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毫侧铺扫流气 浓漆倾刷游龙蛇
——简论金农的漆书

2019-07-03 07:19
老年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金农运笔收笔

活动于清代中期扬州地区的金农,书创“漆书”,仅此一项,他在我国书法史的天空中,就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了。为对金农的漆书做进一步研究和传承,本文就其艺术特征和成就作一简要论述。

一、金农漆书的创成及源流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名号多达20多个,布衣终身。他长于山水、花鸟、人物,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著有《冬心随笔》《冬心先生杂著》等。

金农不但在绘画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书法艺术上也是独步一时,创造性地发展了隶书的写法,开创的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另有意趣。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九月,时年48岁的金农作了一首《阳褚峻飞白歌》,歌曰:“我闻飞白人罕习,汉世须辩俗所为。用笔似扫却非扫,转折向背毋乖离。雪浪轻张仙鸟翼,银机乱吐冰蚕丝。此中妙理君善解,变化极巧仿佛般于。”从歌中透露了其书法创作的理念。

金农漆书的形成,就其师承渊源来分析,可上溯到三国钟繇《荐季直表》、东晋《爨宝子碑》和刘宋《爨龙颜碑》,以及北朝诸多造像记、墓志等等,尤其是篇幅极为短小的龙门石窟造像记,很多的记文与金农隶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和大量的汉简隶书风格相似。有学者曾怀疑金农是否见过一些汉简的隶书作品,也有人猜测这个风格上的近似,属于艺术史上常见的“暗合”。他善于糅合变通和精于再创造,以充分表现自己所追求的意趣和要表达的个人独有的艺术情感。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漆书于大拙中藏大巧,从极生极涩处见灵动。从局部看,形体大小相差悬殊,东倒西歪,毫无章法可言,运笔似乎也笨钝滞涩,但从整体上看,却又极其和谐畅达,笔势贯穿,于千变万化中归于巧妙自然。

《相鹤经摘句》 清.金农

从汉代碑刻和唐代隶书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是金农漆书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其中对其漆书影响最大的是《夏承碑》《华山庙碑》和《天发神谶碑》,这三种碑刻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夏承碑》是汉代碑刻中最为著名的碑刻之一,其特点为篆隶夹杂,且多为篆书笔意,但在隶体基调上又杂篆、籀、隶、楷等结构和笔法。结体呈纵势,撇、捺收笔时多重顿铺毫后上挑,长横波画也为重顿铺毫,收笔出锋。起伏回环的线条由于强化了提按、顿挫的用笔技巧,粗细对比非常强烈,其妙丽的特点是金农漆书创作中主要的灵感来源。《华山庙碑》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其字体方正匀称、态势较宽,是汉代隶书中方整平正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漆书创作中,金农汲取了《华山庙碑》上紧下疏的字形和方拙的运笔方式。《天发神谶碑》虽是篆书,却不同于其他篆书,此碑起笔处极方且重,转折处外方内圆,下垂处中锋收笔成悬针状,极具尖锐之感。而据金农自言,其漆书也得力于此碑,一反中锋古训,以笔为刀,纯以侧锋而行,切削蚕头雁尾,使笔画两端齐整,横粗竖细,拙中藏巧,开拓出全新的艺术境界。虽然金农书法最为人称道的是漆书,但考察金农一生的言论,并未有漆书一说,就连他的朋友、弟子也未言及。金农漆书笔力雄健,笔法丰富,熔楷、隶、行笔法于一炉,综合运用折、搭、断笔、波磔等,写得墨沉笔实、浑朴逸宕,于奇崛中流露出憨直的个性。

二、金农漆书技法特点分析

金农的漆书,在书法史上以面目独特、富有冲击力而著称。他创造性地糅合了各个书体的重要特征,不仅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即使在今天的书法教学方面,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绕过的一个特殊类型,对于今天隶书风格的创新和发展,无疑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1、用笔大胆豪放、浓墨重笔

漆书是金农最独特也是最得意的书体,其独特性已成为金农最著名的标识。其漆书的主要笔法,分为正锋直刷、侧锋快刷、卧毫重刷三种。正锋直刷,就是把毛笔笔尖散开,平整如刷子,在写横画起笔时,平整的笔毫与横画运行方向垂直切入;运笔时,毛笔与纸面几乎垂直,这一点与中锋是相同的;收笔时,借助笔毫的弹性,只要将笔毫轻轻顺势往上挑,将方挺的尾巴自然地挑出来。所谓侧锋快刷,就是侧锋铺毫运笔,起笔笔尖斜切落笔,运笔时,笔杆倾斜,笔毫所指方向如刷子倾斜,与线条的运行方向垂直。金农在其《冬心印识》中曾言:“截毫端作擘窠大字。”侧锋铺毫运笔时,主要是用笔肚运笔。这是其晚期完善用笔的主要方法,也是金农最得意之举。作擘窠大字,先去除锋端,使笔端齐平如刷,笔毫躺于纸面,笔杆几乎与纸面平行,运笔时笔肚平压纸面,所以写出来的笔画横粗墨凝,竖细头尖。

2、结体大小不一、参差变化

金农漆书的字体大小任其自然,结字上下留白,疏密对比强烈,整体上自然质朴、随意率真,与汉简气息相通。金农漆书的结构空间黑白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字体结构头粗尾细、上紧下疏,结体趋向长方,笔锋偏平。金农漆书横画粗、竖画细、撇画收笔尖锐,其特点明显迥异于人,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和创新性。这种独创的结字方式,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隶书经过汉代、唐代、清代几个时期的发展之后,出现新的面目异常艰难,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反复磨炼,从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字体中多方借鉴,尽力开创具有传统审美风格又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固有模式,这是今天从事书法教育教学必须借鉴的方式,必须具有的行动。

3、书风拙朴自然、雄厚豪强

金农的漆书,运用了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用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他所用的毛笔,像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重按少提,像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毫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个性显著,极富金石气,其拙厚奇崛的面目,感染力很强。也是一个重要的书法类型,在隶书史上别具一格,既不同于汉唐时期隶书的风格,也不同于清代隶书家们的面目。这种一览无余、粗头乱服式的书法,其实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心境反映,充满了时代给予金农的不断打击留下的深深烙印。

三、金农漆书的成就及影响

金农所创的漆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彻底突破了中国书法的传统法度,在用笔、用墨上达到了一种大自在、随心所欲的创作境地,表现出对“柔靡之风”的强大冲击,在当时书坛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在中国书法史上,金农可算得上是一枝独秀,别开生面。

对于金农漆书的艺术成就,其后的书法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著名书法理论家马宗霍先生在《霎岳楼笔谈》中,就评其书为“以拙为妍,以重为巧”。而方拙、凝重,正是金农漆书书法中最基本的风格特点。金农漆书落笔斩钉截铁、沉重厚朴、生拙生涩,方折如同刀切,锋利快捷,其行笔如逆水行舟,迟涩中见内力凝聚。其书通篇方正整齐,字形大小匀称,而又变化多姿,绝无雷同板刻之状。如其所书《消寒诗序册》,看上去就如同幼童学步,天真无邪却别有一种难得的趣味,为人们所赞赏,也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创新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关于这一点,其后的几位大家也有中肯的评价。如郑板桥就称赞金农:“乱发团成字,深山凿成诗,不须论骨髓,谁能学其皮。”这是对金农漆书艺术最恰当的评价。吴昌硕则谓金农书:“禅语灯前粥饭,天游笔底龙蛇。香色最宜供佛,凭渠浩劫虫沙。下笔一尘不染,吟诗半偈能持。”齐白石更是称赞金农书曰:“想见毫端风露,拈来微笑迟迟。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

由以上诸家评论可以看出,金农的书法作品能令诸位大师都心折,其功力可见一斑,自然更值得我们珍视。金农漆书风格迥异,极富金石气息,而其大巧若拙的特点深得众多书家喜爱,其学古却不守古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猜你喜欢
金农运笔收笔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写意青蛙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印象派画家」金农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字钉运笔
软硬兼施(二)
画家也有经济头脑
一字千进
“香自苦寒”的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