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当终身修炼,以万世师表为至境

2019-07-01 06:24谢先国
教师·上 2019年5期

谢先国

摘 要:文章介绍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陶妙如的教育理念、思考及行动,展示了一位有崇高追求,具有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的当代教师。

关键词:终身修炼;万世师表;教育追求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3-0013-04

一、为什么写陶妙如

“问我何意醉讲坛,笑而不答心自宽。师生灵犀一点会,别有天堂在人间。”读着陶妙如老师的诗,一个知教育懂学生爱生活的质朴清新而又空灵高雅的妙女形象飘然于前,镶嵌在天地间。

“先国先生,请您指正。”陶妙如老师双手送上《中华最美诗文选》共十二册。2016年暑假,妙如老师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授课,顺带赠书予我。我问:“你学校教学任务那么重,教师培训也比较多,哪有那么多时间?”她微笑着说:“像您帮我一样,还有很多人帮忙。”

“先国先生,这是我关于《易经》的部分讲稿整理,请您指正。”她双手送上《易经里的教育》。2017年暑假,妙如老师又来给培训教师授课,顺带赠我书。我笑问:“这也是很多人帮忙?”她如往常一样微笑着答:“像您指导一样,很多人指导。”

“先国先生,这是从近几年的随笔中选录的《大国教育》,请您指正。”2018年暑假,妙如照样顺带赠书说。

我读过她的《让爱智慧》,她的《做温暖的教育》,她的关于学科、高考、师德师风的书籍,送一本读一本,送一套读一套,摆在桌上,反复翻阅。我读着她的书,听着她的讲座,和她交往的多年里,感受到的是她的“高境如期至,静心自得之”。

在大多教师说压力大、身体呈亚健康、职业倦怠比较普遍的情况之下,她,陶妙如,在一线教课当班主任还兼负责学校管理,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微笑着,始终精气神饱满,每年都有新的突破。有许多专访专栏报道了她,我认为,在《教师》这本我们教师的专刊里也应广而推之。

二、教育者最要明白的是什么

“现代人走近你,未来人仰望你,这应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方向。”这是陶妙如在为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开展讲座时的开场语。这是教师本身的方向,当你坚定了方向,力量就会自然产生。

我问陶老师:“教育者最要明白的是什么?你所研读的《易经》对此也有论断吗?”

陶老师微笑着說:“教育的方向。”

她说在美国游学时到过耶鲁大学,在耶鲁的图书馆上方匾牌上有这样一段话:

“卿兄以人臣大节,独制横流,或俘其谋主,或斩其元恶。当以救兵悬绝,身陷贼庭,旁若无人。历数其罪,手足寄于锋刃,忠义形于颜色。古所未有,朕甚嘉之。”

这段文字是褒奖忠义与肝胆,是鼓励有担当与使命感的人的。这段话是唐肃宗皇帝御批褒奖颜真卿家族的一段内容,颜真卿书在《颜氏家庙碑》上。

耶鲁大学在这样一个标志性建筑前,选了这段话,无疑告诉学子,中国培养的人是有担当有创造有忠义、能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的人,耶鲁大学也将这样为国家培养人才。

而这个思想与理念在《易经·坤卦》中明确提出:“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教师最要明白的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会用眼睛看美好,能为家族、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这是陶老师自己以及她的学生和老师交流时的明确目标。

我问陶老师,她作为教师至善的标准是什么。

她说:“终身修炼,以万世师表为至境!”

一个人只有站在至高点看待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他才会崇高,他才会具有力量源。

三、教师要具备哪些能力

明确了方向,教师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陶老师望着我,微笑着说:“要有能,先要养。”教师修养有六级:

第一级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知识人。

第二级是做一个堂堂正正有实力的知识人。

第三级是做一个堂堂正正有实力有情趣的知识人。

第四级是做一个堂堂正正有实力有情趣有理趣的知识人。

第五级是做一个堂堂正正有实力有情趣有理趣有大格局的知识人。

第六级是做一个堂堂正正有实力有情趣有理趣有大格局大担当有情怀的知识人。

教师最要具有发现力、担当力、传递力。

会用眼睛看美好,发现学生的美(潜能)是教师第一能力。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各具特色。学生厌学,是我们没有发现学生想学什么;学生顶撞,是我们没有发现学生心中在想什么,而去强迫学生按照我们的意志;学生有网瘾,是我们没有发现学生玩这个游戏他获得了什么。发现力于教师来说是一门艺术,是学问,更是智慧,需要教师修炼自己,具有领先的专业能力、很强的整合资源的融通能力、突出的启发诱导能力;还需要教师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显微镜,发现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性,发现世界已有的成果,发现自己能做些什么。

勇于担当,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能为国育才,教师要有浩然正气;要会做人,会做事,会做学问(研究);要有生活力、学习力、领导力。教师使自己强大才有吸引力。担当不是盲目承担,而是智慧引领。教育要充满爱,这还不够,还要让爱智慧。

会做人:善与人处,学会感恩;会做事:能做事,把事做出色。做学问,也就是做研究做反思,任何东西不研究不反思都难以提到更高的层次。

以德树人是根本。德包括两方面:才和品。做人做事做学问合起来就是一个字:德。

没有品,再高的才,也不能给社会带来安宁与和谐;没有才,品德再好,也不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才和品。

举个例子,什么叫作学科素养?我认为就是某一学科区别于另一学科的基因。强调提升学科素养,不是要我们走进狭窄的学科小空间,而是希望我们掌握纯正、坚实、精深的专业基因和知识,同时又具有高阶思维以及跨界素养融合能力,立足基本,追求全能。这才是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的关键点,而不是只站在学科视角看问题,不涉及其他。

习主席说:“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作为落实层面的教师应做到:不同的才,教不同的功夫。

“三力”是我从《易经》里悟出的一个通识能力模型。每一种力又分多个层级。

生存生活的能力的基本条件: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精神,即独立的有质量的生活能力。

终身受用的学习力,即一个人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伙伴的学习能力,唯一能引领文化的方式则是走出范式。

至于领导力,就是《易经·蒙卦》中说的“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也是家庭、国家的成员,不成为寇,要成为御寇之人。具有领导意识,才会有大局观。

具有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是教师的素养,也是教师应有的能力。只有具有这样能力和素养的教师才可以教出大有作为的学生。

四、教师的成长关键因素有哪些

我问陶老师:“你的成长可以是每个教师参考学习的榜样。就你个人的看法,觉得能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陶老师笑一笑,似好玩地说:“元素只有一个:养料。看你吃进去的是什么东西。吃什么就长什么。”

大师起先都是初学者。人要提升,免不了三读:读书,读人,读自己(自然)。

读书,要读经典,要读原著。从古到今的书太多,不要以数量论,要以读懂、读通、读活来论。读书重在能开悟、能运用。很小时,在父亲引导下,我接触了《易经》,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涯规划书,尽管八八六十四卦卦辞爻辞不足五千字,但翻来覆去去看,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启示。读完原著,去读数十位大家关于《易经》的解读,会发现研究要返璞归真,当追根到源头的时候,便会豁然开朗。而读完《易经》,再去读其他书的时候,好像都不是很难。《易经》是科学、哲学,但我更觉得是一本攻守一体的高端心法书,读它心恬静而笃定,不管遇到什么,不再迷茫,不再犹豫,不再停歇。

读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读人,读书中的人外,更要读生活中的人。读人是活的参照物。我的同事张修明老师,在他的朋友圈里推荐写我的一篇题为《专家陪我游学记》的文章时,前面有一段引言:

向身边的专家、优秀同事学习!在人生的任何时段,名师指点、 高人引路、 贵人帮助非常重要。你遇到什么样的名师、高人和贵人,能有幸遇到多少位不同的名师、高人和贵人,均取决于你,取决于你的智慧、你的修行、你的定位、你的选择!

诚如张老师言,我的成长轨迹就是不断遇到贵人、高人的轨迹,是贵人、高人不断激励、帮助、提点的轨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也。家人、朋友、学生、同事、领导,每一个相遇之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其中很多像您一样的都是高人。

读自己(自然),我们都是每天都在成长的自己,从1.0版,到2.0版,到3.0版,到4.0版,在不断更新,不断升级,不断进行认知的迭代。怎样读自己?每天给自己做台账,即写日记。日记是一种心情的反思、成长的轨迹。它能反映出你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更可以呈现出你的生活质量、你内在的品质。每天记录会让你看到今天与昨天的不同。我写的多本书,都是通过写日记、写随记写出来的。

只有认识了自己(自然),我们才能更懂人、更懂理地自然地迎接明天。

五、教師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人

陶老师说:“教师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人。”《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 你觉得呢?什么是圣人?简单来说就是“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

“捋起袖子加油干”,朴实得不能再朴实,是《易经·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新时代落实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易经·乾卦》中的“见群龙无首,吉”,带着群龙一起飞,不仅要自己幸福,还要让大家都幸福起来的中国圣贤意识在新时代的创新呈现。

“务实干”“普惠共享”是这个时代能中兴的不二法门。

教师应是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体。只有充满着感情却又很理性的教师才能教出更有作为的学生。

六、教师应该是严格律己、不断进取的人

没有准备好,就不做;答应做,就绝不敷衍。这是陶老师行事的基本原则。深者听来不觉浅,浅者听来不觉深。这是她授课的标准。讲真话,不迎合,不废话,这是她授课的风格。她还说,只要在场的人有一个人听过她的讲座,她就绝不讲重复的内容。

我节录几段网上对陶老师的描述:

我们的方向——陶妙如老师的境界(2010-11-11 12:56:08)

初读陶妙如,你会以为这是一个和你同龄的老师,娇小的个头,不知有几多内蕴?

听陶妙如讲几句话,你会眼前一亮,聪慧之气扑面而来,何等伶俐的智慧的女子?

再听陶妙如,你会感到心胸为之一荡,内心某个柔软的地方被唤起,你开始研究她,尊敬她,仰视她……

她的高中语文第一堂课,是视野与高度的结合,因为她的“想”,让学生的心灵登临了一个可以望见的高度、一个可以不断趋近的世界。

她的厚度、她的宽度,不断从她智慧的言语和洒脱的行径中流出,有几分魏晋士人的不羁,也有儒家的执着,更有《周易》的变与不变。

一个爱语文爱世界的老师,一个有沉淀有胸襟的老师,一个聪慧而有灵性的老师,她就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听者着迷、沉思……

仰望陶妙如,你会知道,有些境界,我们还不曾达到,但那个方向,却是你所瞩目的未来……

妙如也,陶陶也!

(潇潇沐雨-四川易晓语文工作坊的博客)

只有敬畏,唯有传递

——读陶妙如先生《大国教育》感(节录)

(2018-06-13 15:35 来源:人民论坛网)

孩子是从家庭走出来的,由家而国;教育的关注却是从国家层面开始的,由国而家。有了宏大的视野,也就可能为学生扎下深深的根基。我终于理解陶老师为何花那么多时间研究、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其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深厚内蕴进行的独特的表达。

陶老师说,大师起先也是初学者。我读到的是怎么把初学者培养成大师。陶老师着力的地方,在唤醒,在点燃,在打通,在推动。她的教育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开始学”。

…………

教育契机的到来,往往猝不及防,怎样才能在那个瞬间准确抓住,并且恰当地应对呢?在陶老师的多本教育著作里,她都提供了鲜活的经典的案例,却很难被复制。因为那些案例本就只是在那万千机缘聚合的刹那,被精准地捕捉和恰如其分地引导。案例形形色色,陶老师的应对也是千变万化。就像孔子答“仁”,似乎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非标准的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因为教师面对的生命个体,不是“标准”的。要具备这样能真正“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和操作能力,则只能靠教师自己的学习、领悟和反复实践了。

和陶老师一个办公室,是去做徒弟的。其时,校长孙培文先生看到了我成长的瓶颈,为我筹谋长远,便出面给我请了位师父——陶妙如先生。

为了便于指导,专门给陶老师和我各安排了一个同年级的班。陶老师教基础弱的班级,我教基础好的班级。从第一堂课起,陶老师总是先我一节上,我听她一节再自己上一节,我上的时候,陶老师再过来听。

她有很多额外的事情,却不觉得她很忙。她也从不说忙,只是给我示范上课。一年下来,她从来没有给我示范过完全相同的课!她们班的学生最初视我为领导,后来把我当老师,最后就是同学了。我很享受这种踏实学习的感觉。我杂事缠身,常没法兼顾两头,常常把师父变成了助教,没时间查阅资料就直接由她提供解答。

她说,教学要突飞猛进,只有参赛。她帮我争取到参加全国说课大赛的机会,全程精心辅导我做好参赛准备,我最终神奇地获得了一等奖。一次和湖南省教师发展培训中心的李先生谈及此事,这位同样也是名师、特级、大师、书法家的长者慨然叹曰:“这才是真正的师父带徒弟啊!”

陶老师说师德三境界:发现之德、担当之德、传承之德。于我,深深地感恩!

她用笔,赞美着她的学生、她所遇之人。她进学校门岗,总是微笑着和保安打招呼。每次上课前的师生问候,必然是九十度的鞠躬。清晨,她从来都是在规定的时间之前进教学楼。晚上,她总是在规定时间之后很久才会离开。她说,我们要读书,读人,读自己。我以为,她昭示的更是:读完之后,做自己,知行合一。“因为是老师,必须真的优秀。只有真,才可能高。”

微笑、厚脸皮、拼命是陶老师总结的万能三招。她是坚持奋斗的人。她走路总是缓缓的,却不停歇。不经意间,便到达了一个新的站点。《大国教育》便是这样一个点。至此,陶老师有了一个自己相对完整的教育论述。当然,一定还会有下一个站点。

大国教育,大师修为!

(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副校长 向赞勋)

她的学生写她的就不用在此罗列,她的学生将陶老师以及学生所在学校的教育写成了《心界》《丈量》,说是现代版《论语》。

七、结语

“因为能看到未来,便决定了他的纵深度、他的位置、他的价值!一个强者对这个世界所怀的善良和慈悲。”这是陶妙如在回答学生怎样判断对错、区分高低时用孙悟空、唐僧对待妖怪的态度作比较时其中的一句。我用它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无限情,情钟在教坛。常人亦知师者事,细水长流永久欢。飞身作景观。”

参考文献:

[1]陶妙如.大国教育——陶妙如教育随笔[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8.

[2]陶妙如.做温暖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李桂芳.教师需要修炼[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8(9):72.

[4]刘虎虎.人文教育视阈下中学历史教师的自我修炼[J].西藏教育,2018(12):9-12.

[5]顾明远.教师成长要历经“五项修炼”[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8(11):53.

[6]赵兴君.智慧型高中语文教师的修炼之路[J].中学教学参考,2018(30):1-2.

[7]王俊杰.名师需内生的七大核心竞争力——兼论中学语文教师的七项修炼[J].中小学校长,2018(11):19-22.

[8]王俊杰.名师需内生的七大核心竞争力——兼论中学语文教师的七项修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33):35-38.

[9]殷  华.全面修炼成长有迹——读《小学数学教师五项修炼》后有感[J].中外交流,2018(27):274.

[10]江玉印,李小妹.教师“教育研究力”的修炼与提升[J].上海教育科研,2018(6):46-50,78.

[11]王光明,張永健,吴立宝.教师核心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培养[J].教育科学,2018,34(4):47-54.

[12]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2-5.

[13]申慧杰.浅谈提高青年教师人文科学素养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明日风尚,2016(24):185.

[14]张书学.为人师表 师德先行[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6):6.

[15]李  艳.树立良好教师形象,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4):32.

[16]林崇德,申继亮,辛 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