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典中的洋泾浜英语

2019-05-31 06:20曾泰元
英语学习(上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租界副词英语

∷曾泰元

一般认为,洋泾浜英语就是一种蹩脚、不纯正,甚至不伦不类的英语,比如“let me see see”(让我看看)就是个形容英语不标准的贬义词。

我们先来追本溯源一番。浜(bāng)即河浜,在吴方言1. 吴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东南及浙江大部分地区,也说吴语。里指的是小河,洋泾浜原是上海黄浦江的一条支流。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洋泾浜以北为英租界,以南为法租界,洋泾浜成为英法两国租界的界河,因此自19世纪中叶起,其地位便由默默无闻而一跃成名,后来甚至成为租界的代名词。

当时英商相继涌入上海,与华人缺乏共同语言,又亟须彼此交流经商,于是产生了一种混杂着汉语的简单英语,语法不符合英语习惯,语音受汉语影响,多用于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洋行职员、洋商帮佣、人力车夫、街头小贩之中。这种混合语西人称之为“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pidgin源自business(商业)发音的讹化,华人则把它叫做“洋泾浜英语”,因流行于当时华洋杂处的洋泾浜周边一带而得名。

洋泾浜于1916年被填平,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而洋泾浜英语也已成为历史,但仍可由150余年前的一本《英话注解》略窥一二。《英话注解》是1860年出版的一本洋泾浜英语入门手册,用来与洋人打交道,由旅沪的宁波商人编写,文风有如打油诗,以汉字给英语注音,用宁波话朗读,流传甚广,堪称此中经典,如今读来令人莞尔: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

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

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

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翘梯(tea)翘梯请吃茶,

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potato),

东洋车子力克靴(rickshaw)。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

混账王八蛋风炉(daffy low)。

那摩温(number one)先生是阿大,

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mark)麦克钞票多,

毕的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

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英话注解》虽不是洋泾浜英语的全貌,不过短短百来字却涵盖了当时华洋交流的常用词汇,让我们得以一窥交流初期劳动人民所做的努力。

这样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洋泾浜英语是19世纪通行于上海租界的混杂语言,早已成为过去,如今许多却为上海话所吸收,以另一种面貌静静地留下了印记,某些甚至还成为普通话的词汇,如“发嗲”(发dear,故作娇嗔)、“肮三货”(on sale货,垃圾货)、“瘪三”(beg sir或beg say,无业混混)、“老虎窗”(roof窗,屋顶天窗)。

“洋泾浜英语”的正式英译是Chinese pidgin English,此乃pidgin English(皮钦英语)的返璞词(retronym)。易言之,pidgin English原指“洋泾浜英语”,后来词义扩大,泛指各种类似的混杂英语,以致原本专指“洋泾浜英语”的pidgin English被迫调整,不得不另外冠上Chinese修饰,彰显“中国”洋泾浜英语,以与其他的混杂英语作出区分。

这里的核心词汇pidgin(皮钦语)就是个洋泾浜英语,不过现已华丽转身,成为当代西方语言学的重要术语,指的是语法简单、词汇量小、融入当地语言成分的混杂语,作为无共通语言者之间的桥梁,方便彼此沟通。

综合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和《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所载,pidgin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的广州。广州是中国第一个向西方敞开大门的口岸,当时的华人在广州码头与英商互动做买卖,吸取了英语business这个词,并依自身的发音习惯将之调整简化:business去尾成busin,词中的z音以g音取代而成bigeon,b讹化为p而成pigeon(鸽子),为了与“鸽子”区别改拼为pidgin。

pidgin这个词于1807年正式诞生,出自英国传教士兼汉学家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的笔下,当时拼作pigeon:

Ting-qua led me into a Poo Saat Mew, a temple of Poo Saat. “ ‘This Jos’, pointing to the idol, said he “take care of fire ‘pigeon’, fire ‘business’ ”.【丁卦领着我到一间菩萨庙,就是供奉菩萨的庙。他指着里头的神像说,这个神掌管火“事”(fire “pigeon”),火的“生意”(fire“business”)】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大量的英商舍广州取上海,真正意义的洋泾浜英语由此诞生、发展,最后不敌时代的潮流而式微、消亡。洋泾浜英语的词语极少,高峰时期也仅有700个左右。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目前留存下来、载入权威词典、成为英语一分子的,据我统计约在11例左右,上述的pidgin就是其中之一,由此衍生而得的复合词pidgin English,或可视为间接的附加产物。

除此之外,权威词典记录有案的洋泾浜英语,起码还有10例。

第2例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最为人知,使用得也最广,是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洋泾浜英语,一般英美人士都用,是个非正式的口头说法。long time(长时间)是地道的英语,no see(不见)却直译自中文,完全不合英语语法。这样的四词组合早已为英语所收,1894年就有文字记载。

第3例是can do(能行),直译自中文的“可以”,这不是动词词组,而是个副词短语,功能、用法像英语的OK,是个非正式的口头说法。1845年首见于文献,现仍广泛使用。

第4例是no can do(不行),直译自中文的“不可以”,此为can do的否定形式,功能、用法像英语的no way(不可能)。1868年首度现身文献,现仍广泛使用。

第5例是look-see(看看),直译自中文,也有“查看”的意思,可作动词,但名词的用法更为普遍。1862年首度现身文献,目前仍在广泛使用中。

第6例是chin-chin(你好;再会;干杯),译自中文的 “请!请!”,表达的是中国人的礼貌与客套。1795年首见于文献,是个过时的副词短语,口语词,现已少使用。

第7例是chop-chop(赶快),译自官话的“快快”,或是粤语的“速速”。副词短语,首见于1834年,目前仍在使用中。

第8例是chow-chow(食物),译自中文的“炒炒”,因为中国人做菜时多把食材放在锅里炒。首见于1795年,现在多以简化形式chow为人所用,名词,口语。

第9例是allee samee(都一样),源自all the same,首见于1840年。第10例是makee(让,使),源自make,首见于1719年。第11例是muchee(多,很),源自much,首见于1723年。此3例皆于其词尾缀以ee,代表、模仿中国人不会念词尾的辅音,非得后加元音不成,有着明显的调侃、贬损、冒犯之意,至今仍在持续使用中。

洋泾浜英语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却在英语里保留了11个活化石,见证了一段中西语言交流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种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中式英语。

猜你喜欢
租界副词英语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读英语
中国近现代报刊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上海租界辨析
酷酷英语林
副词和副词词组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