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纳百川,有容天地大

2019-06-06 06:05袁伟明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语文包容性创新精神

袁伟明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事例,除了传统的文学类作品,还涵盖史地,容纳科技,涉及佛学,以一方天地,展现给学生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是名副其实的大语文。它融知识、思想、审美于一体,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经典”。

【关键词】大语文;包容性;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語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仔细研读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其中收录的文章,除了传统的文学类作品,竟然还有大量涉及其他领域的内容,含佛学、盖史地、纳科技,可谓容天纳地,包罗万象,真是名副其实的大语文。

一、佛语妙用,汉语生姿

曾经看过赵朴初先生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他说:“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吧,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用语来源于佛教。”

苏教版八下语文中有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文章第一段这样写道: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   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课文对其中的“不二法门”一词作了如下解释:佛教用语,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

细细想来,在汉语中,真还经常见到佛教用语,只是有些词语被使用得太久、频率太高,竟然让人忘了它原来语出佛家。例如:

一尘不染——佛教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色即女色;声即歌舞;香即男女彼此契合;味即美味佳肴;触即顶撞;法即规范。佛门修道者必须要排除嗜欲,保持心地洁净,不被六尘所污染叫一尘不染。引入汉语后,多用来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 宋朝张耒 《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中的“一尘不染香到骨, 姑射仙人风露身”,就是形容为人清廉,不沾染坏习气的。

单刀直入——指佛教在说教、念佛、练功等实践活动中,认定目标,勇猛精进。汉语用来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现实绕弯子。民间还有关羽赴宴——单刀直入的故事流传。

心心相印——由禅宗“以心印心”之说转变而来,意即佛家彼此契合、心意相投。汉语用来形容彼此了如指掌,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宋朝薛嵎有诗云:“风雨过春半,诗书滞海涯。 心心傥相印,亦足慰衰迟。”

这些来自佛语的常见成语的例子是屡见不鲜,而来自佛语的现在流行的汉语词语就更多了,如真相、世界、平等、现行、刹那……这些佛语使汉语在表情达意上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佛语融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及汉语的表现力,使汉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新事物、新概念,而且还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风格上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感染力以及强烈的时代气息。

二、容史纳地,贯通古今

语文的选材,还体现了作为大语文的包容性、创新精神和对其他领域知识的融汇能力。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时常出现历史和地理的身影。

例如九年级苏教版中的《陈涉世家》,就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文中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

《曹刿论战》,讲述了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发生在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鲁国以小敌大,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最终以弱胜强。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了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文史不分家”,语文、历史这两门学科在内容和教学上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背景资料片段,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涉世家》是篇幅较长又难理解的文言文,可学生有了历史知识的积累,在疏通文意上就轻松了许多。

教材中与地理贯通也不少。

《看云识天气》就用浅显通俗的语言,以云的变化形态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的现象,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是高低气温差异所致。“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想表达的是统治者不体恤民情,不关心戍边将士,但从客观现实解释,也是因为玉门关地处西部内陆,四周群山环绕,地形起伏很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故而才有此一说。

郑文光的《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向广大学生简明生动地介绍了关于恒星、星云、恒星系等天文知识,说明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一定能揭示出更多的宇宙秘密。

文史地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与理性理解,而且还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与希望。

三、涵盖科技,引领未来

赵丽宏曾形容文学是在“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真的是道出了大语文包罗万象的真谛。生物成因探究、农业病害防治、活版印刷的发明乃至建筑工程设计等等,无一不被囊括进我们的语文中来。

自然界中美丽娇艳的鲜花万紫千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色彩的花朵呢?八年级上册(苏教版)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像一把钥匙,为我们解开了这个奥秘。它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即“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上的需要”“进化的观点”“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科学地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既科学又生动有趣。

在倡导绿色环保、生态家园的今天,又有多少人知道早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古人就已经践行“以虫治虫”的生态农业方针了。七年级上册(苏教版)的《以虫治虫》一文,就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不得不钦佩我们祖先的智慧啊!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让所有的华夏儿女为之骄傲。八年级下册的《活版》,即向学生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课文具体介绍了活字版印刷术的方法:制版(制字、设版、排字、炀字、平字)——印刷——拆版,以及它的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建筑被称为是“凝固的音乐”,从结构巧妙的梵天寺木塔、雄奇多姿的黄鹤楼、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庄严肃穆的中山陵到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古今中外,奇楼名园,都被兼容并蓄的语文揽于怀中,把学生引入辽阔美好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它的思想精髓是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今天,我要借用他的“大语文”概念来表现我们语文教材海纳百川的特点,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以一方天地,展现给学生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使学生接受全面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明白沧海桑田的巨变,领会科学精神的传扬。

大语文,它是知识、是思想、是审美,更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经典”。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大语文包容性创新精神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