.(大陆人叫他们老外,字面上就是‘蛮夷)”(王力宏 2013)。“鬼精”,通常用来形容生意人做生意比较精明,内心总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说,“这个老外鬼精鬼精的,”这句话听起来实在不像是什么表扬的话,更不像是对商业伙伴说的话。针对这句话,大多数的专业译员都将它做了省译或改译;而一半的学生译员则选择直译给另一方。

2.3影响专业译员与学生译员主体意识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a)翻译结果:学生译员在口译时缺乏相应的词汇表达,译文句子结构与原语接近,未做较大的改动,对于讲话人的言外之意把握不透彻。专业译员则以促进双方交际为主要目的,译文句子结构体现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如:“宝物赠知己,这幅画也算是找到伯乐了。”这句话中“知己”和“伯乐”两个词是口译的难点。大多数学生译员在口译时太拘泥于原文的结构,通常都作出“不做任何调整的复制性传译”(项霞 2015)。转换一下,中方说出这句话,无非就是想把这个礼物成功送给英方。所以大多专业译员则将这一层言外之意快速地传达给另一方。

b)翻译过程:以下两幅图表为两组译员对两个译例进行口译所需平均用时。译例1:学生译员组平均用时140.178秒,专业译员组平均用时81.24秒;译例2:学生译员组平均用时109.698秒,专业译员组平均用时86.649秒。可以看出,在翻译任务对等的情况下,对于两个译例的处理,学生译员组比专业译员组所花费的时间更多。这说明,学生译员对原语的认知负担较重。

一部分学生译员觉得自己口语不尽如人意,从而在口译的时候不那么大胆,在口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下意识的动作:如扶眼镜、拨弄头发、笑、不为看笔记内容而看笔记本等,表现出她们内心急切寻找目标语相应表达的心理,以致其在口译过程中将精力相对集中于字词句法。在商务联络这种需要译员快速产出译文的环境下,学生译员往往忽略了对主体意识的运用。而专业译员对于语言的驾驭已经是轻车熟路,只需在出口前考虑这句话是否该译以及如何译的问题。

3.结论

3.1 本研究发现

对比两组实验,在商务联络口译中,专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主体意识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a)主体意识的异同:两组译员均具有主体意识。但其主体意识的表现程度不同,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分别是:处理原语知识、协调社会文化、调控现场气氛。学生译员主体意识较弱,专业译员主体意识较强。

b)造成异同的原因:从翻译结果来看,学生译员通常以复制性传译的方式处理译文,采用的翻译策略较为单一,而专业译员则可迅速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认为,译员在口译现场采取的口译策略和方法是在参与口译活动的各方之间协调的结果”(王斌华 2012)。

从翻译过程来看,学生译员对于原语的认知负担较重,以致其较难发挥主体意识。“可见,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相互关联,语言是口译的基础,但仅具备两种或以上语言能力并不能等同口译能力的全部要素”(王巍巍,许艺,穆雷 2018)。

3.2 本研究对口译教学的启发

传统口译课堂教学大多注重以下几点:信息完整度、表达流畅度、用词准确度,但不注重培养学生译员的主体意识。除上课内容外,用于学生口译练习的时间不多。口译课上的学习往往是分为技巧和练习两部分,前半节课用于讲解技巧,碎片化练习技巧(如对数字的口译);后半节课用于口译练习,往往是听一段材料,以录音的方式记录下学生各自的译文,再比照参考译文进行比较宽泛的讲解。诸多口译实践和相关口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译员的主体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译员的主体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并且,从学生译员和专业译员的表现来看,口译技巧的练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时间练习积累,并且不断接收新知识的一个过程。作为学生译员,应该养成口译技能练习的习惯,注重自身主体意识的培养。在商务联络中合理运用主体意识,促成双方的交际。

3.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实验受试对象较少,且受试对象范围较小,仅23人。模拟口译实验与真实口译情景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研究方向不多元,主要围绕语篇分析和总结译员译后反馈展开。

参考文献:

[1]Ayoko, O. B., H?rtel, C. E., & Callan, V. J. Resolving the puzzle of 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 conflict in culturally heterogeneous workgroups: A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2002, 13(2):165-195.

[2]Bush, B. R. A., & Folger, J. P.The promise of mediation: Responding to conflict through empowerment and recognition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4.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女权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
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