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大学生移动终端网络使用调查分析①

2019-05-28 08:04王淑冉栾光意孙奎立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6期
关键词:标准差农林均值

王淑冉 栾光意 马 鑫 陈 欣 孙奎立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药管理学院 山东泰安271016)

科技迅速发展,致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和通讯方式也不断地更新变化。移动终端作为交流和通讯方式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利弊并存。移动终端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样受到移动终端的弊端影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等还处在建设过程中,社会经验较少,社会阅历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身为“易感人群”,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很容易就深陷移动终端的弊端之中,甚至无法自拔。农林类大学生因远离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大学期间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意愿等方面普遍弱于其他专业学生[1-5]。因此,有必要对农林类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面干预。本研究重点对农林类大学生的移动终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地对策建议,促使农林类大学生对移动终端的使用能扬长避短,促进农林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在已有文献分析以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农林类大学生移动终端使用调查》问卷,旨在了解目前在校农林类大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选择及影响。

在问卷设计完成后,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411份,回收411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88 份,问卷有效率为94.40%。在被调查者的院校层次方面,省二本院校学生有249 人,占64.2%;在被调查者的年级方面,大一学生56 人、占14.4%,大二学生98 人、占25.3%,大三学生181 人、占46.6%, 大四学生53人、占13.7%。

问卷根据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设计与分析,针对移动终端的意义认知分析,分别赋值答案“完全同意、同意、不好说、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为5、4、3、2、1。

2 结果与分析

2.1 移动终端的意义认知

由表1可知,农林类大学生认为移动终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均值为1.78,标准差为0.800,表明农林类大学生认同移动终端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必需品,也反映出现代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较高。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重要作用”这一项中,均值为1.84,标准差为0.773,表明农林类大学生视手机为人际互动中一个重要的媒介,人际交往方式随着移动终端的出现发生了新变化。在“促进学习”“打发时间”“调整情绪”上,均值在2.30 以上。说明大学生对于移动终端持一个肯定态度,基本同意移动终端的积极作用。

表1 移动终端的意义认知描述性分析

2.2 移动终端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互动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远离家乡求学,会产生对父母的想念之情。首先,相比较书信时代,移动网络终端的便捷性与节约成本能增加大学生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有利于了解彼此的现状。其次,对同学互动关系分析发现,经常和同学一起聊天的占74%;一起上自习、去图书馆,占52.3%;关于能和同学之间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占68.1%。总体来看,大学生与同学能够主动相处的积极性较高。然而,对师生互动关系分析发现,在课堂上能与老师互动学术的占38.1%,能在课下主动和老师沟通学习情况的仅占28.8%。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已成为现代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忽视课堂内容。教师单方面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极为消极,无法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与能力的发展[1]。最后,在社会参与中,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交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利用移动网络终端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和参与,对于传统的活动方式如参与校内外活动,社会活动积极性平均值为16.09%。

2.3 移动终端对农林类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生理层面上,农林类大学生长期使用移动终端主要表现为颈椎酸疼,均值为2.82,标准差为1.091。生理层面的颈椎酸痛在现代生活中具体表现之一为“低头族”现象,对移动终端过于着迷,时刻低头把玩,因此造成手腕酸痛,颈椎酸痛等;心理层面包括过于依赖移动终端,烦躁不安,经常感到孤独。多数大学生不认为自己符合上述心理层面的消极影响,认为自己心理很健康,均值为2.06,标准差为0.864;社会互动层面,认为自己社会交往特别好,均值为2.42,标准差为0.938,只有17.23%的大学生认同自己的交往能力,说明移动终端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冷漠、缺乏平等、消极闭塞倾向、自我为中心、排斥。在时间消耗上,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刷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均值为2.56,标准差为1.063。说明移动终端是大学生休闲娱乐与获取信息的新媒介,过度使用移动终端消耗大量时间在社交软件上,导致大学生忽视了学习。同时,过多浏览网页信息,导致对信息的评判能力不足,容易轻信网络上的谣言。有33.98%的大学生符合相信应用软件传播的网络信息这一选项。但也有73.39%的大学生认为移动网络终端使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化,更有利于学习。

2.4 农林类大学生移动终端使用存在的危机

2.4.1 自我认同危机

移动终端集通讯、拍照、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承载着现实生活中与亲人、同学、老师联系的功能,同时也拓宽了与陌生人的交往渠道。与现实交往不同的是,借助移动终端而营造的虚拟世界的交往更加具有神秘感、安全感。由于缺少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即使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也会与网络好友畅谈一切。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往往再次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

2.4.2 现实人际交往危机

当移动终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于移动终端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本次调查中,84.71%的农林大学生认为移动终端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大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时,只有35.83%的大学生较多参与社会交往,普遍造成农林类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困难,难以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林类大学生的互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只与同学、朋友和亲人进行交流,很少结交陌生人来丰富自己的交际圈。而对于校外举行的各类活动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和参与,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2.4.3 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从农林类大学生移动终端使用内容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内容的状况存在巨大的误解,他们大都进行碎片化地浏览信息、休闲娱乐,有一半的大学生会下载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对于大学生而言,除去每天上课、吃饭、睡觉等必要时间,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移动终端上。也就是说,一方面,大学生对自我的管理状态还在盲目放纵阶段,移动终端的定位还尚在不清晰的状态,对于移动终端地使用也往往是倾向于休闲娱乐,不能很好地利用移动终端的功效。另一方面,大学生不能较好抵制移动终端的诱惑,总是在移动终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3 结语

近年来,移动终端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移动终端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它迎合了人惰性的一面。为了充分扬长避短,克服消极影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自我管理,提高自律意识;二是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互动;三是提高警惕意识,辩证看待网络信息;四是学校积极发挥赋权效应,充分发挥移动终端使用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五是从优势视角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中的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所背负的问题。

猜你喜欢
标准差农林均值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订正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浅谈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均值不等式的小应用
方差中亟待澄清的两个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