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莫顿神经瘤

2019-05-27 02:39全杰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莫顿瘤体间隙

谭 丽,陈 凯,全杰荣,张 允,陈 琴*

(1.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科,2.中医骨科,四川 成都 610072)

莫顿神经瘤是引起足前区疼痛的主要原因,常见于有足底慢性摩擦病史者[1],表现为足前区剧痛、电击样疼痛、烧灼感等,于长距离运动后症状加重,严重者抗拒行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治疗莫顿神经瘤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切除肿瘤,但前者易复发,后者术后切口感染、瘢痕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封闭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莫顿神经瘤效果较好,但疗效受操作医师技术影响大。介入超声具有实时可视化、动态、无辐射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肌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4],但用于莫顿神经瘤的报道尚少。本研究观察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莫顿神经瘤的临床效果。

图1 患者女,36岁,莫顿神经瘤,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 A.声像图示瘤体(*)位于第3跖间隙,其两侧屈趾肌腱(箭)位于跖骨头上方;B.声像图示针尖(长箭)位于瘤体内(短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莫顿神经瘤患者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19~72岁,平均(47.0±15.2)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4.39±3.93)个月。纳入标准:①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且超声检查证实为莫顿神经瘤[5];②超声显示跖间隙单发肿瘤,肿瘤最大径≥5 mm;③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并自愿接受类固醇介入治疗;④既往未接受包括类固醇、乙醇等在内的其他介入治疗。排除标准:①并发引起足前区疼痛的其他足部疾病(如腱鞘巨细胞瘤、足底疣等);②有类固醇使用禁忌证,如严重骨质疏松、凝血功能障碍等;③随访期间接受其他方法治疗。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6±15.1)岁,平均病程(14.00±4.65)个月,神经瘤位于第1跖间隙2例、第2跖间隙5例、第3跖间隙8例、第4跖间隙4例;对照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6±15.7)岁,平均病程(14.94±3.05)个月,神经瘤位于第1跖间隙1例、第2跖间隙4例、第3跖间隙7例、第4跖间隙5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U Elite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3~9 MHz。对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封闭治疗,分别由2名具有5年以上介入治疗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和5年以上封闭治疗经验的骨科医师施行。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嘱患者取坐位,患足蹬踩于治疗床;对足背部进行局部消毒,超声扫查确定瘤体部位及进针方向(图1A)。采用1 ml注射器分别吸入复方倍他米松(7 mg/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9%氯化钠溶液各0.3 ml并混匀;自足背侧进针,在超声引导下使针尖准确到达瘤体内(图1B),按病灶大小注射混合液0.6~0.8 ml。封闭治疗:根据超声扫查结果和患者主诉疼痛点确定瘤体部位,对足背进行局部消毒后,采用1 ml注射器进针,当进针有阻力感、回抽无血液后,根据病灶大小将0.6~0.8 ml药液(药物种类及配比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缓慢注射入瘤体内。治疗后嘱患者每日穿感觉舒适的平底鞋。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血管、肌腱损伤,治疗后随访8周内是否出现感染等并发症。②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采用NRS评价2组患者足前区疼痛程度。NRS评价标准[6]: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剧痛为7~10分;嘱患者写出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分数。③肿瘤最大径:对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采用超声(仪器型号及参数同超声引导设备)测量肿瘤最大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年龄、病程及肿瘤最大径;以χ2检验比较2组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组内及组间NRS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间性别(χ2=0.003,P=0.955)、年龄(t=-0.239,P=0.813)、病程(t=-0.622,P=0.538)及肿瘤发生部位(χ2=-0.667,P=0.5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对照组6例治疗后随访8周内出现局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2.1 疼痛NRS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8周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治疗后8周较治疗后4周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周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2组患者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患者N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疼痛NRS评分比较(±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疼痛NRS评分比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观察组(n=19) 6.84±1.02 4.26±1.10∗3.53±0.84∗#对照组(n=17)6.41±1.704.72±1.58∗5.07±1.68Z值-0.996-1.303-3.671P值0.3190.193<0.00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后4周比较,P<0.05

2.2 肿瘤最大径 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2组患者间、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间肿瘤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肿瘤最大径比较(mm,±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肿瘤最大径比较(mm,±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8周观察组(n=19)13.24±3.8113.12±3.82对照组(n=17)12.62±3.5312.48±3.55t值0.5080.518P值0.6150.608

3 讨论

莫顿神经瘤又称压迫性跖痛症,为跖神经趾间分支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发生周围神经纤维化所致[7],起病缓慢,病程可数月或数年。既往诊断此病主要根据病史及查体,但难以与腱鞘巨细胞瘤、足底疣等相鉴别。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动态超声结合症状体征诊断莫顿神经瘤[8]。

对于莫顿神经瘤多采用保守治疗,主要方法有体外冲击波、非甾体抗炎药、封闭治疗等,可缓解症状,但复发率较高[9]。传统封闭治疗完全凭借操作者的经验徒手穿刺,导致个体疗效差异大,且易复发;同时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将类固醇药物注射至瘤体周围趾肌腱内,导致延缓性肌腱断裂,药物沉积引起局部皮下色素沉着和足底脂肪垫萎缩等[10]。对于伴有顽固性疼痛的莫顿神经瘤患者,可选择局部瘤体切除术[11],但术后感染、足底瘢痕形成的发生率高达23%[12]。

本研究对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封闭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4、8周NRS评分逐渐降低(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4周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患者N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01);2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见血管、肌腱损伤及足部皮下色素沉着、足底脂肪垫萎缩等并发症;提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及传统封闭治疗莫顿神经瘤均安全、有效,尤以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效果更佳。神经瘤引起慢性疼痛,并可致瘤体周围软组织粘连;此时进行徒手穿刺时,虽然针尖到达靶区,但推注药物可能受阻,易致药物不能完全注入瘤体内。对照组治疗后8周时NRS评分较4周时反弹、治疗后8周内6例患者出现局部感染,考虑可能与少量药物误入周围软组织有关。

本研究中2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间肿瘤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治疗方法均是将类固醇药物注射到病灶中心,通过引起跖间隙萎缩、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局部瘤体压迫,以减轻患者疼痛,相当于局部化学性神经松解[13]。介入治疗后瘤体内部成分被松解,但“外壳”依然存在[13],故治疗前后2组瘤体大小均无明显变化,提示肿瘤大小不宜作为类固醇介入治疗莫顿神经瘤疗效的评估指标。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莫顿神经瘤安全、有效;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且类固醇等对莫顿神经瘤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莫顿瘤体间隙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间隙
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基于心动周期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瘤体破裂的预测价值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给你
苦难的间隙
携手共赢,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