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两则

2019-05-31 06:20姚斌
英语学习(上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域译员口译

∷姚斌

口译员的角色及其边界

谈起口译员的角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忠实”“中立”等原则。但这些传统的译员守则在口译实务中却常常受到挑战。以“中立”原则为例。所谓“中立”,一般是指译员在工作中保持客观立场,不偏不倚,不介入双方的沟通过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译员有时很难保持完全的中立。但是,如果完全放弃中立的原则,又会带来各种问题。因此译员的角色是有边界的,同时这个边界又是动态变化的,译员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在具体活动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及其边界。

让我们举两个例子说明。

在一次有关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的专家讲座期间,译员翻译得很流畅,但随着翻译过程的深入,译员自己对授课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在某一时刻,译员忽然直接就专家刚刚讲到的问题与其开始了对话。当专家意识到这是译员自己的想法,而非学员的想法时,立即提醒译员,他应该只管翻译专家和学员说的话。这个例子中,译员由于对翻译内容产生兴趣而越过了自己的角色边界。

另一例子也是发生在一次组织发展的专家课堂上。当时,学员在分享时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概念。译员将其译为focusing on harmony instead of uniformity。美国专家听后,随即提出问题,让学员说一说harmonising、harmony和non-uniformity这几个词有什么差异。译员把这几个词分别译为:“使和谐”、“和谐”以及“不完全一样”。学员纷纷表示不解,有一位甚至直接问译员刚才是怎样翻译“和而不同”的。此时,译员意识到专家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受到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于是将三个词的英汉对照版写在了纸板上,从而使得老师和学员之间可以就这几个词的深层含义进行更为充分和深入的讨论,真正地把沟通中的问题说清楚。这个例子中的译员在口译活动中敏锐地感觉到双方沟通中的文化障碍,在口头翻译的基础上通过纸板展示,促进对话双方更加充分地沟通,其行为不仅没有越界,而且强化了译员促进沟通的功能。

从以上一反一正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在实际的口译活动中,译员面临着各种情境,要在现场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及其边界,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并不简单,需要译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基于情境的决策(situation-based decision)。

口译中的语域问题

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根据不同场合或不同对象,人们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语域。根据不同的听众采用不同的语域是语言应用中的常见现象。例如不久前在白宫萌娃日上,白宫发言人面对萌娃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显得有些招架不住。在被问到为何美国总要去轰炸其他国家的时候,发言人一时语塞,稍带点结巴地回答说:“The president wanted to make sure that some o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that weren’t be very nice to other people and did some really bad stuff, and we make sure they know that was not OK. So sometimes we have to take action like that to deter, which means to prevent other countries from doing bad stuff. That’s what we’re hoping to accomplish.”可以看出,发言人有意识地针对一帮小听众采取了比较口语化,或者说是比较低的语域表达法。诸如make sure、nice、bad stuff、OK这些表达都是口语中的常见词,而且是孩子们都能听懂的说法。发言人的语域意识在对deter一词的解释中彰显无疑。deter(威慑)是国际政治中的常用词,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常用,属于高语域词。发言人考虑到听众的接受能力,在deter后进行了一段解释,用的都是较低语域的词汇。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在针对不同听众时有必要采用不同语域,以便和听众沟通。其实,在口译实践中,针对不同听众采用有差异的语域也是译员必备的意识和应掌握的技能。

猜你喜欢
语域译员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