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松散耦合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沟通机制

2019-06-17 05:17张瑾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2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

张瑾

摘要: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作用的有效发挥,内嵌着充分的信息沟通和联动化的组织协同假设。从组织管理学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典型的松散耦合机制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由认知图式差异和协调机构阙如等导致其过程育人的深度功能遭到“有组织地”忽略甚至“阉割”。为此,需要在文化、制度和技术三个方面寻求“耦合实现”,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松散耦合;联合培养;沟通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24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沟通协调为基础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产学研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然而,联合培养机制与生俱来的跨组织合作特征,决定其内含着较大的关系风险,认知图式的差异与协调机构的缺位导致合作组织间出现了沟通障碍,影响到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正视组织的行为难题,关注微观、中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引入新的理论视角。

一、沟通:松散耦合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本质要求

“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相互关联的一个量度。松散耦合系统的各要素既相互响应,又保持着身份、物理和逻辑上的分离。多元主体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关系到产、学、研等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或不同地区的组织,以及各组织内的不同层级、部门及行为个体,各组织既是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机构成,服务于整合后的共同目标,又保持着自身独立的身份与功能,组织间理性合作与博弈冲突并存,构成一个松散的耦合系统。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最主要的方式。心理学家H.Wichman的实验证明了沟通对于合作的影响,沟通水平越高,合作比率也越高。Hoegl的“合作创新六要素理论”也将“沟通”作为合作创新的首要因素及其理论核心。沟通过程是信息发送者通过特定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沟通者与沟通渠道是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

1.沟通者。沟通者包括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发送者选择需要传递的信息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接收者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信号,这个过程叫做“编码”。同样,信息接收者也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这个过程称为“译码”。对于沟通者“编码”和“译码”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认知图式”。认知图式是基于过去经验而形成的概括性的知识表征,包含个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主观心态等要素,人们根据认知图式将新旧经验连接起来,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和解释。由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世界不可能完全相同,沟通者的认知图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同听异闻”的现象相当普遍。

2.沟通渠道。经過编码之后的信息必须经过一定的渠道才能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传递信息的渠道很多,各种渠道各有利弊。研究发现,尽管现代化的沟通媒介日新月异,但影响力最大的仍然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情绪感染力,并根据对方的身体语言信息,及时调整沟通方式,增强沟通效果。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参与者通常借助于便捷的现代通讯工具,以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消解由空间距离引起的种种不便。

二、松散耦合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沟通机制

(一)文化价值耦合,塑造共同愿景

内嵌于多元组织内的文化价值是影响沟通机制中信息交互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化价值差异特别是合作动机差异是导致多元组织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参与联合培养的多元组织将“科研成果”作为其合作的基点,并由此产生了相异的合作动机。但是必须看到,联合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协同创新的首要资源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世界各国政府早已将培养高端人才和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企业而言,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可以直接为本企业培育和选拔优质、高端的人才;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其基本职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对于科研院所而言,高质量的人才是其完成科研项目的必备条件,应该主动承担起高端人才培养的使命,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走“科教融合”之路。因此,“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共同愿景才是能够凝聚各方共识、实现各方共赢的最佳契合点。

(二)协调机构耦合,创新制度模式

1.成立政府主导下研究生联合培养组织协调机构。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整合、协调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政府主导下联合培养的组织协调机构应着力于两个方面:(1)树立整体意识,制定整体规划。应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等优势,立足全局、放眼未来、整体构思,在总体项目规划、合作协议制定、组织文化培育、学科知识整合、联合课程开发、招生计划分配、师资力量配置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并制定整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导与服务。(2)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解决问题。对于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如资金供给方式、知识产权归属、安全保密协议、双导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模式、质量评价指标、多样化奖助制度等方面开展对接与协商,推动组织间坦诚沟通和智慧共享,消除分歧,谋求共识,创新机制,引导各组织有序参与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

2.健全研究生教育第三方服务机制。在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第三方机构因其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的独特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第三方服务机制,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丰富队伍构成,提高专业水平。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涉及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必须丰富第三方队伍构成,建设综合性、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第三方服务机构。(2)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率。第三方机构应与各参与组织保持制度化、常态化联系,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消除“信息孤岛”的现象。

(三)信息平台耦合,线上线下融合

Carter的研究表明,松散耦合系统运用物理平台培养共同兴趣可以弥补空间分散引起的负面效应。构建产学研多元组织间的沟通交互平台,有助于提高沟通协调的效率和效果。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沟通交互平台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一方面,由于组织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设电子平台,产学研各组织的内部资源和外部需求向其他合作者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多地开展线下集体活动,促进多元组织及个体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Heller和Aurini的研究发现,组织中某一层面的松散耦合,必然伴随着其他层面的紧密耦合,松散耦合必须尊重规则为前提。只有在良好的文化、制度和技术的保障下,以多元组织信息沟通为基础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才能够克服现有的不足,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与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31.

[2]庄越,于蓉.合作创新项目关系风险治理中的团队嵌入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11).

[3]蒋永福,刘敬茹.认知图式与信息接受[J].图书馆建设,1999,(03).

[4][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7.

[5]张淑林,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5-122.

[6]朱强,王维.浅议政产学研合作中“政”的功能[J].天府新论,2009,(02).

[7]陈晓清,孙雯.欧盟伊拉斯谟系列计划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8,(04).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联合创建博士后培养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