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兼顾与侧重

2019-05-31 05:57何捷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

何捷

【摘要】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构成。在统编版语文的执教过程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四大项应兼顾的同时,结合学段特征,教材编撰特点,教学需要等,做到有所侧重。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 兼顾 侧重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列为四大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此四项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读。

语言建构与运用,不仅指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实践,更重要的是指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形成交际交往能力。而整个形成的过程,都值得关注,因为语言的形成、发展、变化,就是建构的过程。学语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无疑是首要的,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凸显着学科的本质属性。思维发展与提升是相对新颖且核心的项目,语言和思维互为支撑。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思维不能缺位。学好语文的同时,思维获得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很容易被忽略,但却是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的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有美的体验,能欣赏美,评价美,弘扬美,表现和创造美,这无疑是语文素养的最佳佐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责无旁贷的。这一项目指明了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向与核心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理解、借鉴、继承。通过语文学习,文化视野开阔了,文化自觉意识高了,充满着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这就是一个人素养的不可或缺的内涵与构成。

有人提出:核心素养就应该是“最核心”的素养。言下之意是不能多项,只能一项。其实,这四项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具有内在的关联,是“四位一体”的系统。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外化为语言,语言表达与承载着思维,二者无法分割。其次,语言中就有审美的意识,审美的取向,审美的表现,而这些又都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就表达什么样的审美结果。再次,审美的体验也反作用于语言,改变你的表达风格,影响你的思维。同时,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中自然有着思维的融入,有着审美的元素,也必须依托语言这一特殊的媒介。“四位一体”的组合,浑然天成,内涵丰富,融通不分。倘若望文生义来理解,那就是缺乏对核心素养的全面理解。这如同将其做了简单而粗暴的割裂之后,还要责怪其枝节太多。

但另一个问题随即浮出水面:核心素养四大项,在教学中要得到逐一的落实,又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当我们执教每一课时,都要同时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么?如果厚此薄彼,岂不是破坏了它的完整性?可全面兼顾,似乎又无法周全,课堂上也必将手忙脚乱,上得含糊且混乱。基于此,我们提出在执教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四大项有所兼顾,但同时要结合学段特征,教材编撰特点,教学需要等,做到有所侧重。尤其是统编版教材,编撰时注重“人文”与“语文要素”的双线并轨,因此特别适合我们在实践中做到对核心素养的兼顾与侧重。

  从认知发展层面上说,理应是兼顾和侧重并举的

受加拿大著名教育家基兰·伊根的“认知工具理论”的启发,教学要提升认知水平,就应该有所兼顾与侧重。例如:0~3岁的小孩处于“具身认知”阶段,应专注于情感、音乐、模式和节奏的感知,不要太纠结于具体的细节,也不要迷恋于百转千折的情节;3~7岁的小孩处于“神话认知”阶段。多读故事、多保护其认知过程中的神秘感,多帮助形成心理图像,游戏活动就是最重要的认知工具。到了这个时期,可以关注故事的情节,也可以开始注意一些细节,让细节与情节相互助力,助力成为重要的认知结果。7~14岁的小孩处于“浪漫认知”阶段。这个时期,现实局限与极限经验、英雄主义联想、惊异感、知识及人文内涵、改换背景是认知工具,所以,要适当培养小孩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提升对社会,对周遭,对自我的认知。14~19岁处于“哲学认知”阶段。这个时期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意义、能动的参与感、追求权威和真理、元叙事理解等都成为认知工具。特别注重提升思想品质,不再留于幼稚,同时,还可以通过思辨、批判等方式,不断提升思维的含金量。可见,不同学段的教材设计、教学内容,都应该匹配学情,为学而教。也只有如此,教学才能助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教材的编撰特色,已凸显对核心素养的兼顾与侧重

教材编撰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精心设计与安排。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就让小孩认识汉字,学习书写汉字,这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重视,就是凸显了核心素养中“文化”这一要素。在开篇的《我上学了》之后,第一单元就是“识字”。单元共安排五课,所识字的内容分别为: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手、日、月、石、田、禾、苗、虫、云、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上、下。之后的第二单元,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体察编撰者意图,我们发现:统编本的这一设计并不是简单的顺序更换。一年级上册的整体编撰体系是:先认识几个简单的独体字;再学拼音;之后进入阅读板块;之后又是识字;之后是阅读。这一编撰序列有着更为深刻的用意。倘若仅仅是简单调整顺序,那么有两个问题是难以得到合适的解答,绕不开也说不通的。其一,既然先识字,识字单元为什么要分离。第四單元依然是“识字”,按理说应该紧跟第一单元之后,彻底做到“先识字”。而教材却在第一单元后安插了“拼音”与“课文”两个单元才再次出现“识字”。这样的间断,不利于识字教学板块的完整性。其次,同样是识字,第一单元所识的字并不太需要动用到所谓的“识记”方法,或者说是不太仰仗“教学”。第一单元中出现的字,基本能做到“不识已识”。小孩入学前,结合生活已经多次接触这些字,甚至已经能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使用这些字,不存在“零起点”教学。所以,这一单元中,除了《对韵歌》和《金木水火土》之外,都是“就字识字”或者“借图识字”,教学目标纯粹。这一改变背后,有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地方。其实,一入小学就识字,就是让学习就从接触汉字开始,这就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先入为主”,是对“文化”这一项目的侧重。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保存着祖先的智慧,延绵着中华文化气息。特别是先识的这些字中,诸如“木、水、火、土、口、耳、目、手、日、月、石、田”等象形字,形象生动地保存着中华民族祖先的生活痕迹,透露着造字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一入学,就接触这些古老而活泼的汉字学习,就意味着“一开始就拥抱传统”。譬如认识“日”,听关于“日”的传说,了解上古先民对“日”的崇拜,就会对祖先心生向往,就能迁移到对中华文化的虔诚信奉。学习语文,也就是传承文化。而且,从一年级入学开始,从写下第一个汉字开始,就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并将其贯穿母语学习的始终,作为亘古不变的持守。

  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例,统编版教材对核心素养是兼顾和有所侧重的

从第一学段教材的编撰特色中,我们还发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偏重,特别在意“语言”这一要素。  关于语言,也是分层分级逐渐夯实的。第一学段集中关注语言的积累,在第二学段则注重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到了第三阶段注重对语言实践的运用,可见,单就“语言”这条线索,也存在着稳中求变,不断发展的特征。到了第二学段,开始侧重“思维”这一要素的介入。在第三学段,还引入对“审美”的关注。需要说明的是,“思维”“审美”并非在第二、第三学段中才横空出世,而是在不同的时期,比例与含量有所侧重而已。例如之前例举的“入学识字”,对汉字流变的认识,也需要思维,也是一种审美。

关于“语言”这一项目,也是有所區别的。第一学段对语言的学习注重积累,因此课后练习中,时常安排: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造句、仿写句子等,通过听、说、读等方式,积累优质且规范的语言,同时通过多次强化,让学生获得语言积累的一般方式与路径。执教第一学段的语文课,书声琅琅应当是最大的特征,读读写写应当成为主要的学习行为。学生通过开口读,动笔写感受乐趣。到了第二学段则特别注重对语段信息的提取与加工。我们发现,课后练习发生了变化。除了保有对朗读的持续要求之外,开始鼓励学生“说说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或者“列表格填写梳理信息”“排列顺序重组信息”“借助关键词复述”。信息的提取加工无疑涉及更多的就是言语背后的思维。思维,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加,色彩更加浓厚。我们特别例举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若干单元的目标,让大家更加明显地看到这一册教材对“思维”的侧重。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为:鼓励展开想象,形成想象中的画面;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为:要求通过读故事,明白道理;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为:要求知道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来表达;第四单元教学目标为:能够概括段落大意;第五单元教学目标为:提出理解难懂的句子……思维的含量不断增加,思考的难度系数也在变化。到了第三学段,教材编撰时会更加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了解“写了什么”,更多的指向是“怎么写”的,如何能“写得更好”。体现了在“语言”这一项目上的螺旋上升,与此同时,对审美评价能力的融入就更为丰富了。

  同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依然可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兼顾和侧重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单元中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一篇为选自《韩非子》的《守株待兔》,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顾,也是教材注重对文化传承的典型代表。第二篇为《陶罐与铁罐》,是本土原创童话,注重语言的积累与建构。第三篇为选自《伊索寓言》的《狮子和鹿》,特别在意阅读之中以及阅读之后的思维。第四篇是《池子与河流》,源自俄国克雷洛夫的寓言诗,语文核心素养四大项目都能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得到落实。

例如执教《守株待兔》,面对简短的古文,就是让孩子反复读。对于这种特殊的文本,叠加特殊的语感体验,就是有效的学习路径。在这个故事中有显而易见的,带有明确的审美取向的“道理”,所以需要融入的思维也是相对的简单。学习时,更多应根据清晰的故事情节,做好简单的说理与推论,进行审美判断。这一课教学,教师应侧重与语言文字的积累与理解,同时兼顾其他。再如执教《陶罐与铁罐》,我们发现课后练习中提出“分角色朗读”。认定角色,进入角色,读出角色应有的感觉,这都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学习此课,除了对语言积累的关注之外,更多地要依靠思维介入,理解角色后才能读好角色。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关注提示语,关注陶罐与铁罐不同的对话内容,做好对角色的解读。在朗读之前,再次明确所扮演的“身份”,特别是明确陶罐与铁罐不同的质地,这样也就同步渐入佳境,明确二者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了。此课教学,对思维的倚重相对浓厚。而第七课《狮子和鹿》,在课后练习中就明确提示:朗读课文,注重读出鹿的心情变化。“心情变化”明显为注重思维,学习时需要“走心”的思路。特别是课后最后一题,还提出: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第一种是“美丽的鹿角无关紧要,实用的腿才是重要的”。第二种是“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这是让人非常可喜的审辨式思维。不至于学生面对文本,头脑里就一根筋,思路就往一个方向想。反思与批判,让学生的思维更活,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第八课《池子与河流》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是“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信面对寓言诗开口诵读。此诗,用以朗读,积累语言是特别好的材料;用以思考、理解、争论,也是特别好的话题,学生可以争论“池子与河流,到底谁是对的”;用以确证自己的审美取向,也是很优质的样本。学生可以审定“我要做河流一样的人”。同时,作为一首来自俄罗斯的寓言诗,让这个学习单元变得丰富多彩,让文化的形式被更广泛接纳,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此单元学习中也备受关注。

此单元中,有一次让人极为可喜的感受。《鹿和狮子》课后的批判性思维初露端倪。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这判断过程产生了对证据、观念、方法、标准或者语境的注解、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批判性思维根本地是一个探索的工具。所以,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是个解放的力量,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是个强有力的资源。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全面的自我改正的能力。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喜欢探索、了解全面、信任理性、思想开放、立场灵活、评价公正、诚实面对个人偏见、判断谨慎、愿意重新思考、理解论题清晰、对复杂问题思考有条理、不倦地搜寻有关信息、选择标准合理、考查专注、并且不懈地追求题材和条件容许的最精确的结果。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适当开始渗透批判性思维,无疑对提升其思维品质,增加其思维活力有着极大的作用。这里也体现该教材在核心素养的兼顾与侧重上,考虑的层面是丰富的,并非线性递增,而是多样融合,多点联结。既有一条清晰而明亮的增长线,又在线上有一些“结扣”,让学生素养的生长,能有所依靠,能借此为抓手向上攀爬。

  一节课的教学中,核心素养也是需要兼顾和侧重的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为例,我们来看在一节课中对核心素养的兼顾与侧重。“商量”是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最常见的,人与人交往,都要好商好量。商量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二年级学生学习口语交际“商量”,就是要体验“好好说话”的两个要素:其一,注重交际时礼仪;其二,清晰表达意愿。基于生活实际以及学情,本案教学重在让学生参与实践,不断体验,在此过程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商量”的乐趣;处理在“商量无果”时,还能有应对之策。教学,真正应对生活,服务生活。在本案教学中,“语言”无疑是落实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文化”以及“审美”,在执教过程中,都应有所涉及。

教学过程:

  一、了解“商量”

1.选择

师:生活中,每个小孩都不是独立存在。在与他人互动中,每个小孩为达成自己的目的,会选择用哪种方式?我给大家三个选择:第一,商量;第二,命令;第三,直接动手,让他屈服。

生:我选择第一。

师:是的,有事发生,有需要,有想法,需要和别人商量。

2.绘本引入

师:说到“商量”,不仅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商量,就是在小动物的世界里,也会需要商量。来吧,我们读一部绘本《你别想让河马走开》,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大热天,太阳照下来,照着弯弯曲曲的小河,照着摇摇晃晃的小桥,照着一只睡觉的河马。这河马很大,这河马很重,挡住了通道。

“真是糟透了!”一只棕色的狮子说,“我最喜欢的阴凉地方在桥那边,这河马躺在桥当中,我过不去。他非走開不可。”

“听我说吧,”一只蓝鹦鹉在树上看着,嘎嘎嘎地对他说,“河马不想走开,你别想让他走开!”

“没的说!”狮子说,“他得给我走开。你别忘了,我是森林之王。我就是要命令他从桥上走开。”他大步走到睡觉的河马身边。

“哇哇哇哇!我命令你走开!”

可是河马没有走开……连动都没有动。

师:故事说到这里,我们发现,狮子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用的是命令。

师:命令有效果么?

生:看来没有效果。

师:我们继续听故事。“你不知道我是谁吗?”狮子抖动着他吓人的鬃毛,再次哇哇大叫。“快走开!”可是睡觉的河马只管睡他的觉——打他的呼噜。

“瞧,”鹦鹉嘎嘎地说,“我不跟你说了吗?”

“怎么回事啊?”长尾巴猴子从树上爬下来,“桥那边有多汁的成熟果子,可河马躺在这里,我过不去。他得走开。”“可他不走,我试过命令他走……他就是不走!”

“那我们得把他推走,”猴子说,“来吧!”

“等一等,”那鹦鹉又嘎嘎地叫起来,“河马不想走开,你们别想让他走开!”“胡说!”猴子说,“你们瞧吧。”猴子和狮子来到睡觉的河马身边。

“一、二、三,推!”可是河马没动……一动也不动。“再用力点推!”狮子哇哇说。“你倒说的好,”猴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这头重,用足力气了!”

可是河马只管睡他的觉——照旧打他的呼噜。

师:这一次,猴子和狮子用了什么方法?

生:他们直接动手了。

师:直接动手最不可取,而且也没有什么效果。我们继续听故事吧。

“瞧,”鹦鹉嘎嘎地说,“我没说错吧!”

“真不像话!”一只浑身刚毛的疣猪走过来,看到河马躺在桥上,说道,“我打滚的最好的烂泥在桥那边,这河马躺在这里,我过不去。他非走开不可。”

“我们命令过他走开,他不走开。我们推他走开……他就是不走开。”

“不要再商量了,我们得想个别的办法。”

正在这个时候,又来了一只小老鼠。“请问,”一只小老鼠急急忙忙走来,吱吱地问道,“出什么事啦?”

“我们要过桥,那河马就是不肯走开!我们命令过他走开,我们想要推他走开,我们甚至想要把他弹开……可他就是不肯离开!”“让我来试试看,”小老鼠吱吱地说。然后,他向睡觉的河马跑去。老鼠扭动他的鼻子,抖动他的胡子,在河马耳朵边说悄悄话。河马一下子大大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个懒腰,站起身来。他和老鼠并排走上了桥。

师:你们猜,小老鼠和河马商量什么?

生:小老鼠说:“河马,我和你商量一下,请你走开可以么?我需要过桥。”

师:对啦,小老鼠和河马商量,就达成了目的。当大家看着又大又重的河马和又细又小的老鼠走开时,鹦鹉嘎嘎地说,“那小家伙说了什么,能让那河马走开呢?”接下来,请大家试一试,代替其他的动物说要怎么和河马商量呢?

生1:狮子说:“河马,请你走开可以么,我需要过桥,谢谢。”

生2:野猪说:“河马,谢谢你,我需要过桥,可以商量一下,让我过去么?”

生3:小猴子说:“河马,我也需要过桥,请你让我过去吧。”

师:看来,商量带来了奇迹。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绘本让儿童认识“商量”。绘本故事中,小动物们从最开始的“命令”,到后来的“直接动手”,再到最后的“商量”而实现目标。这正与生活中,我们处理问题,要达成目标时的三类选择是一样的。导入此课,注重语言的同时,融和着生活中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商量”

1.有话好好说

师:商量,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就是“有话好好说”。这里有两个“好”,你们猜一猜,“好”分别指什么呢?

生1:我觉得第一个好,就是懂礼貌。

师:没错。比如说,用好礼貌用语等。

生2:我觉得第二个好,就是把自己商量的话说清楚。

师:是的,好好说话,把话说清楚,别人才知道能不能答应你。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事,都会需要你和同伴商量。比如,这一件——做值日生。你看,今天,轮到小明做值日生啦。不过,很凑巧,今天正好是小明的生日。小明希望早一点回家,因为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和家人聚餐。于是,他就要用到?

生:商量。

师:好,今天值日生共有四人,除了小明之外,还有班委小丽;幼儿园到今天的同伴小刚;第三个是同桌小易,不凑巧,小易今天上午刚刚和小明吵架了。你们先来个同桌商量,看看小明应该找谁去商量?

生:同桌讨论。

生1:我觉得应该选择小刚,因为他是小明的好兄弟,一定会答应的。

生2:我觉得应该选择小丽,因为小丽是班委,应该会比较大方,会帮助他的。

师:没有人选择小易么?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小易刚和小明吵架,肯定不会答应的。

2.集中练习

师:接下来,请大家尝试模拟“商量”。记住,扮演小明的同学,你的目的仅仅是“先走一步”,你的理由是“过生日,要去和家人吃饭”,你的商量对象是“小丽”,她是班委。我们来模拟商量吧……

生1:小丽,请问,今天我可以早一点走,最后的垃圾由你来倒么?

生2:为什么?

生1: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爸爸带我去吃饭,怕堵车,要早点去,一家人都在吃饭的地方等我。

生2:哦,好的,祝你生日快乐。

师:你们俩商量得真好。看来,商量一点都不难,就是两点,还记得么?

生:有话好好说。第一,要客客气气;第二,要清清楚楚。

3.自由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同桌自由练习吧。请看课本,有两个选择,大家自己选择其一,进行练习。1.向同学借的书没看完,商量能否多借几天。2.爸爸正看球,商量着让自己看喜爱的节目。

生:自由练习。

练习实况:

生1:小明,你借给我的书真好看。不过,我还没看完。能不能再借我几天?让我看完后再还。

生2:可以。

生1:谢谢你啦,真够意思。

师:你和小明之间的商量还不错,很懂礼貌,做到了客客气气。但是“清清楚楚”做得还不够,大家说一说,还有哪些话,他还没说清楚?

生1:我要说说,原来还书的时间。

生2:还要说说到底过几天还。

生3:也可以说说为什么不能按时还。

生4:还可以说说,如果还不还,要怎么办。

……

师:大家想的都不错。幸好,扮演小明的同学很干脆,什么都不要说了,一下子就答应了。(众笑)看来,大家已经很会商量啦,这是生活中的一项本领。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实践。有重点项目“值日生调整”的示范性实践,让全班围绕一个问题实践,也有自由选择的话题实践,让每个在场的学生都真正动起来。实践中,教师结合具体交际情况,予以随机指导,融合并回应了之前的“客客气气”“清清楚楚”两个要求,让“商量”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切实的发展。显然,此环节教学,注重对“语言”素养的落实。]

  三、延展“商量”

1.做中国人,有事好商量

师:解放军战士,我们叫他们“军人”;善于表演,很有才艺的,我们叫他们“艺人”,很会做工的,有技术的,我们称之为“工人”,那么很善良的,叫什么人?

生:叫工人。(众笑)

师:不,叫“中国人”。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就叫“商”,看这只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甲骨文是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而且,商朝的“商”,原本的意思是“刑法”,后来更多延展取用的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可见,中国人,就是爱商量的人,中国人,就是热爱和平的人。

2.做会商量的人,挑战难题

师:让我们来做个特别会商量的人,挑战难题吧。之前的值日生调整问题,我们都选择了班委小丽,商量起来很愉快。现在,我来扮演刚刚吵架的同桌小易,看看你们能否和我商量成功!

生1:小易,我今天过生日,能不能提前一点走?因为时间很赶,吃饭的地方很远。

師:不可以。

生1:你就让我早走十分钟,可以么?

师:不可以,一分钟都不可以,我告诉老师说你偷跑。(众笑)

生1:我没有偷跑,我会做,就是走得早一点。

师:没错,早走,就是偷跑。(众笑)

师:看,商量失败了,你想怎么办?之前我们有三种选择,第一,商量;第二,命令;第三,动手让他屈服。你现在准备怎么办?

生1:我都想动手了。

师:我们都知道,不可以动手,一动手就输了。不信,请看绘本故事中,其实也有一个动手的桥段。

野猪说:“我们必须把他从桥上弹走。”

“得了,”鹦鹉飞下来又嘎嘎地说,“河马不想……”

可是狮子捏住鹦鹉的嘴让它闭上,叫道:“你也可以来帮上个忙啊!”他们来到桥上。

“各就各位,预备……跳!”他们一起跳起来——接着……

他们落了下来,落到下面的桥上,与此同时,河马弹了上去。“好啊!”

可接着河马也落了下来。河马一落到桥上,所有动物就弹上去……弹上去……弹上去……

接着他们落下来……落下来……落下来……

……落到下面的河里!哇啦啦!

师:动手,就是两败俱伤。

3.商量,商量,再商量

生:那该怎么办?

师:很简单,商量不成,就继续商量。其实,小明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你们觉得呢?可以商量些什么?

生1:商量把吃饭的地方换一换。

生2:商量把过生日的时间改一改。

师:他还可以和老师商量。

生:商量由老师做决定,调整值日生。

师:他还可以委托小丽去和小易商量,也许班委出面,事情就解决了。

生:对,经常都是这样,他们都听班委的。(众笑)

师:这个,就留给大家课后去练习吧。

[设计意图:商量,商量,再商量,商量不得就继续商量,就转变对象商量,就转换话题商量。本案教学到此,让商量延展,让学生体会,商量就是中国人的特点。清晰可见的是,此环节教学,“文化”含量足,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此处得到侧重。同时,商量不得的时候,换人商量,换时商量,换地商量,换事商量,都是发散性思维的最佳体现。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