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野下女研究生择偶观研究
——以贵州省部分高校女研究生为例

2019-06-05 08:0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历研究生家庭

周 素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0年11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硕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硕士研究生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及压力的教育指导”。通过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可看出,教育培养的不单是具有学术能力的高精尖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研究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增多,但由于受社会性别的传统观念影响,女研究生的择偶观念存在于新旧社会性别观念的夹缝中,造成许多价值观念的自我冲突。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女研究生的择偶观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女研究生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择偶观是否被影响,探索出当代女研究生择偶观。

一、社会性别的定义及其分析方法

(一)社会性别的定义

“社会性别”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语法概念,用来区分阴阳词性。女权主义用其来形容由“社会和文化建构”与“生物性别”相区别的性别,通过社会化习得的一套规范的期望行为,其翻译为“gender”一词,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sex”(生物性别)一词。

除了生理结构的不同之外,两性之间在心理特征、思维、体貌等方面也存在着区别。通常学术界将性别特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殖系统与性系统差异为第一性特征;体貌、体型差异为第二性特征;气质、举止等差异为第三性特征;性取向为第四性特征;思维方式为第五性特征。但关于层次之间是否必须统一、社会性别是否应该居于一个范畴之内,都值得讨论。

美国女权主义的学者克瑞斯丁·丝维斯特认为,两性之间生理性的差异是很细微的,两者是在社会化、政治化过程中才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来源于劳动的分工、权利的分配、地位的分配,男权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才导致了女性的地位的不平等。正如法国的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经典描述一般“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二)社会性别理论分析法

在学术界中,我们常看到的分析方法多为以下三类:

1.“生物性/心理性差异”。此类分析法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将男性的理性、坚强,女性的感性、温柔被看作是个人的属性,而正是这种个人属性定义了社会性别,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造就了社会性别身份、人格和自我概念。但部分学者认为,此类观点忽视了持续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2.“地位/角色”。这种分析方法受“功能主义”的影响将社会性别看成是获得的社会“地位”,社会对此种地位拥有特别的期望,使得其成为一种模式化,即“角色”。“角色理论”将两性划分为男人和女人两种角色,这两种角色中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结构的体现。但此类观点对社会学中的“权力”“人际”等概念不具有解释力。

3.“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此类分析方法强调个人与社会结构间的关系,不再将社会性别视为个人属性,而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系。这种分析方法把社会性别放到了整个社会结构中,简单说来就是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的产生归结于两者所处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网络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境遇。

笔者认为,社会性别本该是各类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结合,而不是某个独立的产生,社会性别作为一种视角与分析方法应该综合借鉴多元的分析方法。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女研究生择偶观现状分析

(一)基于四类条件下女研究生择偶标准选择与分析

择偶标准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标准,是两性进行恋爱和婚姻时对对方的要求,也是客观价值标准的一种主观反映。择偶标准会因为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或社会制度不同产生差异性,但同时期、同地域或同社会下的人也可能产生共同的因素。笔者在本次调查中设置了物质条件、生理条件、社会条件、人品条件等择偶标准,供被调查者从中选出自己最看重的,并以此来观察女研究生的择偶标准(见附表1)。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生理条件”的选择下得分最高为“健康”一项,健康的身体是一种隐性财富,也是两个恋人相守到老的必要条件。由于生理差异,男性的力量、体魄都比女性强壮。男性的健康也是力量的基础条件,健康也代表着好的生育能力。两性结合、繁衍后代是两性生物性的特有功能。两性的生育中男性拥有优质的精子,才会有健康的下一代。

“人品条件”选项中得分最高的为“有责任心”一项。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所受到的教育多为“赚钱养家”,是对妻子负责、对儿女负责,女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此种思想,希望伴侣是愿意担负责任之人。

“物质条件”的选项下得分最高的选项是“收入”与“住房”。一时的经济和物质并没有吸引女研究生。个人的能力在进入劳动市场后会转化为经济的收入,高收入的男性对女性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得分排第二的“住房”。在意对方收入和是否有住房,一方面是对自我能力的否定,另一方面则是受长远以来的男权主义所引导。

“社会条件”选项中“家庭出身”一项得分最高,但“职业”一项也几乎是与其平分秋色的。家庭出身预示着一个人的家庭经济及权势的实力,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家教和素养。中国一直以来都讲求“门当户对”,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地位和阶层流动的关键,女研究生们的选择基于社会学中的价值交换理论之上。此种社会行为是经过理性的选择,遵循着利益最大化及互惠互利来的。但从对“职业”选项排第二上来看,女研究生们在新时代被新价值观冲击的同时也冲破了传统的部分束缚,将职业创造的社会地位当做是打破传统家庭创造的社会地位的一种相对保守的武器。

(二)女研究生择偶标准之“学历”与“收入”统计及分析

女研究生与普通女性之间所谓区别是学历,那么她们又会对择偶对象的学历有何要求。针对此问题,我们对女研究生在择偶时对对方学历的要求做一个统计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41.81%的女研究生要求对方拥有同等学历,要求对方学历高于自己的占10.73%。但有47.45%的女研究生选择无所谓对方是什么学历,值得注意的是,选项比自己学历低一项是无人选择的。从上述数据可见,在对配偶的学历要求上,大半以上的女研究生们希望找到与自己等同或者高于自己学历的对象,择偶梯度理论的“提高效应”在结果中明显呈现,极少出现择偶梯度理论中的“降低效应”。高等教育在成为女性嫁得更好的筹码的同时,已然变成了女性的枷锁,年龄高、收入高、学历高的“三高”女性,并不会在择偶时受益。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女研究生在对象的收入期望模式上,选择男方收入应该比女方高的占54.8%,认为男女双方收入应该在同等水平占比23.16%,认为孰高孰低无所谓的占比22.03%;认为“女高男低”的占比是零。

社会中高地位、高工资的岗位都几乎是男性领域,但这样的机会与岗位对女性开放太少,机遇与权力的不平衡,以至于女性将自己定位为从属地位。除此之外,“女高男低”这一选项的被选率是零,说明男权主义的强化依旧深深控制着女性思想。还有22.0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对收入模式无所谓这一项,她们关注的配偶的要求可能根本就不在收入上。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研究生夹在女性主义的觉醒和长久以来男权主义打压的思想之间,使得女性研究生们在这个新时代中想要独立自主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得不在世俗中沦陷。

(三)女研究生角色定位

当女研究生择偶成功后,在未来的生活中她们又将会如何权衡家庭与事业?我们就此设置了两个问题来调查女研究生们选择,问题分别是“在婚后您更加注重家庭还是事业?”与“您会为了家庭放弃事业吗?”

据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婚后注重家庭的占比达44%,注重事业的仅占20.3%,不清楚的占35.59%。社会中性别的划分受角色理论的影响,这些角色定位中包含了社会对此种“角色”一系列的期望。我国女性被加以“养育后代”“照顾家庭”等的标签,认为女性并不具备参与公共领域的理性能力,甚至大部分女性也认同了此种角色的划分。但由于女权主义的觉醒,女性意识到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受到男权的压迫,开始争取两性的平等和女性在各方面的权利。可以看到,在“您是否会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问题中,选择绝对会的仅占1.13%;选择会的占5.65%;可能会的占比29.94%;选择不会的占比高达57.63%,选择不清楚的占比5.65%。证明女研究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后对女权意识更为清晰和注重,尝试着走出私人领域,走进公共领域,女性主体不再局限于家庭。

(四)女研究生择偶方法与自主性调查统计及分析

家庭是重要的性别社会化的起点,孩子生来所接触到两性便是父亲和母亲,她们所遵循的社会化的性别角色首先就是从父母这里来的,并且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实践、模仿、学习,形成初步的性别角色意识。当女研究生择偶观与老一辈择偶观发生碰撞时,女研究生们会如何选择?我们设置了“如果您和对象的关系遭遇到父母反对,您是否还会选择继续”的问题来进行考察。

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女研究生恋爱遭遇父母反对时,有1.69%的人选择绝对会继续恋爱,27.12%选择会继续恋爱,40.11%选择可能会继续恋爱,12.48%选择不会继续恋爱,18.64%选择不清楚,这表明父母在其择偶的过程中的看法只起到建议和意见作用。当今社会的主流家庭教育认为女子该拥有一份职业,在未来生活中不受男方压制。而这种家庭教育也影响了女研究生们社会性别的自我定位。

三、社会性别视域下对女研究生的择偶观思考

(一)女研究生性别教育视角的缺失

女性主义立场论要求女性通过争取和维护自身尊严的斗争,坚持用女性的视角看待世界。但我国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女性主义教育都没有重视,导致女研究生虽受高等教育却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感到彷徨,以至于在择偶时感到矛盾,思维被夹在传统的父权制和女性主义之间无所适从。

(二)女研究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1.迷茫的社会性别定位

女研究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思想上都会比较先进,大部分对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是抵制的。女研究生选择了到高校学习、做科研等积极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父权制压迫的一种反抗。她们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修养的同时,能够与男性并肩,拥有公平的社会地位。这种反抗会使女研究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女研究生的年龄阶段大多在23至35岁左右,此年龄是女性择偶的、婚育的高峰时期。如果选择放弃家庭,做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自主的女强人,走进公共领域,做经济、政治、社会的操控者,不免在这个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受到社会文化的打压和歧视,同时将受到家庭中长辈的压力,如催婚、催生等。选择放弃事业走进家庭,做相夫教子的角色,她们之前的寒窗苦读、辛勤付出,自己未能实现的价值、理想和事业,都将会付诸东流。

社会性别差异的现实导致女研究生们在性别身份的困境中难以选择,在回归私人领域还是走向公共领域两个走向之间迷失自我。部分女研究生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做出妥协,所以便有了“可以没事业,但要有职业”这一种力图找到两者之间平衡的一种方法。

2.欠缺的自我主体意识

在女性中女研究生应彰显出女性的风采,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与定位,走出传统社会性别的阴影,不再做从属和依赖的女性,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以自己独有的特征和优势走入公共领域,展现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亚于男性的能力和才干。部分女研究生在市场的冲击下,没有正面对待自己的困境,变得消极、自卑,开始想要放弃自己的权利和理想,把自己的希望放到配偶的身上,产生依赖从属心理,自愿待在私人领域中做家庭主妇,渐渐消磨其自我主体意识。还有少数女研究生选择了坚持自己,追求性别平等、女性权利,但一小支力量在社会中的挣扎会因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最终难有所成。女研究生面对当前的困境应该客观的、正面的、积极的,同时社会也应当多从女性视角看待问题,让女研究生们不论在工作、生活中都能够受到尊重。

附表1 女研究生择偶标准

猜你喜欢
学历研究生家庭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家庭“煮”夫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膨胀学历
恋练有词
知识无力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