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人规矩,开自己生面
——论傅新德“八勖”理念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2019-07-12 08:17尹赛瑞冯俊艳李旭东山西大学初民学院文科试验班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国子监教育学生

⊙尹赛瑞 冯俊艳 李旭东[山西大学初民学院文科试验班, 太原 030006]

傅新德(1569—1611),字元明,一字明甫,号商盘,又号汤铭,别号了心居士,晚明山西定襄人。曾先后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北京国子监祭酒等,长期致力于中央官学教育。任职期间,清廉尽责,在当时士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此外,他一生著述颇丰,但留存下来的不多。在长期的任职过程中,傅新德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与方法,并将当时“师教之不行,士风之不正”的不良风气与明初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今之不良士风的形成是因为培养学生的方法有异。古今之异主要有四点:第一,国初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则由科贡,并未有以赀进者,而宣德、景泰以后,国子监学生中,科贡者少,以赀进者多;第二,国初坐班肄业者,十年以上方得拨出,诸杂历等项亦须七八年,而今多不过二年,少则一年或数月耳;第三,国初行积分之法,故人人祓濯,不敢自惰,而今异也;第四,国初规条极严,而越规之法极重,未有敢犯者,而今稍涉严峻,动虞反唇,故有法未及信,而风闻交责者且四面至矣。因此,为扭转国子监学生中的不良风气,编写了《诫勖浅言》一书,向学生们提出训诫与勉励,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终成为于国于家有用之人才。

一、“八勖”简介

“八勖”篇目名称为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无论是清代著作《围炉夜话》中的“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长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还是《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都说明了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傅新德将孝放在了勖篇的第一位,从由牲畜及人、由女子及丈夫、由天子及庶人、由稚子及冠长、由衰龄及壮者、由父母之恶及父母之爱、由事继母及事亲母、由离出及在堂、由事木人及事生亲、由思亡者及事存宜这十个方面阐发了“居处壮、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战阵勇”这五者俱全的孝的含义,并且勉励大家一起践行“孝”。

《论语》有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孔子将孝悌作为仁的开端,可见“弟”文化的重要性。这篇弟勖首先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兄友弟恭”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事例列举,呈现出一幅幅兄弟之间和谐相处的图景,而且将视野拓展到自然界,从鸟兽树木的层面讲述“弟”,使得叙述更加全面具体,具有教育意义。

《说文解字》中讲到“忠,敬也,尽心曰忠”,是指人对天地、真理、信仰、国家以及他人等都大公无私,始终如一,能够尽心竭力。全篇围绕“初念”与“转念”进行论述,强调了“初念”即“忠”的作用。“忠”之一字,不仅局限于臣子对君上的服从,也更指一个人是否能够遵从本心,守住自己的“初念”,不为外物所动。

《论语》中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傅新德在信勖中阐释了信的重要性,从卦象说起,引出何为“信”——“孚,信也”,后又指出“信”的关键在于“诚”,诚且专一,符合易卦中的孚信之象。最后又列举许多前人践行“信”的事例,指出“信”的重要地位,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如何去践行“信”。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强调:“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傅新德贯彻古人之精神,重视“礼”的教化作用。针对明中后期混乱黑暗的风气,他提出礼勖,首先对古今风俗进行对比,得出了今之世风糜烂,江河日下,世人多“惮烦劳而偷简便”的结论;接着指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礼教严格提防;最后列举“子路之死也而结缨,曾参之死也而易箦”等事例,劝诫学子践行“礼”。

我们常说“义气”二字,提到“义”,总与“气”相连,其实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在义勖中,傅新德首先从“气”开始讲起,指出“义”就像天地之间的“气”一般不可或缺;接着,从孟子提出的要“养浩然之气”推出,无论为人为大丈夫还是做事,都必须秉承“义”之一字。

自古及今,“廉”从来都是士人所追求的一种美好品德。傅新德在廉勖开篇提出“有所取”和“无所取”这一对概念。妄取即贪,最高境界的“无所取”实则是追求“凡盈天地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无一而非吾之所取者”。最后,他以向子读《易》的一句话:“吾已知富不如贵,贵不如贱,第未知死如何生耳?”为结尾,用以勉励后进士子。

在最后一篇勖言中,傅新德把“君子”作为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耻勖以君子为立足点提出“五等人”概念。五等之中有四反,这正是耻之精髓之所在。所谓耻,有见己而自现之圣人,亦有见他人而自现之凶人,耻与无耻,分毫毕现。四反之中又有三关。人之一世,此三关得进,方得大造化,效法先贤,成为顶天立地之“大丈夫”。三关之中又有二途,即耻之心、耻之事,耻之心不可无,耻之事不可有。二途归根到底起于一念,即耻,人与禽的区别就在于此。欲进五等,须先鉴四反,鉴四反须破三关,破三关须决二途,决二途须转一念。最后,以宋代名士王秬之语结尾“吾辈会和不常,留面目异日可以相见”,用以勉励后生。

总的来说,傅新德“八勖”理念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将孝、弟、忠、信、礼、义、廉、耻适当改造,以君子作为学生的榜样,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思想。其内容既沿袭了汉代以降历代官学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历史传统,也体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某些新变化。“八勖”的逻辑起点并非基于对科举考试内容的简单迎合,而是欲从德、识、才三个层面满足“兴学育人”这一文官培养的素质目标,其中不乏一些新的见解。

二、现代价值

明代科举处于中国古代科举发展的鼎盛阶段,而作为其坚实基础的官学教育也达到了空前完备的状态,这一现象对明代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奠定了清代科举与官学教育的基础。傅新德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傅新德秉承着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操守,不盲从于他人,不只是传授知识性的东西,而是向学生指明为人立命所应坚守的精神内核。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中所说:“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将“八勖”理念与现代高等教育特征相结合,得出了古今国家教育的核心理念——育人。

其次,傅新德对“忠”这一概念的理解超出了传统的忠君范畴,他在“忠勖”中将“忠”定义为“发己自尽”,指出要“不染外境”,简单地说,就是要遵从本心,守住自己的“初念”,不为外物所动。为人处事,但求初心恒在,贵在坚持。这一点与中共十九大倡导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有异曲同工之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牢记作为中华儿女的使命,尽己所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带领下万众一心,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傅新德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经历,编写出了这部《诫勖浅言》,以训诫和勉励国子监的学生。时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回过头来再去看傅新德的《诫勖浅言》,对如今的大学教育来说,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对其“八勖”思想展开研究,有助于对明代官学教育的制度建设、发展特点、正负面影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并能以古人规矩,开自己生面,在“兴学”乃治国之本这一大前提下,将“八勖”理念与现代高等教育特征相结合,探讨古今国家教育理念的核心理念所在——育人。

近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自身使命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努力奋斗,《诫勖浅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国子监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参观国子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赶不走的学生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