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银行贷款渠道的实证研究

2019-06-11 05:49郭静
财讯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导机制流动性货币政策

郭静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VAR模型利用2010年2016年我国金融机构、中资全国大型银行与中资全国中小型银行的月度数据来研究信贷渠道中的银行贷款渠道,并通过检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下不同种类银行的反应情况来验证银行贷款渠道在我国是否存在。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行贷款渠道;脉冲反应;流动性

一、引言

目前理论界对于货币渠道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信贷渠道的探讨却很稀少,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十分有意义。并且货币渠道有很多的局限性。就我国实际而言,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历程,并借鉴相关的文献资料可知,信贷渠道是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研究这一渠道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选择研究货币政策的信用渠道,而在信贷渠道中,为了分析的方便,我又选择站在银行的角度,分析研究2010-2016年中国银行贷款渠道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时的表现,来探讨银行信贷的特殊性质和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研究较晚,王振山,王志强(2000)认为无论是在80年代还是在90年代,信贷渠道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陈德伟、徐琼、孙崎岖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年至2001年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货币冲击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能有效抑制经济过快增长,而扩张性政策却无法显著摆脱经济的恶性衰退。

三、研究设计

(1)变量选取

我采用了VAR模型,来探讨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银行贷款渠道在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时的具体反应,来研究银行贷款渠道在我国是否存在以及对不同银行的影响程度。研究样本是我国金融机构、中资全国性大型和中小型银行的月度数据。我用金融机构的数据减去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减去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数据,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情况,并加入到研究中。

我选择进行检验的变量指标为存款总量、贷款总量及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并且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合并为投资类。描述宏观经济状况的变量我选择的是PPI,描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指标我选择的是紧缩胜货币增长率GM2。数据来源于2010-2016年各期央行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锐思金融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

由于这些变量序列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季节性,故我们使用X-12来对其进行季节调整,并且为了减少变量序列的波动,我们对这些季节调整过的变量序列取对数,得到了LnD,LnL,LnSI,LnPPI。数据变量的统计如下表所示:

(2)货币政策衡量指标的选择

遵循刘金全(2002)的做法,本文选择M1的增长率作为衡量我国货币政策状态的指标。同时,为了符合研究的需要,本文对GM1序列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具体的处理过程为:首先,我们将M1的增长率GM1序列进行HP滤波,从而得到其长期趋势水平GMI-HP,然后将M1的增长率GM1序列与其趁势水平序列进行相减,得到M1的增长率对其长期趋势水平的偏离成分。M1增长率大于其趋势水平即偏离为正值时,表明着此时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负值时,表明着此时实行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信贷渠道在紧缩政策环境下的作用要比在扩张环境下的作用要大。基于此,我只考虑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对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影响,故我从上面得到的M1的增长率对其趋势的偏离的序列中剔除那些大于零的值(即将那些大于零的值设置为零),从而得到了紧缩性货币增长率GM1。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我收录了2010-2016年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中月度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我选择进行检验的变量指标为存款总量、贷款总量及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并且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合并为投资类,分别用D、L、SE表示。

(2)实证检验

根据银行贷款渠道理论得到的推论,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具体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本文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银行贷款渠道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进行验证,以检验这两个前提在我国是否得到满足。其次,在验证根据银行贷款渠道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后,本文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冲击对不同银行的贷款及证券投资组合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进行检验,本文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得到三组银行的贷款及证券投资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反应图,以模拟货币政策冲击对银行资产组合影响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

1.对信贷渠道存在的前提条件进行检验

前提条件一: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比如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信贷量),这是所有进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的所必备条件,如果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则关于货币传导机制的分析毫无意义。因此,本文并没有深入的讨论这个问题,而是隐含其是成立的。

前提条件二:根据货币政策的银行贷款渠道理论,对于银行贷款渠道来说,其关键之处在于:对银行来说,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一方缺乏存款负债的较为相近的替代品;对企业来说,缺乏银行贷款的较为相近的替代品。对于第二个前提条件中的企业缺乏银行贷款的较为相似的替代品,我认为在我国是成立的。这从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各个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就可以看出了。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来自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量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这个比重平均约为60%以上,因此,我国社会融资中缺乏银行贷款的较为相近的替代品,这‘前提条件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银行存款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冲击的反应有表现出显著的不同。金融机构整体和大型银行的表现趋于一致,刚开始第一季度会有所下降,但是之后的时间段银行存款都有逐渐的恢复和正常。但其他金融机构在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后,恢复的能力较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种类的银行在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之初,存款量都会受到较大幅度的冲击,尽管减少的效用滞后了一个季度,并且在原有水平之下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基本可以认为我国的银行无法通过其他融资的渠道来抵消货币政策对其存款的冲击。即验证了前提条件。

2.对银行资产证券组合的检验

在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之后,我做出了脉冲响应图。

第一,金融机构

总结来看,首先所有银行的贷款在面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时,都做出了减少的反应,表明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其次,在面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投资类下降的时间要稍微滞后于贷款,并且其下降的幅度要超过贷款,说明投资对贷款在短期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即它可以通过减少投资来增加贷款的发放,虽然这种融资作用都是滞后的。但从长期来看,贷款逐渐下降,而投资却又回升的趋势。

第二,,在面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时,对于中资全国大型银行而言,其投资变动的幅度并不是很大,而其贷款是后于贷款触底然后又恢复的。

最后,在面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时,对于中资全国中小型银行而言,其贷款和投资恢复能力较弱。在早期,投资的下降的时间要早于贷款,下降的幅度也要大于贷款。从长期来看,二者均有下降的趋势。

五、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模型检验的结果来看,银行贷款渠道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是存在的。不同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的反应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中小银行的贷款供给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为敏感,且恢复的能力较弱。而中小银行贷款的对象大多是中小企业。当面临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时,中小型银行惜贷的表现要强于大型银行,这就不难理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了。因此,我给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对于货币当局而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银行贷款渠道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增强央行的宏观调控力度,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尽力保障银行贷款渠道的畅通,扫除相关的障碍。

其次,所以有关各方尤其需要注重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其信誉及放贷的能力,并鼓励其进行金融创新,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促进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杜勇、胡海鸥,“转轨经济背景、所有权性质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从我国短期融资券视角”,《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9期

[2]熊启跃,熊宪,“资本监管下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扭曲”效应——基于中国的实证”,《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传导机制流动性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美联储缩表、全球流动性与中国资产配置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