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 新使命 新任务

2019-06-11 09:33孙明华
求知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区京津冀协同

孙明华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動的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16日至18日,用三天时间先后视察了雄安新区、天津和北京,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视察活动,意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指出,“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过去五年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还只是打基础,更加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需要用更大的力度推动工作。

1.几个重要时间节点。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正式启动。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确立。《纲要》近期目标是到2017年,北京的功能疏解要有明显进展;《纲要》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在交通、产业、生态、城镇、公共服务等领域都要有所突破或重大进展;《纲要》长期目标是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于2018年4月公布。2019年1月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

如何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这样一个判断?前五年是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所谓谋思路就是谋跳出北京城另建新城的思路,就是建雄安新区,这是最大的思路。应该说,建设雄安新区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我们理解新阶段的关键。当然还有相对次要的思路,就是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所谓打基础就是出台各项规划,其中重要的规划就是《纲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所谓寻突破是指在交通、生态和产业协同方面率先突破,取得初步成绩。

2.寻突破(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在过去的五年里,《纲要》及相关规划印发实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正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推进;交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率先突破。在交通一体化方面,随着铁路、公路多条线路的建成和开工,以及港口群、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的协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区域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区间互联互通程度持续提高。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方面,三地“一盘棋”共筑生态屏障、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和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三地携手依托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天津坚决整治“散乱污”,表现出很强的战略定力。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年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三地的产业对接协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达到129个,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达到472家,北京在津冀两地投资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56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累计设置分支机构达7300家,科技园区链初步形成。创新资源辐射外溢不断提速,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7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

3.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雄安建设阶段。河北雄安新区正式设立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新制高点,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将为京津冀产业、交通和生态领域的合作协同确立新的标杆,也为实施三年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新的篇章。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设立了深圳特区,创造了“深圳速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新时代再启航,党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雄安新区要成为新时代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于2018年4月公布,明确了雄安新区到2035年前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方向,提出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现代化农业五大产业。雄安新区定位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雄安新区既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雄安新区建设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髙点定位”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雄安新区打造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由于国家对雄安新区的高定位,北京的部分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还有在京部分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总部,以及具有行政性质或事业性质的服务机构将逐步流向雄安,最终辐射河北,使河北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能够与北京和天津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雄安新区也已从顶层设计、规划编制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近期,将按照“让社会各界和新区百姓看到变化”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很快会形成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要抓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目前已经入驻许多工程类、电力类的企业,且多为大中型央企。由于雄安新区的高定位,首批获批在雄安新区设立企业的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京东金融、360奇虎、深圳光启、国开投、中国电信、中国人保等大型高科技企业。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有序承接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发展需要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先行将启动一批急需的公共服务项目,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加快形成集聚带动效应。

要坚持雄安质量,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在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城市风貌、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交通网络、城市安全、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坚持最高标准,创造最高水平。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率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要坚持科技支撑,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构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高新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绿色生态农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要构建具有雄安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和体系完整、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公共就业服务,创新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二、京津冀承担新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所要达成的目标,即京津冀地区要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目前,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区域之间并不平衡,在经济发展阶段上,东中西部之间是有差异的。相对而言,在东部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是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领先地区。三个區域各有特点,相对而言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北京是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因此京津冀地区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从而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应该说,京津冀地区被赋予了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是不一致的,它的创新活动可能在北京,但它的生产活动可能在长江中游地区。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它的创新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关系是高度一致的,创新活动在哪里,生产活动相应就在哪里,创新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是高度集聚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的创新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运输成本在整个成本中占比非常小,在区位选择上运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所以它的生产活动区位选择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供给侧,就是要素供给。第二,知识产业最核心的资源是知识,因此就决定了要以提供知识、提供创新活动的区位为基础形成生产活动区位。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来不来,或者说人才选择什么地方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能不能吸引到人才,取决于地方品质,用经济学术语表示就是在空间上不可贸易的产品和服务,它的数量多样性或质量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消费服务的数量多样性或品质;二是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数量多样性和质量;三是实体意义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四是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制度基础所决定的获取这些服务的速度,时间是人才珍贵的资源,所以办事速度一定要快。这四个方面构成的地方品质,对能否吸引人才有很大影响。雄安新区就是要建设具有高品质的城市,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原始创新的基地。

过去五年来,北京集中资源把创新事业做大做强,创新成果就近到天津、河北实现孵化和转化,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超过30%,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7300多家。

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北京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区域转化应用。要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构建布局合理、梯次发展的产业链条。要着力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为区域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都科技发展在一些行业领域已经进入到国际领先行列,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处于跟风模仿阶段。例如,虽然从2005年开始北京每年的专利授权量都在1万件以上,2015年达到13.3万件,但是这些专利中PCT国际专利数量却较少,分别占东京、伦敦、纽约PCT国际专利量的3.4%、16.8%、17.8%。

另外,在原始科技创新、国际技术交易、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北京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尚有不少差距。这些对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京津冀创新资源富集,北京拥有超过2/3的两院院士、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的国家重点大学,但由于区域行政体制机制壁垒的存在,京津冀三地在科技孵化、产品中试、设备共享、人力资源、技术咨询等方面还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这也导致科技创新项目重复申报、科技服务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创新资源优势难以得到有效整合。这些问题都将要通过雄安新区建设获得解决。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六大重点工作任务:第一,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第二,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第三,高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第四,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第五,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第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9年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任务:一是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二是高效推动重点领域协同;三是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项目化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雄安新区建设阶段后,天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天津的地位、天津的战略等急需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新区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