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漆的生态密码

2019-06-03 06:11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9年15期
关键词:漆树星宿大方县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思瑾

《大定县志》记载:“漆树生山间,其汁可髹物。”星宿、大山等乡镇是漆树的主要生长区。当地百姓与漆树之间,流淌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大方县星宿乡的村子,名字大都和“树”“山”有关:松树村、漆树村、棕树村、云峰村、峻岭村、麻岭村……这儿的人一开口:“我是松树的”“我是峻岭的”或是“我在漆树长大”。当地百姓不约而同“就地取材”,给村子名字镶上了“树”和“山”的印记。

或许他们心里,大山、树木、村子、人,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3月26日,记者走在大方县星宿乡的通村公路上,两边是起伏的群山,春草蔓发,树林随风沙沙作响。不少灰白色的树干上都有好几道宽约3厘米的刀口,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的漆树。”

漆树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漆液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色泽鲜艳,而且防腐防锈,耐酸耐高温。

《大定县志》记载:“漆树生山间,其汁可髹物。”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星宿、大山、八堡、三元等乡镇为其主要生长区,品种有白杨皮、青杠皮、粉皮大木、灯台大木、黄豆、椒叶、厚叶、柿花叶等。2017年开始,在以往种植了2600万株的基础上,大方又连片种植了8000亩,并建立了200亩漆树育种基地。

大山割漆人

记者见到松树村村民刘明合的时候,他正在路边一处刚修建好的房子里做工,“现在不少村民都在农忙,却是我们割漆人的‘农闲’季节,我就找点活干”。

几个月以后,夏至到霜降4个多月的时间,因气温上升、阳光充足、水分蒸发快,才是割漆的好时候。

刘明合做工的房子周围,也长满了漆树,枝头冒出点点嫩芽。“过段时间可以采嫩叶,回家炒鸡蛋,味道比香椿还要好。”

漆树和割漆人之间似乎有种天然的默契。《本草纲目》记载生漆可入药,却“毒烈,畏漆人乃致死”,一般人对漆树过敏,沾手即皮肤红肿,浑身上下会长满了“漆疙瘩”,而刘明合不会,他笑称自己对生漆“免疫”。

许多野生的漆树靠风把豌豆大的种子吹落在地,只有小部分生根长成树,因此山中的野生漆树不连片,获得生漆是极其辛苦的过程,自古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割漆人的辛劳,也成就了闻名天下的大方漆器。

600年前,奢香夫人选择用大方漆器作为献给明太祖朱元璋的贡品;清道光年间,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大方漆器名扬四海,与贵州茅台、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储存在漆树体内的液体呈乳白色,割出来经过氧化后就迅速变成了褐色。分辨生漆好差的方法就是在搅拌中观察,当地有句话叫“坝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刘明合解释:“如果对照时可见人影,搅动时是虎斑色,提起时黏性很大,就是好漆。”

刘明合新建的房子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漆器:衣柜、床、脸盆架以及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都是自家漆的,用火熬去生漆水分,刷上两三次再抛光。木衣柜、脸盆架已经用了几十年,边角几乎无腐化,整体颜色还很好看。

与漆树和谐相处

割漆的季节,刘明合总是起得很早,夜色还未完全褪去,天空中布满星星点点,他所带的割漆工具,有漆刀、刮片和接漆筒。“切刀不大,一寸长。”刘明合比划着,“接漆筒是我自己用竹子做的,一筒能接3斤半。”

刘明合很有经验:“首先要给漆树开漆口‘放水’,隔几天才正式开刀。第一、二道水分多,卖150元一斤,三道至六道质量最高,可卖到200—300元一斤。”

刘明合割漆的手艺,是跟着父亲学的,而父亲的手艺,则是跟着爷爷学的。

“割漆的时候不能割断树筋,刀口不能太长,如果割断了,树皮脱落,树保不住水分,就会枯萎死掉。”“第一年割了这棵树,要隔两三年才能再去割同一棵树。”爷爷这样告诫父亲,父亲又转达给刘明合。

每年夏至到霜降,正是割漆好时节。图为大方县星宿乡松树村村民刘明合在割漆。(吴学毅 / 摄)

刘明合还去山中挖得野生小树苗,移栽到自家70多亩地里,十几年光阴,小树苗已长成大树。“去年我割了自家地里的树取漆,今年要换地儿了,要让树有恢复‘身体’的时间。”刘明合笑着说。

向自然索取,不可毫无节制。人类以善相待,自然才敬之以礼。

刘明合记忆里,割漆让他家度过了最艰苦的年代。父亲把漆液卖给供销社,换回了家中需要的大米、灯草绒布料。时至今日,割漆也是刘家的重要生活来源,刘明合儿子在遵义读大学,学费生活费都靠他割漆赚得,平均每年可卖得3万多元,晴天天数多的夏季,收获生漆多、质量好,还可以卖4万多元。

像刘明合这样的割漆人,星宿乡还有几十个。

“一到割漆季节,收漆人就找上门来了。”漆树村的周孝德割漆,每年也能给他家增收一两万元。

当地村民与漆树之间,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章。

让非遗“生活化”

每年前往星宿乡找刘明合、周孝德收购生漆的人里面,有位叫高焱的人,从距离星宿乡50多公里的大方县城而来。

高焱的父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大方县农民画传承人高光友。

毕节试验区成立之初,高光友就进入大方县国营漆器厂工作。后来,漆器厂因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渐渐失去生产和发展的动力。2013年,看到了市场需求的高光友成立了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吸纳了一批民间漆器艺人,专门从事大方彝族漆器工艺品设计、髹饰技艺,“目前工厂主要是订单化生产”。

高焱与兄长高俊从小就在漆厂长大,受父亲影响,大学毕业后,他们回到父亲身边,成为了新一代大方漆器的传承人。

“大方漆器制品采用牛皮、棉、麻、绸、木等做胎,采用大方天然生漆为主要漆料。从胎坯制作到漆器形成,要历经50多道工序、80多个生产环节,都需手工完成。”高俊告诉记者,其中最为巧妙的是皮胎隐花工艺,隐花的制作对生漆质量要求最高。“要用提炼成透明色的漆来做面漆,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坯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器里的花纹会越来越明亮,最长的要一年左右花纹才全部显现出来。”

学设计的高俊正努力尝试让这项民族工艺走进寻常百姓家,近两年,他开始设计开发小花瓶、茶具、碗、烟盒等生活用品。“你看,这个小巧的牙签罐,就是用布胎做的,轻巧实用。父亲常说,让手工艺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得到传承。”

猜你喜欢
漆树星宿大方县
漆树
漆树
白布河畔苍鹭飞
从这个秋天开始
漆匠
夏日荷景
星宿海
星宿借走寒夜
漆树的眼泪
语文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