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贫困生认定公平体系研究

2019-07-08 02:54封波
科技资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数据

封波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如何在大数据时代适应发展需求,更有效的采集认定数据信息,科学分析,提高认定工作的实时性,建立健全公平的认定体系,是更好地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的首要前提。为此,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剖析现有认定体系的不足,并提出结合大数据技术建立科学公平的动态认定体系,让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的福利,更高地投入到校园生活和学习中去,从而实现民办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性。

关键词:大数据  民办高校  贫困生认定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c)-0243-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的选择民办高校就读。然而,民办高校之所以吸引广大学生报考,其主要原因并不仅仅是分数的差异,更多的原因是民办高校契合社会发展需要所开办的专业需求与社会接轨,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能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享受国家教育公平的政策。其中,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贫困生资助项目尤为突出。例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特別困难学生学费减免等。但是在这些政策实行的同时,关于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则显得极为重要。贫困学生认定的公平性不仅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同时也是发挥民办高校育人职责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鉴定民办高校贫困生,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显得极其重要。

1  现如今民办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弊端

1.1 贫困生认定依据材料单一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贫困生身份认定仅仅是依靠学生提供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本人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家庭成员构成情况以及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家庭情况。其次,贫困生奖助学金来源于地方政府单独拨款,资助经费与鉴定部门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在鉴定盖章的过程中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核对,仔细调查。提供的证明材料准确性有待商榷。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判定标准也就会参次不齐。同时,学校也不可能对所有申请认定的学生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收入状况。所以,调查表只能作为贫困生身份鉴定的一个依据材料,不能全面准确的概括申请者的家庭真实情况。

1.2 贫困证明材料缺乏合理动态变化

学生自入校提供调查表并认定之后,再次认定时如无显著变化,只需提交认定申请表,无需再次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所以,随着学生入校时间的增长,同年级贫困生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后脱贫数量的增加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很多贫困生家庭经济明显改善,但是不会主动申请放弃之前贫困认定的结果。从而造成民办高校贫困生数据库人数增加,给评选奖助学金造成困难。

1.3 资助名额分配不均衡

民办高校各班级的资助名额是由学校资助工作办公室根据已认定贫困生的比例从学校—专业—班级的顺序来逐级分配的,但是在实际评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个班级的获资助学生比其他班级未获得资助学生的家庭情况优越,造成班与班之间的矛盾。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分配资助名额的时候往往为了工作的便捷而缺少横向的对比。造成申请资助学生的心理落差问题。

1.4 贫困生认定小组工作缺乏客观性

民办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由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对申请学生进行民主评议鉴定贫困等级。该小组一般都是由辅导员为组长,班委干部和学生代表作为成员来构成。在民主评议过程中,一是根据材料判断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情况,二是根据申请者平时在学校中的生活情况来判定。而有些辅导员会把这项工作直接委托班长来具体实施,班长会根据申请同学跟自己的亲疏程度来决定最后认定结果,有的申请者甚至会利用请客吃饭等社会不良交际手段来影响认定结果。这就造成贫困生认定等级无法保证真正公平客观。

1.5 受资助贫困生跟踪反馈系统还需完善

大多数民办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各类资助之后,大多数只是把奖金一发了之。对受资助贫困生的生活状态改善,学习态度变化,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方面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跟踪反馈系统。无法实现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在生活上帮助,在精神上鼓励,在能力上培养,努力学习,报效社会的最终目的。

2  利用大数据构建民办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公平体系

2.1 构建全方位数据信息平台

民办高校贫困生在申请认定之前,提供个人信息是评议小组决定困难等级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些基础信息的真伪性,时效性都无法保证其公平公正性。所以构建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平台至关重要。

首先是要采集学生家—校两极数据信息。民办高校需要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就应该在全国大学生资助系统中输入个人信息,而信息的核实需要划分鉴定权属职责,要让地方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认定信息准确性的职责。地方政府主要承担鉴定学生家庭信息的真实情况,学校主要承担学生入学的真实信息。例如,学生在入校之前是否申请办理助学贷款,父母的经济收入情况,家庭人口数量以及兄弟姐妹的实际状况,学生家庭是否当地低保家庭,是否在当地属于帮扶家庭,家庭所赡养的人口中有无重大疾病、慢性病等家庭健康状况等等。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认定,学校是无法完成调查判定的,只有依靠申请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政府部门来核实。而学生是否被学校录取,是否在校学习等学籍情况则要由学校来完成核实。这样一来,就构建了家—校两极的鉴定权限,为更好地完成申请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做好数据支撑。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在申请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所填写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时,弄虚作假。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住在城市里,但为了申请贫困生资助就回原家庭所在地农村随意办理证明材料,混淆视听。总而言之,建立学校和地方的信息数据库是大数据时代帮助民办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手段,是有效进行精准资助的前提。

其次是要整合学生校内各类数据信息,民办高校资助工作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校内的各类信息分布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系统中,比如学习成绩在教务系统中,学生的评奖评优,社会实践情况在学生工作系统中,学生的校园卡消费在后勤管理服务系统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由学校信息中心掌握具体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综合衡量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实践情况,往往由于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不同而无法实现数据归纳和互通。所以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往往只能根据老师、同学所看所听到的信息来评议。这样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然而,通过采集学生在校内的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之后,就能有效客观的采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在申请贫困生认定的时候,认定小組成员就可以在数据平台中查看其学习成绩,单位时间内校园卡的消费总额,勤工俭学情况,每天上网时间的占比等等这些信息来推进资助认定系统的数据化,使整个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2.2 构建动态评议机制

民办高校在建立数据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为评议小组的工作提高了效率。评议小组成员可以随时通过数据信息平台来分析判断出申请认定学生当前的校园生活消费情况,使评议认定有据可依,以理服人。但是整个评议工作不能按照现在的一年一次来进行,而应该增加其动态性。评议工作要随着数据信息平台的更新来开展,对于家庭突发变故致贫的学生,既是无法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安排该生参加勤工俭学,或者给予一次性的学习生活补助,避免在校学生因贫而无法完成学习的情况发生。

2.3 建立健全受资助贫困生的跟踪反馈系统

贫困生在受资助后,民办高校还用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跟踪反馈系统,从而来密切关注受资助学生的校内生活消费改善情况,心理变化,学习状态,从而在物质上资助学生,在情感上关心学生,实现资助育人功能。对于受资助后铺张浪费,沉溺网络没有好好学习的学生要即使做好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对于劝诫之后还不悔改的贫困生应该直接取消其贫困生认定资格直至给予纪律处分。只有做到奖惩结合,才能在学生中实现公平和诚信的大学生价值观。同时,民办高校负责资助的部分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访调查贫困生家庭,实地探访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对该生家庭的影响以及问题,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善。

3  结语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的贫困生认定体系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不断的调整才能使资助工作更精准,让学生感受到国家资助政策的公平。利用大数据技术,让民办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更有效,创新资助工作新方法,转变资助工作新理念,完成资助工作新目标,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 相结合,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罗丽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进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 [J].教育研究,2018,24(2):197-204.

[3] 林于良,丁一岚.大数据提升高校精准资助成效的路径分析[J].黑河学刊,2017,234(6):186-188.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大数据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民办高校职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