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微粒观形成的教学分析

2019-05-29 11:25乃学刚
文理导航 2019年20期
关键词:教学分析初中化学

乃学刚

【摘 要】初中化学是自然科学,其学习和研究的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形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应用等知识。初中时期是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形成和建设微粒观是教学核心。微粒观的形成能使学生以微观角度分析角宏观化学现象,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物质性质及发展变化规律,逐步产生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教学分析

初中化学微粒观教学是实施基础化学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分子、原子、离子来自微观世界,学生对其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这些知识概念;同时学生有其自身学习压力和时间限制,使学生不容易形成完整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带给后续化学学习带来难度。所以,初中化学老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形成微粒观教学,把微粒观知識宏观化,让学生直观感知,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以宏观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性质

化学是自然科学,充满奥秘,老师要应用相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实验教学可以建立活跃的教学氛围,同时能增加学生学习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比如:讲解分子知识时,老师组织学生参与和观察小实验,让学生准备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向其中滴入墨水,观察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学生在这个实验中感知了分子的存在,同时明白了温度高,分子运动快的知识。在实验教学时,可以和学生交流,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微观粒子概念和性质。比如:老师提出问题:“水和冰形态差异很大,可是化学性质却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学生会回答:“因为它们的组成都是水分子。分子粒子相同,就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老师对学生继续引导:“水是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含有氢原子,氢气也含有氢原子,水和氢气形态不同,化学性质相差也很大,为什么呢?”这时,学生会思考物质是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保持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进而明确了分子是物质化学性质保持和体现的最小粒子,如果分子改变了物质性质就改变了,也就变成了其他物质。进而有效的把化学现象和化学概念相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分子概念。

2.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微粒观

新课标思想提倡学生是教学和学习主体,老师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灵活应用模型法和类比法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同时积极主动选择、整理、加工新知识,进而理解吸收,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在进行微观知识的学习时,学生要应用想象力,在直观载体的引导下,做到有序学习。比如:学习原子知识时,讲解给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过程中,老师应用类比的方法,以剥洋葱的生活例子让学生直观理解电子层结构,使学生直观感知原子核外电子层及电子的分层排布的微观现象。再例如:学习“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微观知识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海绵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深入,逐渐完善了教学设施,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模型,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分子、原子等微观结构,做成教学课件,应用多媒体在课堂播放。比如:学习“离子形成”知识时,根据课本当中的钠原子、氯原子的例子,制作相应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动画中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移动到氯原子上,二者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变成8,让钠原子和氯原子的不稳定结构变成了稳定结构。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增加学生印象。

3.应用化学符号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

4.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协作功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还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激                  (下转第58页)(上接第56页)

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按照考试大纲和课改要求,初中化学教学工作面临教学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难题,因而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模式成为大多数的首选。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掌控课堂节奏。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合理:对于学生能够轻松解决的内容就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学生认知难度较大的内容就进行交流讨论。例如:在学习“分子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行结组,对于需要讨论的内容,在问题的设计方面需要教师煞费苦心,每一个问题都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不同问题要有内在联系和梯度,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能够为后一个问题的分析起到启示和点拨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递进的关系,学生在逐渐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接近问题的本质,这样的课堂结构紧凑,教师通过子问题的解决掌控课堂节奏。

指导老师是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制定者,这个时候就需要指导老师在保证小组之间能够积极有效讨论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指导。指导老师在小组谈论的过程中要至始至终去观察学生们的谈论效果。对于一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谈论,甚至出现闲谈的现象时候,指导老师要及时的提醒。并且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思维的点拨,帮助学生们分析所学知识点需要从哪些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指导老师也要在学生谈论的时候,不定期去抽查学生们的讨论成果,这样去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自觉性,让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其高效的特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新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微粒观形成思想是化学学习的重点。以微粒观认知形成相应的化学教学,以宏观直观实验、物质变化等各种方式实施化学教学,进行微观粒子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在本质上清晰认识微粒物质,明确其区别、联系和规律。建立科学、系统知识体系。同时促使学生以微观角度理解和解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钱海如,赵华.初中生化学微粒观构建的实践反思——以“离子”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7(5):35-40

[2]叶成杰.走进物质的内部世界——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物质微粒观的构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2):23-24

[3]王和.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9(08):40

[4]张彬.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运用探究[J].学周刊,2019(10):51

[5]姚亮发,黄元山,蔡景生.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名师在线,2019(05):7-8

[6]于银萍.论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8(36):68-69

猜你喜欢
教学分析初中化学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