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做实?智慧课堂

2019-06-11 11:07李惠芳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有效性情感游戏

李惠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生被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所吸引。要达成课程目标必须依靠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连接教和学的桥梁。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过于注重课堂活动热闹的表层,追求活动形式上的多样化,亵渎了课堂真正的实施意义与内涵。 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组织、开展活动,如何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是如今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我认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就在于教师智慧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情景模拟,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接触最多的信息,获得最大的体验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活动,角色体验,感知感悟。

要想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情景整体感受,在情景呈现之时,用自己或高昂、或低沉、或欢快、或平静等有情感导向的语言编织成一幅幅场景进行提示、描绘和调节。学生在这样的引领下,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悄然不觉便身临其境,达到“我就是××”的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获得的体验更为丰满。在课伊始,还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引入。如《我心中的老师》教学中模拟备课、上课时,播放《每当我从老师窗前走过》,在《保护我的身体》一课时学习保护牙齿时模拟刷牙播放《刷牙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模拟清洁工打扫、交通警察值勤等活动中播放《感恩的心》,学习《土地养育着我们》时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游戏活动,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游戏游戏,“戏”即“玩”。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就是玩中学,学中玩。这就要求老师设计游戏得当,假如老师游戏目的不明确、调控不当,游戏只会流于形式。 怎样让游戏活动真正为目标服务呢?首先,游戏过程允许学生表露真实的想法。其次,游戏活动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游戏并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为了加深学生生命情感的有效体验,从而提高活动效果。

例如《友爱残疾人》,体会残疾人的不方便、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心就是目标之一。教参提示我们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体验,但是,我从过去的尝试中知道,如果组织不到位,教师抱着只是让学生试一试的态度,学生的参予面就不广,情感体验就不到位。于是,我紧扣活动目標,重新设计游戏形式:

活动次数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感想

第一次

盲人走路

戴上眼罩找自己的座位

靠摸索,行动极为不便

第二次

瞎子听音

戴上眼罩看视频动画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第三次

常人赏景

摘掉眼罩,欣赏美景

看得清,随心所欲

通过三次活动,学生自然真切地体验到盲人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中是多么痛苦,充分感受到了盲人的不便、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看来,只有游戏目标和任务明确了,游戏形式选择恰当了,课堂上学生的体验就会大大加深。否则,为游戏而游戏,学生容易忘记,记忆不深。

三、故事形式,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讲故事”这一活动方式一直以来在品德这门学科教学中被频繁使用。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一线教师操作不当,出现一些“不良症状”: 有时学生听时兴趣浓厚,过后印象全无;有时因为老师没有好好利用、挖掘,因势利导,使教育契机稍纵即逝;有时故事的主题偏离主题,选择不适,活动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实效了。通过教学实践,我提炼了以下几点策略:

1.声情并茂,激发情感

我认为,情感发挥着“以情促教”的作用,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也是连接学生认知向行为转化的纽带。当教师饱含激情,娓娓讲起故事之时,学生自然而然激起情感的火花,随之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请你相信我》一课中,我从目标出发,设计了“甜蜜的回忆”和“曾经的伤害”两个板块,可是在屡次的试教过程中,总发觉这两个环节严重脱节,学生在回忆着美好的往事,突然进入到伤痛的回忆,中间有点唐突,这就需要老师寻找一个“启情点”。我觉得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首先播放忧郁的音乐和期盼的画面,然后我用忧伤的语调慢慢地讲述一对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那是湖南卫视台举办的“变形计”中,一对好朋友朝夕相处,云南男孩小郝看到深圳男孩小乐的多功能音乐盒,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小乐答应回到城里会给小郝邮寄一个更漂亮的音乐盒。可是日子一个月过去了,半学期过去了,小郝却迟迟未收到那只梦寐以求的音乐盒,他天天对着遥远的山路翘首期盼……虽然我讲这个故事时不够深情,但热闹的课堂逐渐沉寂下来了,同学们个个陷入了沉思,有些孩子甚至眼眶湿润了,接着,他们在哀伤的音乐声中也倾诉起自己失信的往事,听着听着,有的孩子深深垂下头去,有的泪流满脸。

2.寻找切口,贴近实际

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体验活动,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如果选择的故事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就会事倍功半。一次外出听课,一位老师上《你帮我我帮你》一课时,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四川大地震中,一个汶川小孩家破人亡成为孤儿,许多人伸出关爱之手无私支援的事。谁知课堂出现冷场,老师精心准备的这个故事未能引发孩子共鸣。深究原因,问题就出在老师选择的故事,距离学生太遥远,好像摸不着边际。到我上课时,我选择自己学校一个患脑萎缩的孩子的事例,他虽然遭受到病魔困扰,但仍一边治病一边在母亲陪伴下坚持上学。孩子们的同情心被唤起,纷纷说出心中的感受,我再播放欢快的音乐,展示校园中同学们奔走捐款的情景, 效果大不一样了,因为我运用了学生身边的事例,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3.活化故事,增加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课堂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所以故事要注重趣味性,在饶有兴致的听讲中,潜移入化地接受生活知识,增强道德意识。

总之,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我们要智慧教学,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把活动形式做小一点、做实一点,这样,品德教育才能真正打破重说轻教的形式,具有实效性。

猜你喜欢
有效性情感游戏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情感
台上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