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三全”双创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9-06-05 01:14韩文泉李生泉董浩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韩文泉 李生泉 董浩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暴露出的“两张皮”“走过场”和学生厌学、不想学问题,创新了双创教育“四联四通”的生态化理论的内涵,构建了集“全融合课程设计、全链条实训平台、全要素保障机制”于一体的双创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5-0063-05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梯队客观要求;是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内在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追求;是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研究呈上升态势,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层面,主要观点有:“通识类+专业类+实践类”的“三类合一”的在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生态闭环系统;“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阶段、进阶式的质量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分类教育体系;“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创业知识、体验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等。

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创业被纳入了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据相关研究,大约有90%以上的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创业课程。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创业》项目,欧盟相关专家组成员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特征,作为指导与评估创业教育时效的指标[1]。如德国的高职院校一般采取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办法,把就业与创业嵌入课程体系,并从文化层面得到包容,使其跨学科、跨专业结合起来。在实施层面,德国大多把生存创业(即被动创业)和自主创业(即主动创业)区分开来,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立新项目,促进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

美国的大部分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实现创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深度融合,教学、科研、应用和推广实现系统化,学术研究成果和应用模型风格迥异,但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调其实践性,突出其跨界融合的本质。如将课程体系分为战略、商业机会、资源需求、商业计划与创业者等[3]。

未来的双创教育,必然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技术支撑,体现多元视角、全面开放、个性服务、创新赋能教育。要以国内外两个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系统化设计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崇尚创新、乐学善思、知行合一、责任担当)和“六大必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必須积极落实“人人成才”思想的新途径,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观。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项主题,处于中国经济40年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从无到有,并快速地发展壮大。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领域都处于摸索和探寻层面,各地的业内人士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开展了很多的专项研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系统性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活动、考核机制和社团活动等集合在一起的研究并不多见,深入持续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在参与“多元化创业支持体系”专项课题时,做了“2016年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调查问卷”,其中再省内22所高职院校回收问卷1 295份,有效问卷1 248份。经过分析,得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是高职教育最大的短板;教学体系不科学,实践条件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得当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弱项;“两张皮”“走过场”和学生厌学、不想学问题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等相关数据。

问题1:“你认为高职院校的最大短板是”。A.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共545票,占比43.7%;B.生源质量较差,招生录取分数低共320票,占比25.6%;C.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不足共177票,占比14.2%;D.其他共206票,占比16.5%。

问题2:“你认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问题是”。A.教学体系不科学共496票,占比39.7%;B.实践条件不完善共280票,占比22.4%;C.教学方法不得当共221票,占比17.7%;D.其他共251票,占比20.1%。

问题3:“你认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A.两张皮共328票,占比26.3%;B.走过场共283票,占比22.7%;C.学生厌学、不想学(上课玩手机)共282票,占比22.6%;D.没特色共136票,占比10.8%;E.其他共199票,占比17.6%。

经过系统的分析讨论,笔者及研究团队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了质性分析,找出了问题所在。

(一)“两张皮”问题

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闭门讲授理论与技巧,与专业教育割裂、与社会实践分离、与科技进步脱节,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走过场”问题

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把开门双创课,开个小卖店就当成双创教育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根本无法满足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增强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

(三)学生厌学、不想学问题

缺乏针对性和先进性,学生上课时玩手机、打游戏现象普遍存在,双创教学缺乏创新,没有吸引力。这种自相矛盾的窘态,折射了当前双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缺失,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创新设计“三全”双创教学体系

(一)创新顶层设计,优化运行模式

1.“三全”教学体系的设计框架

以培养具有人格健全、品行高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聚焦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立足全球视野、前沿科技、产业高地,构建了集“全融合课程设计、全链条实训平台、全要素保障机制”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简称“三全”体系),创新了“职场化开发设计、多元化实战演练、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理念与实践,解决了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两张皮,走过场,学生厌学、不想学”等问题。

2.“五位一体”立体化培养体系

构成要素: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创业五个方面,以有效支撑“三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每一个维度的结构是“培养内容+培养方式”[4]。

3.“普惠教育+文化融合+精英培训+双创大赛+创业孵化”复合式培养模式

搭建完备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培育孵化、择优选择、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双创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相互融合,逐级递进,协同育人。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确立的“2R-2C-2M”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设计人才培养过程。

4.融合MOOC、SPOC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理念

创新实施以“职场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实践体验、竞赛与科研、创业辅导与项目孵化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能力。

5.量身定做个性化教学模式

以培养校园内部创客空间为活动中心,以“做中学”为主要路径,以社会化多元化评价为抓手,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深度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确立发展优势,提升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6.固定考核与弹性考核并存的多元考核模式

以学生的基本面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为依据,积极探索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的考试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改进评价和检测方式。

(二)诠释双创教育“四联四通”“生态化”理论的内涵

1.双创教育的“四联四通”

“四联四通”的特征是嵌入式、项目化、自主学、团队做,表现形式是差异化、递进式、全覆盖、分层次,体现“职场化开发设计、多元化实战演练、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

“四联”:指双创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和社团活动的相互链接,阐述了“双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专业教育的必要延伸、就业教育的引导方向、社团活动的永恒主题”的内在联系。

“四通”:指“前沿科技与课程开发互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联通,通识教育与创客教育贯通,理论学习与实战演练融通”,强调了认知、实践、创意、实战的接续贯通。

2.对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生态优化建构

借鉴戴明全面质量管理学说及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创新生态化理论内涵。突出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贯穿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实战演练的重要定位;强调了高职双创教育的职业属性;明晰了双创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和社团活动内在联系,确立了开发“四联四通”双创课程的主线。由此构建的分层递进式课程群,体现了双创教育渗透、跨界、嫁接的本质。

(三)创新“全融合”课程设计

1.提升系统性和层次性

确立了双创教育全面“进方案、进课程、进专业、进学分”的教学体系,在“通识→嵌入→深化→实战”四个层面实施“教学做创”,拓展了双创教学的高度和纬度。

2.坚持“四个融合”

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加,双创与专业全面融合,双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倡导“一课一创新”

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学院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教师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双创教学资源,融合专业发展需求渗透双创教育,倡导每门课都有创新单元,每节课都有创新亮点。

4.开发分层递进创新创业课程群

在对全院开设《大学生双创教育》通识必修课的同时,各专业再开发1门“专业+”双创必修课,1至3门选修课程,分门别类的开发通识课、专业+、实践课、实战课等课程群。

(四)基于多元化实战演练的“全链条”实践平台

1.创建“全链条”实训平台

实施一条龙专业化服务,将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优质资源贯穿于周有培训、月有沙龙、年有赛事的实践活动之中,实现帮扶链条上的无缝对接,强化实践性和开放性。

2.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智慧教室

立足“三新”、基于实战,高标准、多元化开发创新创业导师库、案例库、项目库、专利库、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将职教平台、线上信息等资源引入教学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3.多方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整合政府、企业、研究機构、天使投资机构等多方资源,搭建了包括:创客沙龙、创意工坊、孵化车间、创业工厂和专利转化工厂在内的创意→创新→创业→产业全链条“ECIA模式”孵化平台。

4.实施一条龙专业化服务

以“文化创新、载体建设、政策扶持、项目孵化”为先导,引入泛在学习的概念,突出智力开发、知识内化、试验实践和发明创造等四大关键要素,积极开发或引进“约创”“帮创”“创业闯关赛”和“VR/AR教育软件”等极具特色的共享资源。线上提供创新创业路径导航,线下提供基础服务、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为创客们对接“雏鹰计划”等投融资支持,促进项目落地和产业化。

(五)创立“全要素”保障机制

1.建立了双创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对目标定位、运行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基本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多方位采集相关数据,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纵向性、综合性评估,增强针对性和先进性,确保自主学习质量。

2.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及演练情况

制定并实施“多元弹性考核方案”,建立合理的学分体系及考评办法,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赛获奖、取得专利、发表论文、科研项目立项、入住创业园区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3.搭建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平台

依托校区内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将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跨境贸易、智慧物业和现代物流等业务平台打通,与课程建设融为一起。以创业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其提供包括创意激发、项目评估、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全要素”帮扶,为学生模拟或实战提供了便利的窗口。

4.高规格配置教师团队

依托学院博士工作站等高层次科技平台,创新“STCA循环”式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按照“公开选拔、轮岗培训、持证上岗和绩效考评”四原则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兼职搭配组建教学团队。与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先进技术辐射、转移和创新[5]。

(六)创新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新模式

1.创新务实灵活的教学方法

树立“练好内功、岗位创业”的观念,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夸导师组建创新团队,从撰写专利说明书和创业计划书做起,从小专题开始经受创新实战的训练,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应用性和趣味性,深受欢迎,效果良好。

2.全面实施四步法项目化教学

融入“职场化”基因,以实用技能、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为先导,依据教学策划与准备、知识汇聚与内化、应用分析与探索和归纳总结与评判,确立了“调研→存疑→建构→应用”四步法项目化教学。

3.持续推进“室网互动、进园实操、思辨练赛和模拟创业”

学院出资支持学生申报专利,组织SYB特训营、科技创新设计与制作比赛、创新创业基金研究项目、创业之星大赛、“三创”社团活动和项目孵化等,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技能。

4.引导自主学习

弘扬工匠精神,将翻转课堂理念与迈克尔·霍恩“混合式学习”原理相融合,以内生动力建设为基础,实施“内力驱使、行动导向、自主选学、合作创新”,积极推进个性化自主学习方法。

(七)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完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成效。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意识养成和技能提升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管理、完善体系、丰富载体、强化师资、学做融合、多元考核”的机制体制,开发功能齐全、结构合理、与时俱进的运行模型及保障架构。

2.细化教学与课程改革

集聚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要素与数据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列入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自主举办校级并支持学院参加上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营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3.构建分层递进创新创业课程群

以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融合为抓手,明确创业精神与创业品质培养塑造的重要性,确保专业技能的完整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顺应“岗位创业”的发展趋势。以新时代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内生动力建设为基础,以专业深度融合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共生机制[6],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发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运新体系绿色高效。

(八)成果的推广及应用效果

本研究成果在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全面推广的基础上,也在山东省省内外同类院校进行了推广,并成为潍坊市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试验区产学研结合育人模式改革的范例,对高职院校全面落实国家双创教育方针有重大影响。

依托山东网商集团在国内的五十余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和潍坊科技合作中心的影响力,将成果辐射到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的高职院校。

借助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国际交流优势,将成果推广到澳洲、韩国、巴基斯坦、台湾地区等地的同类院校。

媒体也对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双创教育的改革情况给予了极大地关注,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等官方网站对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情况给予多次报道,新华社对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水产专业的双创教育实践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跟踪采访报导。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ommission. Entrepreneurship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y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nterprise and Industry[EB/OL].(2009-11).http://ec.europa.eu/enterprise/policies/sme/promoting-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training-entrepreneurship/index_en.htm.

[2]Axel Koch.科技在德国高校及萨尔大学的转换:在西南名族大学演講[EB/OL].(2016-04-12).http://news.swun.cn/info/1004/30006.htm.

[3]赵彬.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4(5):144-147.

[4]姬凤仙.“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智富时代,2018(3):113.

[5]吕金梅.民办高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基于高校转型发展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42-45.

[6]李兰晶.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10):79-81.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三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应对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
坚持“三全”原则实施“三项”工程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