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实践运行机制研究

2019-06-18 04:20邓玉喜
活力 2019年5期
关键词:双创创新创业机制

邓玉喜

[摘要]在国务院要求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冷展,打造“双创”升切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如何提升“双创”教育质量,本文提出了“一心二体三线”的运行机制,以期通过校企融合建立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三项机制,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机制

一、提出的背景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来,创新、创业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新教育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8年9月,国务院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此背景下,结合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与实践机制应当做出供给侧调整,以适应政府与社会对“双创”的要求。

二、当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现状

(一)概念界定

“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其内容是很广泛的,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二)现状调研

为了厘清当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本课题组在湖南省7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从事“双创”教学工作的教师中展开了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访i炎,7所高职院校中包括3所国示范、2所省示范和2所一般高职院校。从地域上分,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4所,地市级高职院校3所。线上提交问卷教师150人,学生1063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创业实践不足

在校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参与实践少。提交问卷的学生中,调查对象有77.23%的人认为“创业实践活动较少”,84.1%的人认为“经验不足,能力不强”是仅次于“资金欠缺”的第二大创业障碍。受调查的教师有54%认为“创业实践缺位”等。

2.师资力量欠缺

当下高职院校实施“双创”教育,56.67%的受访教师认为师资力量欠缺。师资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专职

“双创”教育师资数量不足。高职院校“双创,,课程教师基本是由辅导员、就业创业相关处室行政人员或者思政教育类老师兼课,专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二是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不足。当下高职院校教师,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由学生变教师,所掌握的书本知识多,企业工作经历少。

3.课程体系不完善

受调查教师中认为课程体系不合理者达47.33%,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只是作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部分,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鲜有设计。

三、“一心二体三线”的构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建立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校企共同承担育人功能,校企双方在人才供需中同频共振,互促共赢。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发现,当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问题比较集中且受访师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此,本课题组提出建立“一心二体三线”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机制的构想,以提升“双创”教育的实效性,以期达到真正提升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的目标。

“一心”即一个核心,就是高职院校“双创”的课程设计与建设、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价等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本位。“二体”指的是育人“双主体”,即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都是实施“双创”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三线”指的是校企双方为了实现共同育人、和谐育人的目标,有必要建立“三项长效机制”,就是校企融合建立人才共育、資源共享、课程共建三项机制。

(一)人才共育机制

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在“双创”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既要共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要共商由谁来培养人的问题。

1.共商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融合中,企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其目标很明确。高职院校有必要进行社会调查,开展企业走访,并与合适企业建立合作育人基地,建立合作育人机制。

2.协作分担教学任务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承担校内理论教学及与之相关的模拟实训教学内容,实践课程则由学生到企业去完成,学生进入真实的环境去实践,既可以验证他原有的创新或创业构想,也可能在实践中激发他的创新潜能,培育他们的创业精神。

(二)资源共享机制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资源共享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乃至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能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中,而资源的孤岛化、碎片化、离散式都将成为制约产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提升高职“双创”教育的质量。 1.环境资源共享

环境是隐性的课堂,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校企用于教学与实践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生产设备等。软环境则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包括政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企业管理、技术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环境。在校企合作进程中,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建“双创”教育基地,实现教学硬环境共享,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也可以提升各自硬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软环境共享,特别是企业的软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实践中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双创”理念和企业家精神。

2.教师资源共享

第一,对学生实施“双创”教育“双导师”制。即学生校内学习期间有老师完成理论教学,进企业实践时,企业指定工程师、技师或种养殖能手手把手指导学生“双创”实践,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齐头并时。第二,把“双创”大赛办到企业现场。首先,学生可以在企业现场观摩企业员工技能比武,从而提升他们对职业能力大赛和“双创”大赛的认识。其次,高职院校可以把平常模拟式“双创”大赛搬到企业现场,让企业员工和高职院校教师共同担任指导老师或评委,从而实现课赛结合,推动课赛共进。

(三)课程共建机制

在校企合作进程中,校企双方根据学生、学校、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双创”课程设计,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当下,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课程或其他一些授课时间较长的课程有较为完善的课程设计,但对于“双创,,教育课程则缺乏系统的、完善的课程设计。针对当下的情况,校企双方要共同做到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课程规划

针对当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围绕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共商教学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等,便于有效操作。

2.建设好课程标准

按照国家对于“双创”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高职学生在大学三年中不同阶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企业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设计。

3.共同编制教材

针对当下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在校企合作进程中,校企共同編写教材,特别把实践教育落到实处,企业可以拿真实的创业案例让学生在理论课L模拟,然后再在实践课I进行验证操作,从而体现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总的说来,“双创”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朝阳工程,任重道远,无论是学生本身,还是高校、企业等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针对如何提升“双创”教育的实效性更值得学界、业界探讨。

参考文献:

[1]朱国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91-93.

[2]周丽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8):56-59.

[3]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No.188(4):

猜你喜欢
双创创新创业机制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皮革机制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