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 “减负”需整体联动

2019-05-25 01:46
师道(人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减负职业工作

张 清

减负,已成近年有关教育议题的热词。但过往所论,多为 “学生减负”。而今年, “教师减负”亦成关注焦点。

早在今年1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就曾直言: “现在教师负担很重,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各种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事务性工作,让老师们疲于应付”,剑指当前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他强调,今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要把教师从 ‘表叔’ ‘表哥’中解脱出来”。 (3月9日 《光明日报》)

在3月全国 “两会”期间,长期关注教育的不少代表也带来了关于教师减负的提案,制定完善相关法规的呼声颇高。作为长期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湮没于“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事务性工作”的辛苦中,我们自然有深切体验。削减那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无甚实质性作用,纯属人为增加教师负担的事务性工作的意义,我们也有明晰的体认。这一问题能引发关注、受到重视,自然是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好事。只是, “要把教师从 ‘表叔’ ‘表哥’中解脱出来”,只注重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充分认识教师过重且无谓的负担的成因的复杂性,从而多管齐下、综合整治,不断净化教育环境,内外齐抓,或许才能真正达成 “教师减负”之实效。

首先是要摒弃习惯性认知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消除对教师职责的过度解读,更趋理性地解读教师的职业内涵,不能随意附会,更不能肆意扩大其职业概念的外延。

由于过往对教师太过神圣化的社会宣传,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认知存在不少习惯性偏差。其职责范围无限扩大,职业责任无限叠加,逐步演化为教师这一职业不能承受之重。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就曾痛陈: “当下,暑假期间开展防溺水工作,教师要承担巡检任务;班级里有留守儿童,教师还要当 ‘兼职父母’。这些工作以外,教师还被赋予了许多任务,个别地方甚至把走访贫困户、招商引资等工作也摊派给教师。”诚然,类似这种把教师的有限教育责任有意无意混同于监护者的无限责任,正是造成教师不合理负担过重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认知偏差,不只是存在于社会各界,甚至在教育界内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呈现。所以也就有了一线教师常常要无奈接受众多被冠以 “重要”的工作任务:上级安排的各项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会议培训、安全管理……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讲得非常清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要做什么,《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有非常明晰的表述: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从法定职业义务上来看,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本身的职业负担即使说不上非常繁重,至少也与轻松无关。除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还要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批改作业、评价学生、辅导学生、组织活动、管理班级、早晚自习、家校沟通、参加会议培训、听课、教研、记录工作日志、撰写各种学习笔记等。这些常规工作都具有持久性和延时性,平心而论,单要很好地完成这些常规任务,教师们的工作量就已经饱和甚至是超饱和了。正缘于此,加班,几成众多教师的一种职业常态。所以回归理性,科学认知教师的职责要义,廓清其责任与义务的边界,教师减负才有实现之可能。

其次,要重视理性宣传。媒体要能守住新闻从业底线,更为客观公正地全面报道教育相关事件,避免恶意炒作涉及教育的负面新闻,杜绝误导。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要大力宣传教育行业的先进典型,传递更多正能量。

当然,与净化教育外部环境相比,教育界内部的整肃更是实现教师减负、教育增效的必备之举。教师之 “负”,官方定义为不合理的非教学负担。比如,写不完的各种应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种上交表格,迎不完的各种检查验收,还有补不完的各种活动资料……无效而无聊的非教学事务挤占了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育、教学、教研这些学校的本职工作反倒成了其次。

其实,来自教育教学上的“负”同样不容小觑。私以为,凡是不能真正变现为教育教学实效的条条框框,实际上都是需要剔除的教师之“负”。许多更具形式意义的所谓工作要求,比如定期的教案检查、作业批改记录、听课笔记检查等。据说有些地方到现在还要求教案必须手写 (机打的不予认可),评职称还需提供近五年的个人完整教案。这些关涉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指令性要求其实也很难逃脱形式主义的干系。名为考核管理,实则无效增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事实上,要想真正评估检查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不打招呼直接推门走进他的课堂,随机听一节课也就什么都清楚了。如果要评估其整体教学效益,看看所执教班级学生的综合素养 (自然也包括成绩),看看定期的学生调查评估数据也就足够了。

业内知名度很高的李镇西老师曾组织过一个关于教师负担的专项调查,其中有一项的数据如表一。

选项 小计 比例改不完的作业 728 26.1 2%逐一回复家长信息 90 3.23%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81 2.91%处理特殊学生问题 597 21.4 2%完成各级各类的网上学习任务 1148 41.1 9%填写内容相近的各种表单 656 23.5 4%参与各级各类会议或培训 923 33.1 2%组织训练学生参加活动 262 9.4%参与学校临时交办非教学类任务 1508 54.1 1%参与完成各级各类的检查任务 1908 68.4 6%其他 125 4.49%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787

从表中可以看出,占用教师工作时间的,并非全是教育教学工作。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而这些非教学任务,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由低效无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派生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师减负”实际上对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也更为务实的要求,当务之急,必须切实更新管理思想:追求科学管理,减少低效管理,废止无效管理。

教师有其自身的职业追求,尊重信任应是教育行业的科学管理的基石,舍此,其管理效能必然大打折扣,有时纯粹是人为给教师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要真正实现 “教师减负”,也需要教师群体自身的职业自觉。打铁还需自身硬,倘若整个教师职业群体本身能高度自觉,不断加强自身职业修养,恪尽职守,潜心钻研业务,少出甚至不出负面新闻,努力适应社会教育需求,自然能够赢得来自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信任与尊重。

简而言之,欲真正达成 “教师减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本职工作上来,不只是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亦要高度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的净化,更要高度关注教育界内部的管理理念更新,教师职业群体的职业自觉、素养提升。唯有内外兼修,整体联动,方有教师减负、教育增效之实。

猜你喜欢
减负职业工作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不工作,爽飞了?
我爱的职业
选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