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在数学科目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9-07-01 06:24王峰张为乐
教师·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应用

王峰 张为乐

摘 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理应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数学教师在科目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传承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文章以两个具体的案例为依托进行了应用探索,期望在数学科目教学的文化传承方面尽一分力量。

关键词:文化传承;数学科目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3-0060-02

在数学科目实际教学中或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学习资料时,常常遇到知识点是用某个实例进行引入的。当然,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用的引入实例有很多。而作为教师,怎样选取更加合适的实例让我们可以在较好地完成知识点的引入的同时也能传承中华文化元素呢?下面我们列出两个典型案例来分析研讨。同时热切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案例一 :在讲解极限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经常用的两个实例

一个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个句子出自《庄子·天下篇》,是庄子提出来的。“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一尺之捶是指一个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这是辩证的思想,也是极限思想的体现。当然从物体结构来看,它在无限次分割后,物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另一个为: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是主神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而且是全希腊跑得最快的人。问题是,若一个跑得比他慢的人在其前面跑,则赫拉克勒斯永远也追不上。假设某甲在赫拉克勒斯前一米,奔跑速度为赫拉克勒斯的一半,为什么赫拉克勒斯追不上某甲呢?理论叙述是这样的,赫拉克勒斯跑了一米,则某甲跑出去半米,第一回合没有追上;赫拉克勒斯又跑了半米,则某甲又跑出去半米的半米,第二回合没有追上;赫拉克勒斯又跑了半米的半米,则某甲又跑出去半米半米的半米,第三回合也没有追上……所以赫拉克勒斯一直没有追上某甲。

案例一中两个实例的应用分析

在讲授极限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应用希腊神话这个实例进行知识的引入。我个人以为应用庄子提出的理论较为适宜。原因有二:

第一,从引例的形式上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型可寻,让学生有一个主观的认识。希腊神话只是一个“神话”,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让人感觉“游戏”的成分较多。

第二,从知识点本身的关注点看。极限这个知识点是让学生通过认识具体实例去感受极限存在的事实。庄子理论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个道理。希腊神话所描述的追逐问题以我们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跑得快的经过一段時间肯定能追上进而超越慢者。也可以说追逐问题的极限关注点是动态形式中的一点。

第三,从数学科目本身的特点看。数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系列,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数学这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界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入更恰当些。

第四,从我们所接触的环境看(或说从文化传承看),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引入,假若中华文化中有比较合适的引例,就应该以此引例为主进行知识的讲解,其他引例作为辅助。

案例二 :在解决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告诫学生书写一定要规范、有条理,不要出现“悖论”。当学生问及悖论之说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回应呢?一般有两种解释(或说两个实例)

一个是:“悖论”就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这是我国著名的经典典故。

另一个是:一个小岛上住着说谎的和说真话的两种人。说谎人句句谎话,说真话的人句句是实话。其中说谎的一人说“我说了句谎话”( 或说真话的一人说“我说了句真话”)。试分析谎话的真伪(或分析真话的真伪)。

从案例二的表现形式上看与案例一基本相仿。对于案例二的应用分析亦与案例一基本一致。

数学科目的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列举现象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去认识、思考,进而去正面引导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对这种问题持有正确理念、态度呢?我个人认为应做好以下两方面:

教师方面应做到:

第一,教学引例选取要持严谨的态度,既不要盲目崇外,也不要故步自封。虽说课本上有成熟的引例,但为了让所讲知识更“丰满”,我们可以适当引入更多的例子。一来可以让学生从更多方面认识知识点,二来可以引导学生辨别各个引例之间的差异,从而学会从细微之处见真章。

第二,在同等形式下,尽量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例子为主,其他为辅。因为我们这一代教师不光肩负着要教会学生知识的艰巨任务,更应承载传承中华文化之责任。假若我们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猎奇心理,仅讲解他们一时感兴趣的实例,就违背了作为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多方位认识知识点的职责。

第三,假设有些引例的确是“外来”的较好,我们也应该给予应用并且点赞,在此基础上分析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让学生有“奋起直追”的欲望。

作为学生应认识到:

第一,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且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去完成此艰巨任务。

第二,从认知所学知识点的角度去考虑引例适合的群体。我们生活的环境造就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多数情况下,我们民族自己的成果更适合我们去学习,更容易去理解。

第三,从形式上多去应用民族的文化。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只有传承了文化,才能创造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语文教学的责任,更是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责任。作为数学教师,同样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做己任。想要传承传统文化,就要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否则即便积累的知识再多,也会犹如茶壶煮饺子一般,有货倒不出。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是对数学教师的一个严峻考验。

参考文献:

[1]赵东海,梁  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述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1-66.

[2]郑毓信.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44-50.

[3]桂德怀,徐斌艳.数学素养内涵之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5):22-24.

[4]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应用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