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的思考

2019-06-11 07:28刘茂群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解决途径文物保护存在问题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文物保护工作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文物从业人员的努力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新技术、新材料逐渐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社会各界对文物的关注度和文物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哄抢、破坏、盗窃盗掘和贩卖文物的违法行为逐年减少。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仍然存在文物保护技术含量不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等诸多问题,破坏文物现象时有发生,违法案件仍偶有出现。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法制宣传和文物咨询,不断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鼓励更多的个人和社会机构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同时,建立一支专兼职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和执法力度,将现代科技融入文物保护工作中,创新文物保护方式,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使国家的珍贵文物真正得到有效保护,能够永续传承。

【关键词】文物保护;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文物资源包含了大量重要历史信息的生产生活用品和艺术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基本载体,是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经济、艺术、政治、社会制度的重要参考,是一种极为珍贵、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文物,是当今社会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近年来,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经过各级文化、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渐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成績斐然。但是就整体而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仍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需要全体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文物保护途径,使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物大国,历时5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全国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自2012年开始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达6400多万件,大量非国有博物馆、各类社会机构和私人手里也收藏保管了为数不少的可移动文物,这些国有和非国有的可移动文物,与大量的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等不同门类的不可移动文物都是我国珍贵的文物资源,展现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展进程,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保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留住文明根脉,传承历史记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加强文物保护,为文化和科技创新提供实际的例证

文物蕴含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发展的印记,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智慧的结晶,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在文字出现之前,文物是记载历史的唯一方式,也是记载发生史实的“笔记”,如果没有相应的文物的存在,人们就无法了解古代发生的事情和古代工匠的技艺。在文字出现以后,传统的技艺和工艺产品被记载下来,但如果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物作为实证,我们将无法全面感知和深入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比如,仅仅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古代建筑架构、雕饰技艺等,只有通过观察和研究古代建筑实体,才能真正了解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才能学习这些技艺,并在现代的建筑中予以传承和发展。文物作为一种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正是因为文物和文字资料的共同存在和代代传承,传统工艺技术才得以继承和弘扬,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和发展。

(二)加强文物保护,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为旅游业夯实基础

文物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艺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国家记忆工程,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博物馆免费开放进一步深化, 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文物社会教育作用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这座“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从参观中获得丰富的信息,文物满足了人们追求各方面知识的兴趣,走进博物馆参观成为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渠道。同时,博物馆还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广大学生通过近距离参观文物,听取现场讲解,获得与课堂教育、书本知识不一样的直观体验,二者相得益彰,可以增进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开阔视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勇敢勤劳的民族性格和璀璨的历史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可以说,祖国的优秀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物教材。

文物是人类创造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背景、文化传播意义和科研价值的实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古代文人工匠创造出了一系列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人类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古代留下来的优秀文物和传统建筑、名人故居等,可以吸引从四面八方来的文人墨客或者游人学子。人们到西安旅游,兵马俑是必看之处;到北京一定会到长城、故宫;到成都则一定会到武侯祠、都江堰;甘肃旅游敦煌是不可错过之地,这些旅游胜地都是重要的文物景点,可以说,文物是旅游业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旅游和文物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三)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深化文化交流

丰富的文物资源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实证,文物资源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朽见证。它作为历史发展的重要记录,是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共享的。每年各大博物馆和长城、兵马俑等世界文化遗产都会吸引大量的外国游人前来参观。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博物馆对外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大量优秀文物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使者。中外合作考古、文物精品交流展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外文物保护工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等一批精品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文物成为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彰显大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二、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文物的家底,与20世纪80年代展开的第二次文物普查相比,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有明显改善,一批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重要文物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大量濒危古建筑完成了抢险加固,很多珍贵文化遗迹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强化了安全管理,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基本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安排专人管理,有规范的保护标志和较完善的档案记录,保存较好;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也有很大改观,大量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逐渐纳入科学保护和规范管理的体系。但是,普查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抢救修缮;大量的可移动文物存在保存状况差、管理手段落后、利用率低等问题,加强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文化文物部门的倡导和努力下,在政府各部门的配合支持下,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正在逐渐形成,文物保护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相比世界发达国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是比较淡薄,比如有些人认为,文物保护离他们太遥远,他们不知道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文物,认为保护文物是国家的事情, 是文物工作者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有些人去到一个名胜古迹,总喜欢在上面书写自己的名字,或者刻写“到此一游”等字样,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无意之中就破坏了文物。文物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引导和鼓励普通群众参与进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真正形成 “保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可耻”的社会共识,让保护文物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二)文物保护经费与人员短缺

经费不足、专业人员匮乏是制约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但与文物保护现状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大量基层文物保管机构和县市级中小型博物馆缺乏达标的文物库房,文物保存条件极差,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三铁一器”(铁门铁窗铁柜报警器)的水平,缺乏实时监测设备和恒温恒湿等物防技防条件,各类文物混杂堆放,完全不符合科学保护的要求,文物修复工作也囿于资金和场地限制无从开展,预防性保护更是无从谈起。待遇低、工作累造成部分专兼职文物安全巡查人员流失,导致遍布山区乡野的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实际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由于专业人员匮乏,各类耗时耗力的文物修复技术得不到有效传承,缺乏专业的“大国工匠”,使一些濒危珍贵文物得不到及时修复抢救,一旦损毁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建设性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很多没有开发的地方也逐渐掀起开发的热潮。许多古城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把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文物保护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旧城改造建设中摒弃了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有的面貌和特色,盲目进行建设和开发,肆意地拆迁古建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失了对文物的保护,在发展的旗号下行的是破坏文物的违法违规行为。有些城市的领导,忽略了政府肩负的文物保护的责任,疏于管理和监督,在开发的谎言下肆意毁坏文物,建设性破坏近年来时有发生,比如西安兴教寺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就是一个惨痛的例证。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层层落实文物安全管理责任,杜绝建设性破坏,才能取得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国家文物有效保护的双赢。

(四)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文物展示和保护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文物科研机构建设滞后,很多文博机构均未设立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保护力量薄弱,文物的实际保护水平较低,高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和范围十分有限,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其匮乏,技术不过硬,修复力量非常薄弱;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科学的方案,没有足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往往在操作中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多学科联合,需要文博、考古、藝术、古人类学、地质学、物理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通力合作,需要大量的、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需要不断地实验和探索,才能掌握正确的修复方法。针对不同质地、不同时代的文物的实际状况,每一件文物都需要量身定制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使其真正得到科学的修复和有效的保护。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途径

(一)依法保护,科学规划,强化管理

依法治国是中国的基本方略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文物保护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结合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文物保护法规政策,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利用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划定文物保护利用的红线和底线,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发挥党在文物工作中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落实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要求和地方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文物管理格局,破解影响文物保护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尤其要强化各级政府的文物安全监管责任,将文物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文物保护意识;对文物违法事件进行实时通报,严格追责,使一切违反文物法、破坏文物的行为得到法律的严惩,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安全执法

一支强有力的文物执法队伍是文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各级文物部门要结合当地文物保护实际情况,加强人员培训,使每一个文物工作者都熟知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每一个文物工作者都是文物法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严格依法依规展开文物工作,切实做好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制止各种文物破坏行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文物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文物保护人才建设工程,加大对文物领域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培养力度,建设文物领域国家智库,建立一支专业的文物人才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使每一桩破坏文物的事件和当事人都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严肃处理,逐渐减少各种破坏文物的违法违规行为。未设置专门机构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尽快设置机构,安排专兼职人员加强管理,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坚持定期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物安全执法工作仅仅靠文化文物部门是不够的,还需要公安、建设、规划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一个文物安全保护体系和执法网络,才能有效减少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三)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

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都地处城镇的老旧街区,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能以破坏文物为代价来搞城市改造和经济建设。要认真咨询文物保护、古建筑、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建设开发中对文物古建要尽量实施原址保护,不能随意启动迁移重建方案,更不能任意拆除古建筑。对于规划区内不能避开的历史建筑,实在不能原址保护的要实施迁移保护,并提前做好保护方案设计和可行性论证。在古建筑旁进行施工,建设、安监、文化文物等部门要加强安全防范、密切监管,防止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对文物古建筑造成破坏。

(四)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涵盖多学科的专业技术,包括勘察检测技术、文物材质及病害分析、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既要保护文物的本来面貌,还要对损毁部分进行修复,必须遵照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必须科学、规范,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修复技艺结合,以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加强文物信息提取、基础分析检测、制作工艺研究、保存环境评估、保护效果跟踪、数字化存储,逐步实施文物修复工作;在实施濒危文物抢救修复的同时,预防性保护也必须跟进,着力改善文物保存条件,加强文物病害与保存环境关系研究,掌握不同质地文物最佳控制环境参数和环境控制技术体系,利用现代无损、微损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综合提取、存储,展开不同类别文物典型病变机理、病害分类及其危害性分级测评,实现科学存储,尽量延缓和预防文物衰变损毁。我国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在传统技术手段无法解决文物保护难题时,应该派遣相关的技术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努力探索,将新的现代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将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化学处理技术与传统保护修复手段相结合,在具有可逆性的前提下尝试将高分子材料用于文物保护修复中,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最大限度防止文物损毁、延缓文物风化,尽量留存文物固有的造型、色泽、材质等基本性状。

(五)提高全民保護文物的意识

文物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仅仅依靠文物工作者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全民参与,共同保护。首先,文化文物部门要大力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将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结合,将典型的破坏文物的行为公之于众,形成“保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可耻”的社会共识;其次,大力鼓励和倡导志愿者投入到文物宣传工作中,在博物馆、名胜古迹设立志愿者宣传点,规范游客行为,对不文明的行为予以制止;深入街头、社区、学校,加强文物宣传,让每一个公民都熟悉了解文物法、自觉遵守文物法;再次,搭建与公众交流的平台,实时推送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宣传展览等相关信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培养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最后,举办专题展览、知识讲座,通过赠送免费门票、领取纪念品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提高每个人的责任意识,逐渐形成人人关心文物、人人爱护文物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正确认识当前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针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建设性破坏现象屡禁不止、经费和人员短缺、文物保护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深化文物宣传等举措,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促进文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留存文明根脉,传承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1]梁岩妍,薛晋锡.文物法律保护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以公民对文物的文化权利需求为视角[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3-78.

[2]梁世甲.河池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5(4):268-269.

[3]莫佩珊,黄崇山,黄佳娴.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文物保护的困境及路径思考——基于广州市的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83-86.

[4]郑红红.新时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困境及对策思考[J].艺术品鉴,2017(1).

[5]牛明.论我国当前文物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4(9).

作者简介:刘茂群(1969-),女,四川成都人,大学学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展陈设计。

猜你喜欢
解决途径文物保护存在问题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