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乌·孔雀鼓”的起源与缘起

2019-06-12 08:55刘潇遥云南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鼓面孔雀

■刘潇遥 董 雅(云南艺术学院)

2016年4月14日正值傣历新年,在西双版纳州举行了“首届象脚鼓舞及民族文化大展演”,由来自全州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五千余名群众参加,他们身着节日盛装,列成浩浩荡荡的八个方阵,一路载歌载舞穿过市中心的主干街道而后聚集在泼水广场,盛况空前。在所有方阵中就属傣族的“象脚鼓舞”队列最为精彩,是这次展演的主角。队列中使用的“象脚鼓”是傣族人民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打击乐器,在重大节庆和宗教仪式中都必不可少,但就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乐器,在这次展演上竟然用的大多都是由政府临时委派各个工厂,用塑钢材料赶工制作的假鼓,是仅供视觉欣赏而无法真正演奏的道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假鼓事件?与文章标题的“孔雀鼓”又有何关系?这还须从到底什么是“象脚鼓”开始讲起。

■何为象脚鼓

象脚鼓是一种徒手击奏的木制单面膜鸣鼓类乐器,外形似高脚酒杯,细腰型,通体中空。鼓面蒙牛皮,鼓皮四周用可调节松紧的牛皮条勒住,拴系于鼓腔下部。鼓身外表涂漆,常刻有各个民族所喜爱的不同风格的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拴系绸带、彩球和孔雀羽毛,或给鼓穿上鼓衣作为装饰。常见的形制依鼓身长度不同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鼓长约2米,鼓面直径约30厘米,最小的也有1米长。不同尺寸的鼓流行的地区、用途、音色和演奏方式也不尽相同。

象脚鼓在中南半岛(Indo China Peninsula)分布很广,我国的傣(主要是居住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澜沧等地区的傣族)、德昂、景颇、佤、阿昌、布朗、克木等民族都使用,在缅甸的少数民族中有半数也使用象脚鼓,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越南等国家都有使用象脚鼓的民族。在傣族地区,演奏时通常将象脚鼓倾斜挂于左肩,鼓面朝上,左手大指及整个手掌下缘扶住鼓面,用右手指、掌或拳敲击鼓面,左手其余四指拍击鼓沿作配合,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脚和手肘都会参与敲击。象脚鼓常与铓锣、镲等乐器组合在一起,为孔雀舞等民间舞蹈伴奏,在傣剧乐队或民间乐队里,象脚鼓也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同时,当象脚鼓与舞蹈相结合,演奏时配合舞蹈动作,这就是人们熟悉的“象脚鼓舞”。傣家流传着一句生动的谚语:“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象脚鼓一响,脚杆子就痒。”在某种意义上,象脚鼓声就是傣族民间舞蹈的灵魂。

象脚鼓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汉文化圈内可见的早期文字记载有李思聪撰《百夷传》:“车里乐者,车里人所作,以羊皮为三五尺鼓,以手拍之,间以铜饶、铜鼓、拍板,与中国僧道之乐无异。”同时还有钱古训撰《百夷传校注》:“铜饶、铜鼓、响板、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与僧道乐颇等者,车里乐也。”这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两位使者亲赴边疆实地考察的真实记录。所谓“百夷”,明后专指傣族,但在当时是中原人对西南地区各种民族的泛称,“车里”即今云南西双版纳州的首府景洪,其中“三五尺鼓”、“大小长皮鼓”即今天象脚鼓一类,形制和奏法都与现在基本相同,且至少自那时起就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虽然其名为“象脚鼓”,但无论从制鼓初衷还是外形设计等方面与大象的脚其实都毫无关联,“象脚”之名是早期汉族记录者由于语言障碍,用“形似象脚”的主观感受来形容此鼓所导致的局外人对它的误传,这点已有多位学者进行过考证与勘误,但由于这个名称早已被大众接受并成为习惯,为了表述方便,大家也就继续沿用这个名称。

■象脚鼓的困境

在远古时代,鼓被用于原始宗教的祭祀、乐舞,是人与天神沟通祈求风调雨顺的神器,也是用声音驱逐猛兽、激励战士、打击敌人的号角和武器,还是用来向集体报时、报警的工具和隆重场合时使用的礼仪用器。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象脚鼓从原始宗教的神器成为了佛教仪式中重要的“声音供养”的载体,借助宗教的传播力量,在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传播开来,同时也将各地丰富的文化集于一身。可随着时代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鼓的实用功能被更实用的工具替代,象脚鼓的身影也渐渐从生活中退下,只在节日庆典和舞台上才出现了。现代化发展迅猛,大批的青年人走出村寨进城务工,同时,受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留在村子里的青年们也不再喜欢象脚鼓,上一辈艺人日渐老去,象脚鼓的舞蹈、演奏和制作技艺鲜少还有孩子和年轻人愿意学习,美丽而脆弱的象脚鼓文化濒临着可见的灭亡。

面对这样的境况,政府对其做出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措施。2006年,傣族“象脚鼓舞”被云南省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又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也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学界从未间断对象脚鼓的研究,各地方政府也举办了多种多样的象脚鼓舞比赛,建立相关传习馆、树立品牌传承人,在节庆时举行文化展演等等保护措施。但龃龉的是,人们为传承与传播象脚鼓文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做出努力的同时,传统的以纯手工方式制鼓的效率其实全然跟不上这过山车般骤增的需求。

传统的象脚鼓制作过程神圣且讲究,制作者必须有极好的手艺才能做出质量上乘的鼓。以临翔区的傣族象脚鼓制鼓技艺为例,整个制鼓过程需要经过选料、伐木、阴干、开工仪式、下料、掏空、打磨、琢刻、蒙皮、彩绘装饰、竣工仪式等等三十余道工序。一般选用树龄为30年以上,直径不少于30cm、木质软硬适中易于雕刻的椿木或酸木。伐木一般要在农历的七~八月进行,此时的木材质地最好,不易虫蛀、开裂。木料备好后还需静置一年以上,等木材中的水分蒸发、充分干燥后才可以开始制作。待万事俱备,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开工仪式,仪式上将举行祭竜树(保护村寨的神树)、祭寨心、敬佛祖等等祭祀活动。在制作象脚鼓的所有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掏空鼓身。在将鼓长与鼓面按一定比例削出鼓的大致形状后,便可以开始进行掏空了。先掏空鼓脚,再掏空鼓面,最后打通鼓腰。鼓面和鼓脚的掏空十分讲究,要求厚度适中,鼓面边厚不能超过鼓脚的三分之一,否则音质、音色以及共鸣程度等便会产生怪异感。鼓腰是连接鼓面与鼓脚的重要部分,鼓腰口径的大小影响着鼓的声音大小,艺人的经验和技术决定着整支鼓最后的音响效果。每一支象脚鼓都需要纯手工制作,制鼓艺人并不以此为生计,只是农闲时才做。一支鼓从选料到制成大致需要三至四年的时间,繁复的技艺当中凝聚了无数傣家人的心血、智慧与祖祖辈辈对生命的热爱。

象脚鼓的制作技艺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但由于传统的制作周期实在太长,常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碰到这一实际问题,民间艺人们便开始琢磨改良制鼓的工艺。如芒市的民间象脚鼓制作艺人朗四,他学习缅甸制鼓艺人用机器掏空鼓芯的方式,自己花钱请人打造了一台类似的机器,还有许多手工艺者也用电动打磨机代替了以往用锉刀砂纸打磨的方式,都大大节省了制作的精力和时间。但即算如此,象脚鼓的制作依旧无法做到量产。

除了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这一问题也是阻碍象脚鼓发展的一大桎梏。各地制作象脚鼓惯用的椿木等木材生长缓慢,又由于其材质轻软、防虫耐腐、纹理通直等特点受到了家具市场的青睐,价格一度水涨船高。此外,虽然学界与政府大力保护象脚鼓文化,但当展演、比赛等活动过后,各地区依旧存在着销路有限,传统艺人逐渐年迈,学习和从事手工象脚鼓制作技艺的青壮年稀缺的情况。而对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是根本问题,没有市场,没有经济的支持,不能形成供求平衡的产业链,象脚鼓就不能吸引年轻人从事,也将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

■南乌·孔雀鼓

2015年2月,云南书琴画艺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忠华先生接到西双版纳州文化馆的任务和诉求:为了实现2016年西双版纳州泼水节之象脚鼓印象展演项目得以圆满完成,需要定制200支象脚鼓。但公司负责人在接到这一任务时也为困难重重,生产如此多的高质量象脚鼓,从木材选定、木材干燥、刨空、制作、调试等至少需要11个月的时间,可是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又对象脚鼓展演项目造成不良影响。公司和该项目负责人对此做出了深刻的反省,是生产力和工艺的原因导致了这一问题,这需要做出改变,在此环境下,南乌·孔雀鼓项目正式启动。

南乌·孔雀鼓(又名:孔雀鼓,Nanwu Peacock Drum)是以象脚鼓为基础而进行改良,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及信仰色调、纹案、图腾为主题,以现代环保工艺、流行时尚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的手敲皮膜打击乐器。“乌”意为太阳,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乌”也作云南的代表符号——神鸟孔雀的叫声,“乌”更为云南少数民族神圣颜色,其鼓低音作乌声,其面为乌皮,故作南乌·孔雀鼓。

孔雀鼓的鼓腔整体以象脚鼓为基础,运用现代工艺从鼓腔内壁、共鸣腔、放音孔径、放音口到整个外形做到了极大的精细和改良。通过声学结构协调,在保留传统象脚鼓声音的同时又提升了声音的整体共鸣,外形有严格的尺寸、弧度要求,腔体有严格的声学及乐音要求,从选料、制作、调音到制成几十道工序精益求精。孔雀鼓腔体木材选用民间惯用的芒果木和桐木两种,并严格遵守合法伐木、计划伐木,有时更采用合法进口优质木材进行制作。前文中曾提及,《百夷传》中有记载,古时候的象脚鼓是“以羊皮为之”,但由于制鼓工艺的失传和制鼓原材料的局限,现在的象脚鼓大多以牛皮为鼓面。牛皮虽然可以作为皮膜打击乐的鼓面,但皮质较厚,会导致手、拳、掌等敲击时鼓面的震动回弹不足,且牛皮难以通过传统拉绳调音的方式将鼓面拉紧调至较好音色,牛皮的油脂含量也较高,受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程度较大,所以固音效果不佳,虽然民间艺人巧用糯米糊于鼓面,米糊水分脱干可起到收紧鼓面的作用,但效果却十分有限。好的鼓面将直接影响到鼓的音色和手感,孔雀鼓的鼓面、鼓皮严格遵守传统象脚鼓的用料要求,以优质乌山羊皮为鼓面,部分产于云南本土,部分产于非洲安哥拉地区。优质的乌山羊皮,皮色为乌黑色,具有皮薄且韧性较强的特点,加之选择以背脊为中线的优质区域,可以极大满足不同需求的音高、音色调节要求,油脂含量低,所以音色、音高的稳定性极佳。孔雀鼓的调音方式同象脚鼓一样为垂直拉绳调音方式。象脚鼓所选用的拉力绳为羊皮或牛皮搓裹而成,虽具有一定拉力,但强度远远不够,孔雀鼓借鉴世界其他民族较为成熟的手敲皮膜打击乐器的调音方式,选用高强度拉力绳作为调音绳,在满足不同音高、音色需求的同时又大大提升了音高、音色的稳定性和可调性。

民族文化需要保护与传承,更需要传播与发展。南乌·孔雀鼓利用现代先进且环保的生产技术,精美的民族文化图腾,声学及乐器制作工艺,一方面是对原始象脚鼓的良好传承,另一方面也是对原始象脚鼓的创新与发展。孔雀鼓研发团队认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在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和传播。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以孔雀鼓为载体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和谐美好。民

猜你喜欢
鼓面孔雀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寂静(外一首)
孔雀
拨浪鼓,摇啊摇
孔雀1
孔雀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漂亮的孔雀
巧搭实验脚手架,帮助学生把学习化抽象为具体
佤族象脚鼓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