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

2019-06-17 05:25何容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俗语差异

【摘要】随着2013年由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加强了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印度尼西亚作为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也同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加深。各种文化的交流都离不开语言的传播,研究两国语言将更好的服务国家和两国的人民。中国同印尼的语言文化有很大不同,两国都有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俗语的使用上也有很大不同,本文就两国语言在俗语的表述中所存在的主要差异做出对比和分析。

【关键词】俗语  印尼语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11-01

一、汉语和印尼语中俗语的来源和定义

印尼语中所称的俗语其实就是指当地的“成语”,只不过叫法与我国不同。而在汉语中既有成语也有俗语,为了在用法上使两国语言更好的对比,本文中用我国的成语与印尼语中的俗语相比较。

1.印尼语中的俗语

俗语,通常喜欢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解释某种现象,多来自于当地人民对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俗语多以bagai(像,好像)、seperti(像)之类的词语开头,如seperti ayam(鸡) putih(白色),直译是说像白色的鸡一样,实际上也就是形容在人群中能够一眼就被辨认出、与众不同的人,有些类似于我国的“鹤立鸡群”;再如bagai orang(人) berburu(打猎) babi(猪),说好像人去杀猪一样,这句俗语形容的是非常热闹的场景。

2.汉语中的成语

要理解成语的来历,有一句话概括得特别好“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口耳相传的话,在经过精炼、总结之后所形成的就是成语。成语在汉语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可追溯至中国古代上千年的文化,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

汉语中的成语主要来源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来自于历史。来自于历史的成语占据着汉语成语中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成语语义的掌握两者是相辅相成。

第二方面,成语是与时俱进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新的成语也被创造出来。比如近现代中产生的一些成语,像是暗箱操作、波涛汹涌、冰山一角等。

第三方面,是来自于外来词汇的引用,也就是在对外国的语言进行翻译时采取意译的方式,用成语的方式作出解释所形成的。

二、俗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1.所含范围上的差异

印尼语中的俗语包含三种类型,即pepatah、perumpamaan、ungkapan。第一种类型是格言、谚语,第二种类型是比喻语句,第三种类型是习语和惯用语。

但汉语中的语句和固定用法分得很细,每种细分类型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用法,彼此之间不重合。印尼语中的俗语包含格言和谚语,但是,汉语单独有格言、谚语、成语等类别。

总的来说,印尼语中俗语的范围更大,而汉语由于具有成语、格言等多种细分类别,因此成语的范围较小。

2.使用灵活性上的差异

在看使用时的灵活性时,印尼语中的俗语往往不是固定的格式,一句俗语中的某个词,可以由语义相近的其他的词进行替换,但具体意思不变。不过这说的是俗语中的大多数情况,当表示俗语的第三种类型,即表达习语和惯用语时,语句结构是固定的,里面的词汇也不能被随意替换。不过当表示俗语的第三种类型,即表达习语和惯用语时,语句结构是固定的,里面的词汇也不能被随意替换。

俗语中有一句话是malu(尴尬) berdayung(划船) perahu(船) hanyut(漂流),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是 malu berkayuh(划船) perahu hanyut,或者是malu berkayuh perahu tak laju(速度很慢)。字面翻译是不好意思划船的话,船就只能顺水漂流,这句话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任何行动的话,事情将变得十分麻烦。其中,berdayung和berkayuh都有划船的意思,可以相互替换,而hanyut和tak laju都可以表示(在水里)速度很慢的意思,也可以相互替换。

汉语中的成语,是不能改变词汇位置和格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论是具体的词,还是每个词的位置都是严格限定的,任何的改变都会使其变成错词、错句。比如上蹿下跳,不能把位置替换为“下跳上蹿”,也不能转移词语的位置为“蹿上跳下”。

同时,印尼语的俗语中词汇的数量不固定,可以确定的只是一句俗语所包含的词汇在两个以上。而汉语的成语则以四个字为主。 3.文化背景上的区别

印尼语中的俗语,多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总结和观察。Angan-angan(一厢情愿) menerawang langit(仰望着天空),自己一厢情愿的看高高的天发现联想一下,可以想到这事说不切实际,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得太美好了,不符合现实。再如,Bagaikan(好像) burung(小鸟) di(在) dalam(中) sangkar(鸟笼),字面意思是像一只在笼子中的小鸟,很容易就能知道这句话说的是生活受到束缚、不自由。

汉语中的成语,很多来自于古代文化,如果对当时的社会特点没有一定的了解,则很难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一语成谶”来自于汉代文化,由于当时普遍流行祭祀、占卜,经常用“神”的说法来解释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一语成谶的意思就是不好的说法应验了。再举一个“叶公好龙”的例子,这事来自于神话传说,有一个叫叶公的人对别人反复的讲述自己对龙的喜爱,当天上的龙真出现时,反而他被吓坏了。这个成语是说表面上表达对某事的喜爱之情,实际上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

由上面的例子很容易看出来,印尼语中的很多俗语表述的非常直接、形象,易通过字面就理解实际语义,而成语则很难脱离背后的故事去直观的理解。

4.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在印度尼西亚,政府规定当地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而信仰穆斯林教的人口极多,占印尼总人口的八成以上,所以,在语言方面,也受穆斯林教的影响颇大。如daya upaya selain Allah(阿拉,伊斯兰教中万能的主),这句话是表示对阿拉的崇敬,指阿拉是万能的。

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深受儒家、道家等古代先賢思想的影响,很多成语都出自这些思想。也有一部分的成语受到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但对成语影响最大的宗教当属佛教。比如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半路出家”,佛教中的僧人很多都是在社会有所经历和感悟之后才皈依佛门的,这些僧人便是“半路出家”这个成语的由来,在实际应用中指某人改变了自己一开始从事的职业。

三、结论与展望

在日常语言环境中,不论是印尼语中的俗语,还是汉语中的成语,都有非常普遍的应用,缺少俗语的语言体系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对外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成语的教学的确很少,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关于俗语的书籍和文献,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不到日常交流的要求。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俗语在两种语言体系中的差异性做出几点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对今后俗语在两国语言学习交流上发挥一点借鉴作用,也能够帮助外国学生对我国成语及其背后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傅巾铃.汉语、印尼语数字谚语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作者简介:

何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印尼语专业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印度尼西亚语及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俗语差异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相似与差异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数字俗语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韩国俗语翻译中的几点问题——举例分析中韩国俗语的误译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