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的现状与创新模式构建

2019-06-06 03:52徐雅雯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项目管理高校

徐雅雯

摘要:从本质上来说,第二课堂属于独立的育人平台,起到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能取代的。目前,高校对于第二课堂项目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缺乏系统行、运行有待规范等,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针对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的现状与创新模式构建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校   第二课堂   项目管理   现状   创新

一、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现状

1.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项目管理机制还不系统,需要進一步完善。其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缺乏经验、运用粗放的管理形式、项目设计不系统等。此外,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的教师在制订整体性规划策略时,因为没有以国家的硬性指标及相关的规定作为参考,所以第二课堂的教育计划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和明确,工作规划和具体的安排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首先,高校第二课堂缺乏相应的过程管控及效果核验。高校在教育转向大众化的情况下,因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参加相关的活动。究其原因,是扩招之后的高校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缺少了相应的过程监管,以至于对教育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因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存在一定的组织难度,导致准确、及时地评估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存在较大困难。

其次,高校没有制订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与已经比较成熟的第一课堂相比,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没有制订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所以教师不能利用第二课堂项目的开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外,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动没有制订系统化的管控机制,也没有相应的辅导机制。虽然很多高校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条例及具体的运行机制,希望可以强化教风和学风建设,但事实上,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高校并没有制订相应的考勤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制度。

2.实施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有待规范

与高校第一课堂中的育人机制相比,高校第二课堂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中的运行机制及规范还不完善。通常情况下,高校将第二课堂的建设委派给了学校团委,所以其他部门在第二课堂中起到的作用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些部门没有重视第二课堂的构建。此外,高校中的各个职能部门没有联合起来共同构建第二课堂,导致学生的实践平台建立、辅导体系改革等都没有相应的规范化操作。

3.控制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第二课堂中项目管理的现实情况是,学生群体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中,教师不能有效控制学生的素质发展,如果指标体系不合理,那么教师便不能检验及评估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导致第二课堂不能保证全部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是成为少数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此外,针对第二课堂的评估存在一定难度这一现状,高校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组织系统,并需要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从社会评价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并不只是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第二课堂中的项目管理能够完善检验评价机制,便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

二、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的创新模式构建

1.整合资源并优化第二课堂的项目化管理

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目标的实现前提是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等。但是,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都不强,这便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对第二课堂项目的相关投入力度,以便夯实第二课堂项目化管理的基础。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的改革工作受到了不同因素的限制,如第二课堂的活动时间与第一课堂比较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管理部门需要提升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构建一系列制度和体系,认真规划第二课堂,使其能够与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结合起来,构建出与学生相符合的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模式及相应的实践方法。这样,教师才可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更新和调整活动的内容,使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需求。

2.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完善项目化管理

高校一定要深入整合资源,并逐步优化第二课堂的师资力量配置,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拥有一支建设能力高、素质强,且有着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福利,以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中,高校需要与第一课堂的课程制度相比较,制订更加合理的指导课酬,而且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要与教师的日常工作量挂钩,与科研工作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以便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第二,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可以建立专职与兼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渠道,强化教师队伍。

第三,在配置和整合教师力量方面,高校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工作,使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3.强化对校内学生的社团管理及引导工作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社团、体育艺术、志愿服务等相关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考查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得到有效磨炼。同时,相关的活动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但是,根据具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的社团活动存在一些问题。

如社团的运行机制及管理效果都不太理想,活动经费及活动的场所长期得不到保障,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比较少。因此,高校必须强化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

如某高校可完善学生社团的注册和注销制度,并运用星级评比制度,连续获得星级称号的社团,高校会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星级评比不理想的社团,高校会给予一定的考察期,如在考察期间仍不合格,将会取消该社团。因为设置了这样的机制,高校社团出现了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景象。在9月份的社团纳新活动中,各个社团都展现出了自己的魅力,成为校园文化构建的中坚力量。

4.探索常态化的发展模型,带动高校第二课堂的持续化建设

创新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必备能力,更是国家发展和生存的需求。因为相关政策的改革和出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常态化的工作。因此,高校需要探索常态化发展的模型,补充相关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并借助不同的措施引导教师和学生意识到第二课堂开展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高校需要深入探究第二课堂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性建议,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第二课堂的组织开展需要高校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将其放在合理的位置上。在第一课堂中对人才进行普遍性培养,是对共性问题的解决,但是在第二课堂中,教师需要对人才的特殊性需求进行专门培养,如解决的问题属于特殊性的问题。

因此,对于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开展,各高校应该设计良好的方案、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以便使高校第二课堂能够成为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使高校学生成为综合型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健.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化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0).

[2]秦海权,吴韶光,陆亦农.简论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J].运动,2015,(16).

[3]杨亚敏.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以保山学院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5,(4).

[4]高记.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的现状与创新模式的构建[J].文学教育(中),2013,(12).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项目管理高校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应用研究
01—02合刊
项目管理指南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