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四则

2019-05-25 01:46潘璋荣
师道(人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质学科素养

潘璋荣

话说原始备课

前段时间,我市青年教师杨中朋老师在他的公众号文章 《联系实际,总结语文教学方法》中,引用他大学老师的观点,提出了 “原始备课”的重要性的看法,并表示要按照大学老师的观点去进行 “原始备课”。杨老师此文,引起了我对“原始备课”的思考。

所谓 “原始备课”,用杨老师文中的观点,就是 “不看教学参考书,只用教材备课”。根据自己在教学一线的经验,以及多年的教研经验,我认为原始备课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有如下几点——

第一,综合素质要高。所谓综合素质,就是一个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强劲的逻辑分析能力,较为渊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如果是语文老师,还必须有足够的文学鉴赏能力等。只有综合素质高,一个教师才能有效地理解和解读教材,也才能独立地进行教学设计与表达。

因此,如果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理想,就不要轻易尝试原始备课。否则备课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第二,专业素养要强。一个教师要进行原始备课,专业素养必须过硬,唯有如此,他才能对自己的专业教材有足够专业的把握能力。有了过硬的专业素养,教师才能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确,也才能准确地组织起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去有效地展开自己的教学。

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感觉专业素养并不过硬,就不要急于尝试原始备课,而要注重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三,时间要充足。原始备课,好比一个走路的人,面对一座大山,故意不走别人踩出来的旧路,或者别人建筑起的旧路,而是要另辟蹊径。这一般来说肯定要耗费比走旧路多无数倍的时间和精力。面对一本崭新的教材,面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到底怎么教,教材本身常常并不会直接告诉你。而你突然要抛开各种教参,自己亲自摸索和琢磨,面临的困难必定更多,要耗费的时间自然也更多。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能进行原始备课的老师是非常少的。因为一个教师要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原始备课,就如通常所说的“返璞归真”。一个教师长期扎根教学一线,形成了丰厚的专业与文化积淀、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系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敏锐的教研意识和独立的教研能力后,可以尝试原始备课,突破教学参考的框架,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成长。但我们不能低估了原始备课的难度。我甚至见到有很多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也不能对所有教材文本都进行 “原始备课”。也有的著名特级教师,因为仅凭借自己的 “原始备课”的“成果”去上课,而出尽洋相,遭到专家和教师们的批评。如果硬要勉强实行 “原始备课”,效果一般不会好,甚至有可能背离教材和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肯定就会大打折扣。

教学语言的四重特质

一个老师的教育素养、水平和能力,往往集中体现在他的教学语言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存在“老师一开口,便知好不好”的情形。一个教师的专业与文化素质如何,一张口,基本就出来了。这是因为,教学语言包含的信息愈是丰富,愈是个性化,说明教师的专业素养越高;反之,教学语言包含的信息与特质愈单薄,愈杂乱,说明教师的专业素养越差。

第一,教学语言的物理特质。教学语言,是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学生一个大集体说话,教师的语言不能跟平时两人对话之间一样。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达到一定的响度。很多教师,课堂说话的响度太低,导致坐后面的学生听不清,即使坐前面的也因为声音响度太小,容易产生听觉疲劳。除了教学语言要有足够响度之外,还有个口齿清晰的问题。这个也是语言的 “物理特质”的范畴。

一个老师课堂上发不出足够的音量响度,他就好比一台音响设备发不出足够大的音量,肯定是不合格,不受欢迎的。一个教师口齿不清,就好比一台音响设备放音时有杂音,显然也是不受欢迎的。

第二,教学语言的语文特质。教学语言的语文特质,是指一个教师使用的语言需要尽量是普通话,并且句子的成份表达、断句、停顿、重读、语调等要符合语文表达的基本规律。

不少老师,课堂上说话,并没有很好地遵循语文的表达规律,如该停顿的不停顿,该重读的不重读,语言的句子成分表达不清楚,不清晰,不明朗,发音不标准,发音错误等。有些老师只按照个人的语言习惯,任何一个句子,他都是将第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进行重读,或者一味的使用 “升调”或“降调”说话。

由于缺乏对句子的语文意义的充分表达与表现,课堂的很多教学内容,实际上失去了意义。教师对句子语文意义的表现不够,产生的后果是,学生虽然也听到了教师的话语,但是这些话语也就是一连串声音,其意义是不明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即使声音洪亮,口齿清晰,但由于缺乏语文意义的表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变相的“噪音”和 “废话”而已。

第三,句子的学科价值。句子的学科价值,是指句子所包含的学科特有的意义。因为,有些句子,如果不联系学科内容和学科本质,是没法表现其学科价值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必须要体现学科内涵。否则,教师的学科性语言,就没法得到切实的表达,其教学语言就失去了 “学科意义”。

譬如物理句子 “要掌握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影响因素”,其中的“静” “滑动”要重读,因为这牵涉到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两种摩擦力的明确与区分。这是需要对物理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准确地选择好 “重读”字词的。

再如地理知识: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等长”,对于这句话,其中的 “等长”中的“等”字要重读。要掌握和表现这一点,需要对这一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要对地理的 “经度”概念有切实的理解。而且如此一念,就能充分表现教师对这个地理知识的理解,也能有效地促成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四,句子的情感特质。教学语言的情感特质,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包含与所教知识语言内容配套的适度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语言要随着学科特点、语言内容特点,经常恰如其分地进行语言的情感表达与表现,或庄严肃穆,或诙谐幽默,或严谨缜密,而不是一种情感坚持到底,或者滥用或错用情感。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学中的知识语言,一般使用客观情感表现。而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就要根据内容适当选择悲、喜、怒、忧等情感。这种情感,切忌脱离语言内容,脱离声音,故意忸怩作态,拿腔拿调,而要通过适当的艺术化控制语言的速度、声调等来表现。

譬如鲁迅在 《纪念刘和珍君》写到: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本语句要读出一种悲壮的情感。其中,“真”“直面”“惨淡”“正视”“淋漓”“鲜血”要重读,而且 “惨淡”“淋漓”“鲜血”的读音要适当拉长。如此,才能通过恰当的抑扬顿挫的读音,形象地表达出 “悲壮”与 “悲愤”的情感。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语言的物理特质、语文特质、学科特质和情感特质四种特质的融合体。其中物理特质是教学语言的生理基础,语文特质是教学语言的表达基础,学科特质是教学语言的专业基础,情感特质是教学语言的艺术升华。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学语言一定能充分地体现教学语言的四种内涵与特质;而一个优秀的听课者,也能充分地感受和发掘教师的教学语言中的四种特质或四种特质的缺乏与不足。

教学语言的质量是教师教育教学成功最基本的保障和依靠。几乎每个教师,都在教学语言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提升教学语言,完善教学语言的四种特质,是每个教师永恒的修炼。

好课的标准其实很简单

对于教育评价来说,如何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网上热传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的评价一堂好课的 “五条标准”,的确是很有道理和很有价值的。

叶澜教授的这个五条标准,出自她的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论文中。同时,她也在其他很多地方表达了这个内容。这五条标准,简单的说,就是 “五有”“五实”。

所谓 “五有”,就是 “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有常态性”“有待完善”;所谓 “五实”,就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同时,叶澜教授又对这 “五有”“五实”做了简要通俗的解释:“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哪怕部长听课,也要 ‘目中无人’”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叶澜教授的这五条评课的标准,好就好在简练,用短短的20多个字,就将好课的认定标准给表达完整了。如此高度简练而通俗的表达,其好处在于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课堂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表达,也充分体现了叶教授出色的语文素养。

叶澜教授的五条标准,是对我国这十多年来,繁多的新课程理念和理论的一个高度概括与浓缩。它有利于广大教师从眼花缭乱的 “新课程理论”中摆脱出来,一下子就简明地理解了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核。

同时,叶教授的这五条标准,又是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出现的各种 “公开课”一种辛辣的批判。因为,当前众多 “公开课”的现实,正好与叶教授的 “五有”“五实”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好课所要求的 “五有”,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往往表现为:无意义、无效率、无生成性、无常态性等;而好课所需要的 “五实”,则常常表现为 “五虚”:“虚度”“虚闹”“虚招”“虚玄”“虚假”。

叶教授的五条补充说明,最为集中和含蓄地戳穿了我们当下很多劣质课堂的实质,特别是许多劣质的公开课。因为,与叶教授说的相反,很多教师讲的偏偏都是学生知道了的,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是无事可做的看客或 “拉拉队”,上课内容和过程完全是预设的,哪怕校长听课他们也要认真揣摩来客的心理和好恶,他们会追求一种表面的虚假的 “完美”。

叶教授将好课标准做了五点阐述,这五点其实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只要仔细研读叶教授的五点阐述,就会发现,它们都会彼此走进对方的领地中去。譬如 “有意义”跟 “有效率”,它们是明显相通的。没有意义哪还有效率可言?而没有效率的意义也难以成立。“五有”“五实”就是这样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关系。它们甚至就是同一个意义 “实体”的不同角度的阐述。

因此,如果读者,或者教师,能够真正在教学中抓住叶教授讲的五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予以真切的落实,其它四条标准也自然包含在其中了,也自然能落实了。

教育评价原本很简单

正如杰勒德夫人所说, “索然无味是得不到回报的。”虽然杰勒德夫人是针对小说创作与评价来说的,但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借用这句话来评价、预期我们教师的教学:任何教师的任何形式的教学,如果是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的,你的教学必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也必然是失败的。教育教学的评价其实就这么简单。今日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老师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后或错误,而恰恰在于多数的教师,都将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甚至 “无比痛苦”的事情。

反之,当一个教师能让每个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的时候,不管你采取的是何种教学方式,无论是讲授式,还是自学辅导式,或合作学习式等,你的教育教学都是成功的,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丰收的。

眼下,我们看到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它们常常搞出各种 “先进的教学理念”,标榜着各种 “先进的教学模式”。而我们稍微留点心,就会发现课堂上那些学生,甚至包括老师,都流露出深深的无奈、无聊与惶恐,所有的“热闹”仅仅是表面的、机械的、僵化的动作化与程式化,而跟师生当下的心灵和思维基本没有关系。它们的 “索然无味”十分显见,所以它们的好坏与前程如何,就一目了然了。

猜你喜欢
特质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