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严复以“通”为理论基点的救贫思想

2019-06-20 01:38熊健
人文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反贫困严复贫困

熊健

内容提要 严复吸收了庄子与《周易》学说中“通”的概念,确立起了“以通救贫”的观念,力图揭示贫困的成因与危害,并对各种“不通”的救贫方案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严复将“通”之观念贯彻到理财观念与生财之道上,进而提出其围绕“通”建立起的“商通”“政通”“人通”的救贫体系。严复的反贫困思想突破了诸多传统观念,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在今天的反贫困斗争中仍具有启发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严复 贫困 反贫困 “通”

〔中图分类号〕B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6-0055-10

引言

贫困作为人类苦难的一大根源,既剥夺了个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也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存续,由此长期成为思想家的关注对象。近代中国饱受内忧外患,贫困问题极为突出。近代史的著作中对贫困现象多有论述,例如彭泽益在其著作《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晚清财政上的贫困状况;严中平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一书中对佃农的贫困化问题亦有详细论述;夏明方在其著作《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对1840年之后百姓因灾害致贫而不得不食人的状况进行了统计。为解决这一问题,时贤从各个角度设计了多种救贫方案。严复作为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家相关论述可参见萧萐父:《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萧先生指出:中国的哲学启蒙始于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潮,而这种哲学启蒙可分为五代,其中严复与谭嗣同、康有为等属于第三代。的杰出代表,出于其切身经历严复自留学归来后虽身居要职,但也不时遭受贫困之苦。相关论述可参考严复生平的相关著作,如皮后锋著《严复评传》等。严复晚年曾作诗回忆道:“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陟冈则无足,同谷歌有妹。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来。上掩先人骸,下养儿女大。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五更寡妇哭,闻者隳心肺。” (见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8,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40页)此外,严复在与他人的通信中也多次表达其在经济上的窘困,如他在与陈宝琛的通信中曾写道:“惜近者生事式微,月无一钱之入,珠米桂薪,家累甚重,不得不乞先生更商陈君,若稍贬损至月廿饼者,即当□命。”(参见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8,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01页)及对救亡图存时局的认识,亦从学理上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作了深切反思,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救贫理论。

严复因其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学术思想,长期受到学界重视,研究成果颇丰,但他的反贫困理论却鲜有学者关注。事实上,严复的反贫困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其思想体系中颇为重要的部分,值得深入发掘与整理。目前学界对其反贫困思想的研究已初步涉及其具体的路矿救贫思想参见王俊香:《试论严复的铁路救贫思想》,《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3期;张军:《论清末民初的救贫思想与实践》,《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及其辛亥革命前后的救贫思想。参见俞政:《严复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救贫思想》,《近代中国》2004年第00期。这些研究成果的贡献在于:一是揭示了严复救贫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初步阐述了西方经济理论对其思想的影响;二是揭示了严复的反贫困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于内容上经历了路矿救贫说、教育救贫说、综合救贫说到小农经济救贫说的阶段性变化,并详细阐明了这些学说的具体内容。大体而言,这些研究既阐述了严复的救贫思想的主要面向,又从思想史的向度发掘出了其中的具体内容及变化历程,为我们初步描绘了严复救贫思想的展开历程。

但大量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救贫并不是一個单纯的经济或政治问题,它与哲学、伦理学等相关理论紧密相关。在严复看来,要解决贫困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正确的救贫理念与理论支点,这样才能产生行之有效的救贫实践。严复以其独到而深邃的理论眼光,深入研究和诠释了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通”之概念,并将其作为根本精神和根本方法论展开其救贫理论。他的救贫思想亦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不独立于其“人学”思想之外。就历史意义而言,严复的救贫思想不仅从属于近代中西哲学会通交融思潮,更是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理论勃兴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些内容都是当下严复研究的理论成果中并未得到充分彰显的部分。本文力求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严复以“通”为基本纲领与理论支点的救贫理论,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变通”“流通”“会通”——严复对“通”之概念的阐释

严复的救贫理论虽然散见于其政论性文章及按语之中,但均有一以贯之的理论支点——“通”。“通”这一概念在严复这里兼含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意味。作为本体论的“通”实际上就是“道”,这是严复对庄子“道通为一”“道通为一”出自于《庄子·齐物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有其独特性及内在价值,由此可以齐同万物,将万物作一平等观。道的视域下万物都是平等的,“道之通”正是建立在万物平等的基础之上 ,万物平等才可能“往来不穷”,不平等的情况下只会单向流动,所以“通”本身就内含着平等。此外“通”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称之为逍遥游,这种出入无间通达无碍的自由境界实际上就是“道”,因此作为本体的“通”也意味着自由境界。严复继承了庄子论道强调的平等与自由,并将其贯彻到救贫思想中。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严复认为“格物穷理之事,必道通为一,而后有以包括群言。故虽支叶扶疏,派流纠缭,而循条讨本,则未有不归于一极者。”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2,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98页。探究事物的道理,必须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才算至理,才有广阔的涵摄力。“穷理致知之事,其公例皆会通之词,无专指者。惟其所会通愈广,则其例亦愈尊。理如水木然,由条寻枝,循枝赴干,汇归万派,萃于一源。至于一源,大道乃见。道通为一,此之谓也。”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5,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28页。只有实现了众理的“通”才能见“一”明“道”,“通”是“道”的基本状态,离“通”则无道,所谓“道通为一”,“通”即是“道”,“道”即是“通”。将“道”释为“通”的观点另见商戈令:《“道通为一”新解》,《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此外,有关“通”之释义的考论,可参见吴根友:《通之道(引论)——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之思》,《哲学分析》2013年第2期;《易、庄哲学中“通”的观念及其当代启示》,《周易研究》2012年第6期等论文,由于篇幅与主题所限,本文在此不作详细展开。

猜你喜欢
反贫困严复贫困
严复的遗嘱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严复修改试卷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