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垂髫”的两种误用

2019-05-30 04:07赵丕杰
语文建设·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黄毛桃花源记耄耋

赵丕杰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例如宋苏过《河东提刑崔公行状》:“至秋大熟,迄无殍碚(殍碚:饿死的人),黄发垂髫,扶携而归。”沈从文《湘西》:“在桃源县想看到老幼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光景,并不容易。”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按说读过初中的人都会懂得“黄发垂髫”这条成语,但实际上并不尽然,甚至一些有影响的报纸也常常用错,未免令人遗憾。所以造成误用,主要是因为没有弄懂何谓“黄发”。古人认为老年人白发脱落后会再生黄发,故用“黄发”代指老年人。这种用法出现得很早。《书-秦誓》:“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这句话的意思是:虽说这样,还是要请教老年人,才不会失误。又如《汉书·王莽传下》:“孝悌忠恕,敬上爱下,博通旧闻,德行醇备,至于黄发,靡有愆失。”唐颜师古注:“黄发,老称,谓白发尽落,更生黄者。”近代汉语中出现了称小孩子为“黄毛”或“黄毛团儿”的说法,直到现在还有人谑称小姑娘为“黄毛丫头”。很可能有人因此便把“黄发”和“黄毛”混为一谈,从而把“黄发垂髫”同孩童画上等号。例如:

(1)古往今来,那么多观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发垂髫,对皮影艺术喜爱至极……相信只要用心挖掘推广,皮影形象必然会受到大人孩子的喜爱。(《人民日报》2014年6月24日)

(2)锣鼓喧天,密密麻麻的人群爆发出“万岁!万岁!”的呼喊,黄发垂髫的孩子和满脸皱纹的老人的脸上都绽开笑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4月3日)

(3)记者发现,现场的听众有满头银发的老者,也有黄发垂髫的儿童。(《光明日报》2017年1月31日)

(4)画面下方……有一妇人怀抱婴儿,手牵着一个黄发垂髫的小童。(《光明日报》2017年3月16日)

(5)不知不觉间,黄发垂髫的小儿已长大成人,曾经年轻的妈妈,也会偶生白发。(人民网,2018年2月27日)

以上诸例,“黄发垂髫”或同“耄耋老人”“满脸皱纹”“满头银发”对举,或直接修饰“孩子”“儿童”“小童”“小儿”,显然都只相当于“垂髫”。

也有人没有弄懂何谓“垂髫”。古代小孩不戴帽子,头发自然下垂,称为“垂髫”或“垂发”,故代指儿童。例如《旧唐书·玄宗本纪下》:“于时垂髫之倪(倪:小孩),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酒数行,一垂髫女自内出,仅十余龄,而姿态秀曼。”因为不懂“垂髫”,很多人便把“黄发垂髫”同老人画上等号。例如:

(6)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公主]意气风发踏上征途;汉宣帝甘露初年,昔日之及笄少女,已是黄发垂髫。(东北新闻网,2005年3月21日)

(7)有8岁的学龄孩童,为妈妈写下夹杂着拼音的心声,稚嫩却不失认真,小心翼翼地折叠信纸塞进信封;有74岁的黄发垂髫者,顶着炎炎烈日登门送家书到羊城晚报社。(《羊城晚报》2013年6月25日)

例(6)说十五六岁的公主,几十年后已经变成“黄发垂髫”;例(7)说有位74岁高龄的“黄发垂髫”,显然都把这条成语误解误用为老人。

(8)两旁草竹搭建的房屋架空在湖面上,垂髫老人悠闲地抽着草烟;妇孺们蹲跪在湖边洗衫漂米;三五少年一起修葺茅屋;黄发孩童跟随父亲编织渔网,过着自然简单生活。(中国经济网,2008年5月22日)

最有意思的是例(8),用“垂髫”形容“老人”,用“黃发”形容“孩童”,可谓集上述两种误用于一身,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猜你喜欢
黄毛桃花源记耄耋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与我无关
《桃花源记》
一定要走正道
十三香味的吻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一定要走正道
耄耋老汉的别样绿色梦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育人有方的耄耋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