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2019-06-11 11:07邵菲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攻击性家庭幼儿园

邵菲

现今幼儿时期的教育受到逐步的重视,幼儿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数家长并不真正了解怎样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幼儿健康的发展。另外,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家里老人和父母以孩子为中心,难免溺爱,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当遇到自己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时,常采取攻击性行为来争取达到目的或者发泄自己。儿童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比较复杂,与心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只有对这些成因做全方面的分析,并相应找到解决、矫正的方法,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幼儿自身生理发展因素

幼儿期是社会萌芽的时期,他们开始喜欢并且需要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幼儿交往和游戏,但同时其社会认知发展又处在自我中心的阶段,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分享意识,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和技能,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另外,幼儿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生理发展因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2.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幼儿从小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绝对权威”家庭的父母会过度要求孩子,限制孩子,而人在幼儿期会出现第一个逆反期,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由于逆反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在“过度溺爱”家庭,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让本就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孩子更加自我,这样一旦他的想法得不到落实就会哭闹,产生攻击性行为,以对他人造成威胁,达到自己的目的。

3.环境因素

幼儿接触的无非就是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环境。在家庭以及幼儿园生活中,总会接触电视媒体,不加以筛选鉴别,一些暴力性的语言、情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幼儿,幼儿的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能力差,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性行为的样板。

幼儿园内除了上述因素,在空间场地密度和游戏材料的配置上,如果不合理也是非常容易激发幼儿矛盾,幼儿之间争抢玩具,产生攻击性行为。

当幼儿走出家庭和同龄人接触时,由于幼儿都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缺少社会交往的经验,产生冲突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同龄人之间的模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攻击性倾向严重的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其他幼儿。

二、从幼儿、教师、家庭三方面进行的解决措施

1.幼儿自身发展角度

皮亚杰指出幼儿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而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是看待,也就是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出生之后18个月的时候,会发生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一种普遍的“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使儿童开始把自己从客观世界中区别出来,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这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一直到学龄期开始才逐渐完成。另外,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健全,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还不完善,因此,在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不能被上升到道德品质层面,而是在幼儿期的正常表现,需要成人适时适当的干预,逐步帮幼儿去自我中心,较少攻击性行为。

首先,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安排丰富的活动,让幼儿专注于这种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让他扮演小警察、老师等角色,进行角色的转换,培养对他人角色的理解与认同,去自我中心。其次,多为幼儿创造与同龄人沟通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与其他幼儿的交往中,增强社会型,在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和老师不要不问由来的直接制止,而要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如告诉他“如果是你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你会不会也很生气难过?”给他们时间,加以正确的引导,幼儿会自己学会如何处理,并且在以后减少这类行为。最后,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比如言语、游戏等,而不是采用攻击性的行为。

2.家庭教育角度

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作为家长应尽量采取民主形的教育方式,让幼儿感受到爱与关怀、温暖,给幼儿一定的自由、自主与选择的空间,这样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十分有力。在此基础上,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无攻击性的环境,具体来说,家长应尽量避免孩子面前争吵、采用打骂等方式去教育孩子,另外,在新闻媒体、动画、电子游戏的选择上,应尽量避免暴力、攻击性的内容。以避免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养成不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3.幼儿园角度

幼儿园中幼儿众多,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场所,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以保证幼儿最基本的安全。

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最常见的就是因为玩具的争抢,对此首先应该把握好玩具及游戏材料的密度,尤其对于小班幼儿游戏材料更应该数量充足,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的可能。其次,教师要通过集体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中得进行教育,灵活把握教育机会。此外,当幼儿之间已经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制止,但不能直接的干涉,而是弄清缘由,把解决问题的主体还给孩子,用引导的方式让他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从而在根本上减少今后此类现象的发生,善于运用榜样激励等方式。

尤为重要的一点时幼儿园要注意家园合作,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与进步。

总体来看,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符合幼儿期身心特点的正常行为。通过调查,大部分家长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危害等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幼儿、家庭、环境方面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又从幼儿自身发展、家庭教育模式、幼儿园的角度提出了预防和矫治的建议,给教师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从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发展,培养健康的性格及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攻击性家庭幼儿园
家庭“煮”夫
爱“上”幼儿园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动物也秒懂
恋练有词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寻找最美家庭
想念幼儿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