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评估

2019-05-24 14:20吉奕卫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汉英翻译

吉奕卫

【摘 要】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次级学科,但缺乏足够的学术研究。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翻译质量的判定提供了系统可行的框架。但在汉英翻译领域,该模式存在缺陷。作者通过《诗经·采薇》的汉英翻译对该模式进行检视,并试图为其扩充一个适合评判汉英翻译质量的维度。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豪斯模式;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199-03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次级学科,但相比翻译理论及翻译史,该领域缺乏足够的学术关注与学术论著。以往翻译质量的评判标准较主观,如“信达雅”。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较难对翻译质量做出系统、客观的评判。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发展出多种不同的翻译质量评估方法,其中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尤其值得研究。在其专著《翻译质量评估模式》(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House, 1981)与《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House, 1997)中,豪斯为翻译质量的评估提供了系统的评判标准及方法。

一、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一)豪斯模式述介

要评判翻译质量,首先要明确翻译的本质。卡特福德(1965)指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寻找等值成分”。豪斯(1997)指出翻译的实质在于“意义”在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定义翻译就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原语文本。因此,豪斯认为翻译质量的评判即检视以下八个语境维度匹配与否:所处地域、社会阶层、所处时代、语言媒介、介入程度、社会职能、社会态度及话题范畴。原译文在此八个维度上越匹配,翻译质量越高。

该模式一经问世便获得瞩目,赢得了翻译领域的赞誉,但也迎来了许多批评。基于大量实践与实证研究,豪斯提出了修订模式,即从语言/文本、语域和体裁三个层面对原译文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文本功能。

语域借用了韩礼德的语言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豪斯将其原模式中的八个维度统一进这三要素中。语场指主题内容及社会行为;语旨指参与者的关系,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社会权利、立场、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关系,也包括作者所处时代、地域、地位、立场等信息,同时涉及正式、商量、非正式三种风格的“社会态度”。语式指作者/译者和读者参与文本的渠道(口语/书面语)及程度(对话/对白等)。豪斯从词汇、语法、篇章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检视文本的语域特征。

相较语域,体裁从更深层面检视文本的结构。语域探讨文本与其微观语的关系,体裁研究文本与其宏观语境的联系。语域、体裁与文本语言相结合,最终体现文本功能。

除上述层面,豪斯又将翻译分为显性翻译及隐性翻译两种类型。显性翻译更强调语言/文本、语域和体裁上的对等,而隐性翻译注重文本功能的对等。

(二)豪斯模式的应用步骤

基于豪斯模式,翻译质量评估步骤可分为四步:分析原文语域、体裁及文本功能;分析译文语域、体裁及文本功能并進行原译文对比,讨论错误及不匹配翻译;探明译文为显性或隐性翻译;对翻译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二、运用豪斯模式对《诗经·采薇》汉英翻译质量进行评估

(一)原文分析

《采薇》收录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大雅》《小雅》《颂》三部分。《采薇》收录于《小雅》。《小雅》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诗经》基本句式是四言,往往采用重章叠字形式,押韵方式多样但有规律;常使用赋比兴三种手法,擅描绘事体、抒发情感。

(二)语场

《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前三章表达戍卒思乡之情。“玁狁之故” “王事靡盬” 点出戍卒离家及无法归家之因, “靡室靡家”“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达戍卒内心忧虑。第四、五章描述戍卒前线生活。 “四牡业业”“象弭鱼服”展现军队之强大。“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描述士兵之勇敢及枕戈待旦以备战斗。这两章描绘了士兵既愿戍守边疆又极其思乡之矛盾。最后一章中“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反映了戍卒从回忆回到现实并为战争及生活感到悲哀的心理。

(三)语旨

本诗唯一的主人公戍卒即为诗歌的创作者。周朝士兵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低,因此本诗语言表达直白。《诗经》许多民歌本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而因此具有口语化特点,本诗也有此特点。本诗通篇感情基调悲伤,有许多反映此情感的词汇,如 “忧心”“伤悲”等。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戍卒的情感。

(四)语式

本诗创作于戍卒回乡途中,最大的语言特征当属口语化,如第一章中“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三次、反复吟诵,但由于收录在《诗经》中,经过了艺术处理,又呈现出了书面语言的一些特点。本诗另一特点为语言抽象凝练,词约义丰,这也是中国古文的一大特点。

1.体裁

《采薇》是一首中国古诗。古诗通常一篇一韵,音韵合谐,节奏齐整。但《采薇》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每句四言,重章叠韵,用韵灵活,极富音律之美。

2.文本功能

《采薇》描述了周朝戍卒的内心世界,描绘了周朝的战争与人民的生活。本诗意在表达周朝人民的反战情感。戍卒通过吟诵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忧虑以及对生活的感怀,其戍守边疆和渴望归家的矛盾也跃然纸上。阅读本诗,读者可以一窥周朝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其强烈的反战情绪。

(1)原译文比较

①语场。译文与原文语场总体上匹配。译文明确展现了作者身份,充分展现了创作情境,清晰传达了词句意义,完全描述了戍卒的内心及情感。但原译文在部分词句方面仍存在意义不匹配现象。

第一章中 “靡室靡家” 意为没有家室,即无妻无子,而译文“We left dear ones”则为离开了所爱之人。“不遑启居”意为无暇休息,译文“We wake all night”则为枕戈待旦。译者以此强调前线生活不易与戍卒思乡浓情,但与原文不完全相符。总体来说,译文力求每句在意思和顺序上都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但原文词约义丰,译文难以在格式和意义上均与原文保持完全一致。因此,为达到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格式上的匹配,译者翻译时做了意译处理。第二章中,译者为详细阐明原文后四句中戍卒思乡忧虑之情,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译两句:“My heart is burning; For home Im yearning.”同样,在最后一章中“行道迟迟” 意为道路泥泞难行走,译者增译“Hard, hard the day”,表现出了戍卒回乡不仅道阻且长、生活也十分不易。 “莫知我哀”也被增译为两句: “My grief overflows. Who knows? Who knows?”通过与原文一样的叠句手法来展现戍卒的怅惘以及无人了解的悲伤。

总体来说,原译文的不匹配是译者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有助于译文生动描绘戍卒的遭遇及内心。但第四章的“一月三捷”确属欠额翻译。原文意为一月取得多次胜利,而译文仅翻译为一月三次战斗,未能充分转达原文意义以及周军队的强大和士兵的勇敢。

②语旨。本诗创作者为戍卒,处于周朝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不高,用词平实直白、很口语化。译者抓住并保留了这一特征。如“We gather fern”“We cannot rest”与“We feel distressed”等语句,用词简单直白。同时,“drear”“yeaning”“distressed” 与“grief”也充分表达了戍卒的情感。在语旨这一维度,原译文并无不匹配。

③语式。原文语言兼具口语与书面语之特色。译文中,“Why not return”“Far from home”“Who knows”等句体现了口语之简单,而“drear”“hie”“consoled”等词也呈现了书面语之文雅。但原文的重章叠句在译文中未有体现。

④体裁。译文与原文在格式上一致,每句三或四词,格律规整,甚至用韵比原文更整齐。

⑤文本功能。原文描述了周朝人民的生活及反战情绪,译文充分完成了这一任务。通过阅读译文,读者完全能够感受到原文所要传达的画面和情感。

(2)翻译类型

译文为显性翻译。译文充分描绘了原文的内容和情境,也力求展现了原文语言特点和文学特色。译文读者基本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等的阅读体会。

(3)翻译质量综合评估

译文在语场、语旨、语式、体裁及文本功能上总体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中存在的不匹配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不可调和的差异,且译者为求意义的传达进行了增译。译文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也实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语言风格及结构都与原文相近。综上所述,译文质量很高。

三、豪斯模式的批判性评估

(一)对豪斯模式的批评

豪斯模式一經问世便面临许多批评。Gutt(2000)指出豪斯模式主要对原文进行了系统对比、但缺乏实际评估的总体框架。Lauscher(2000)认为豪斯模式在翻译功能的探讨上太严苛以致于无法为翻译质量评估实践提供实质性帮助。

(二)作者对豪斯模式的评估

1.豪斯模式的优势

豪斯模式对翻译质量评估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为其提供了系统的评估框架,评估步骤也切实可行。语场、语旨、语式、体裁及文本功能五个维度相对客观。此外,该模式对评估不同译文的优劣尤为有用,评估者能够清晰对比出不同译文在各个维度上的不同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进而确定不同译文的优劣。豪斯模式对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原文的上述五个维度有助于译者实现原译文对等。

2.豪斯模式的缺陷

豪斯模式的缺陷也不容忽视。该模式关注文本而缺乏对原译文两种语言本身不同的考虑。这种不同可能出自语法、用语习惯和文化等原因。由此产生的原译文不匹配不应成为评判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豪斯模式立足等值,但不同翻译理论对翻译方法、翻译目的和翻译功能的定义不同。等值不应成为评判翻译质量的唯一标准。豪斯模式不能使用所有翻译实践。

3.豪斯模式的适用性

在本文的研究中,豪斯模式能够用于中国古诗的翻译质量评估。它提出的五个维度易于操作和分析,有助于评估者对比原译文。但本文一篇译文的研究有局限性,不能代表所有汉英翻译实例。汉英两种语言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很有可能造成翻译的不匹配。因此豪斯模式各个维度上的不匹配不能成为评判翻译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进行评估时,原译文的语言差异应被考虑在内,也应探讨翻译的不匹配是否是译者的翻译决定。

4.对豪斯模式的补充

基于本文研究,在古诗翻译中,不匹配主要存在于词汇层面。汉语词约义丰,实现原译文字数、格式、意义的完全一致几不可能。用豪斯模式进行古诗翻译质量评估虽可行,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风格及语法上的差异对评估结论影响极大。等值应成为翻译实践的主要目标,应允许译者根据其翻译目的进行增译、省译等行为。因此,为使豪斯模式更适用于汉英翻译,应为其补充一个维度:充分性。充分性源于目的论,目的论强调译者可根据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此,考虑充分性这一维度,若译文要符合译者翻译目的,允许其他维度存在不匹配,不影响翻译质量。

四、结语

本文以《采薇》英译为例,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了研究及检视。该模式对古诗英译质量评估实际可行,但评估者需考虑汉英语言的差异,避免妄下判断。豪斯模式对翻译质量评估有突出贡献,其实用性及可行性不可否认,但应为其补充“充分性”这一维度,以避免由于文化、语言风格和语法等因素形成翻译不匹配而影响对翻译质量的判断。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Gutt, E. 2000.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Manchester: St Jerome.

[3] House, J. 1997.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übingen: Narr.

[4] House, J. 1997.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M].Tübingen: Narr.

[5] House, J. 2001.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Linguistic Description versus Social Evaluation[J].Translators Journal,246(2):243-257.

[6] Lauscher, S. 2000.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Where Can Theory and Practice Meet?[J]. The Translator, 6(2):149-168.

[7] Reiss, K., Vermeer, H.J. 1984.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Tübingen: Niemeyer.

[8] 许渊冲.诗经[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9.

[9] 王永亮.Taking Stock of Gramma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 i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a(01): 44-47.

[10] 王永亮.重新審视翻译教学法对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中介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b(08):153-155.

猜你喜欢
汉英翻译
《最简方案》理论下的汉语反身代词英译指称研究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公示语汉英错译的原因分析及其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