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治疗“徒”法❋

2019-06-26 09:28沈爱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灵枢治本肚脐

沈爱明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江苏 南通 226000)

1 原文

2 释义

2.2 环谷

即神阙穴,肚脐。

2.3 三寸

指同身寸之3寸。肚脐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肚脐下三寸为关元穴。

2.4 铍针

九针之一,形如宝剑,两面有刃的针具,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为外科手术之用。

2.5 筩

音tǒng,同“筒”。先用“铍针”划开皮肤,然后将“筩”纳入,腹水从“筩”之孔流出。

2.6 必坚

一定要(用腹带)束缚牢固。

2.7 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

“来”从《针灸甲乙经》所解释,应为“束”。《针灸甲乙经·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针刺之而藏之,引而内之,入而复出,以尽其,必坚束之,束缓则烦闷,束急则安静”若腹带捆得松则病人烦闷,心中难受,腹带捆得紧则人安静。

2.8 间日一刺

隔天刺1次(以放腹水)。

2.9 闭药

闭指大小便不通。闭药指能启闭的药物,包括行气化水、通便利尿药物。

3 临床意义

3.1 放腹水的适应症

3.2 放腹水的操作

器械:铍针、筩、腹带。进针点:取肚脐下3寸为进针点。此处之“寸”为《内经》所载用于穴位定位的“骨度分寸”法中的“同身寸”,将患者的肚脐至耻骨联合上缘定为5寸,取该部位上3/5与下2/5交界处,即关元穴处为进针点。步骤:用铍针切开皮肤,划开一小孔后用中空的“筩”通过小孔导入腹腔,反复调整角度以便腹水顺利排出,腹水排出后用腹带束紧腹部。该法隔天1次,直到将腹水基本上放净为止。

3.3 注意事项

放腹水后用腹带捆束腹部,如腹带捆得紧则人安静,若腹带捆得不紧则病人烦闷且心中难受。

3.4 术后康复

放腹水要同时用服利水通淋之剂。用利水通淋剂时,在服法上应与饮食分开,不可同时服用。要求不可同时吃其他易伤脾胃、易生湿热蕴结之食物。

3.5 预后

这样放腹水的疗法,其疗程大约需135 d。

4 意义

4.1 描述详尽,后来者易学

4.2 体现中医整体与局部并重的思维特点

中医整体观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器官层面、动态层面、人与自然层面,其朴素的系统论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灵枢·四时气》开篇即言“四气变化,天人相应”,接着说针灸要与“四时气”相应的取穴及针刺原则。中医强调整体和多因素的相互关联,运用“辨证”思维调治“患病的人”,重视整体疗效,但并不是说中医不重视局部治疗。辩证唯物论认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否定局部也就否定了整体。按照辩证法原理,解决问题要找主要矛盾,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不能只有“整体观念”,需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中医同样重视局部治疗,此处的放腹水疗法就是针对局部的对症治疗的最好体现,只要腹水达到一定程度,出现了比较危急的并发症,就可以或应该采取这种疗法[1]。

4.3 呈现中医治标与治本结合的治疗特色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立足于“治病必求于本”,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方法。不像有些偏执者所说“中医治本不治标,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有时也是先治标再治本的,这里的“有时”指的是“危急之时”。现患者腹水严重,已经出现腹胀、气急、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再不迅速处理“标”该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放腹水以治标,等腹水处理后再去考虑此“”之本是由哪一疾病引起。同样体现“急则治标”的记载还见于“咽后壁痈肿”“脱疽”的治疗。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灵枢·痈疽》)。”发于咽后壁的痈肿称为猛疽,若治疗不当(或并及时)容易形成脓肿,若不及时切开排脓将阻塞咽喉。切开排脓之后,配合冷服豕膏治疗一般3 d即能治愈。

“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灵枢·痈疽》)。脱疽先从足趾开始,若患足出现赤黑色,即已成为不能治的死证。在尚未变成赤黑色之前,若病人体质尚好应及时截去患肢,否则就会发展为死证。

4.4 反映当时医疗器具之先进

《内经》在此段文字之前,已介绍了当时比较常用的“九针”,并详细描述了9种针具的形状及临床应用。铍针为九针之一,“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其作用是“取大脓”“大泻刺”,治疗“重舌,刺舌柱”“刺痈”,以及放腹水时先用之刺破皮肤。由此可见,铍针即为今之外科手术刀。

“筩”,有医家解释为“筩针”“筒针”[2]。笔者认为不能称之为“针”,因为该器械不能破皮,只能先用铍针破皮,将腹部开一小孔后将“筩”纳入,反复调整角度以便腹水顺利排出,所以“筩”应为九针之外的医疗器械。

九针之中本就有“中空”的针。其一为“员针”“筩其身而员其末”《灵枢·九针论》;其二为“锋针”“筩其身而锋其末”《灵枢·九针论》。前者中空而端员,后者中空而端锋利。本法中的“筩”,很可能就是用“员针”或“锋针”之“筩”来放腹水。若用此二针需将其锋利端向外,否则易伤及腹腔内脏器。不直接用此二针刺破皮肤放出腹水,也是防止其锋伤及内脏。

4.5 蕴藏了早期的综合治疗思想

2018年,国家卫计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创新医疗服务,探索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而《内经》在成书时期就已经非常重视综合疗法,如徒的治疗就采用了外科放腹水、内服药物治疗、食疗等方法的综合治疗措施,其他章节中也可见此思想。《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药物治疗与多种食疗相结合。《灵枢·上膈》治疗内痈:“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综合了针刺、温熨、精神治疗、药物及食物治疗。《灵枢·九针论》根据形体及精神的5种不同状态所产生的疾病,选择不同的针刺、灸法、温熨、砭石、按摩、导引、药酒及药物综合治疗。

猜你喜欢
灵枢治本肚脐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肚脐是个“死胡同”
铁肩担得治本策
肚脐到底能不能抠
治本安全观视阈下监狱教育改造问题研究
攻心治本开展社区矫正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王治本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