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的“脑力”准备

2019-07-12 05:34阮春生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脑力新闻报道笔者

□ 文/阮春生

内容提要 提高“四力”,“脑力”是核心和关键。记者采写好新闻报道,需先做好“脑力”准备。可以通过锻炼和提升“政策力”“提炼力”“透视力”“策划力”,达到提高新闻采写“脑力”的目标。

新闻工作肩负着传递正能量、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和崇高使命。新闻记者要写出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好作品,没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不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笔者以为,这“四力”中“脑力”是核心和关键,“脑力”代表着思考力、思想力。如果说没有好脑力,就没有好笔力,并且有可能浪费了好脚力、好眼力[1]。

正如新闻业务和写作水平可以锻炼提升一样,新闻工作者的“脑力”提升,也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和训练。

一、提高“政策力”——运用“大背景”对照地方的方法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2]。何谓“政策性很强”,笔者的理解是:一是必须宣传好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二是新闻工作者要有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掌握高超的宣传报道技巧。

提高“政策力”,关键在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做好新闻报道,笔者最大的体会是:不能光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路”,就是心中有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一个记者从入行到成熟再到优秀,要经历从学政策、悟政策、懂政策的过程,要掌握运用 “大政策、大背景”对照地方、聚焦基层的好方法。

中央的好政策真正入脑入心,就仿佛记者的脑海中安放了发掘新闻宝藏的“放大镜”,一旦身入基层,大量鲜活而又富有新闻性的信息和故事扑面而来,就会有写不完的好新闻、好报道。

2019年4月,笔者随一个采访团到景宁畲族自治县“走基层”,考察了多个美丽村庄、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水果种植大户等多个点,这些点位呈现出基层群众创业创新的火热场景,但总觉得新闻亮点还不够突出。笔者想到,不久前中央刚下发了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在基层落实得怎样?乡镇干部有没有获得感?为此,记者专门询问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这一问,还真问出了“新闻”,他说,基层减负确实有了新变化,上周自己的《履责周记》笔记本用完了,打电话咨询在哪儿领取,竟然明确告知今年不用再记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笔者就在午饭的餐桌上采访乡干部,了解到过去他们需要记 “驻村日记”“巡河日记”“接访日记”等五六本笔记。他们还说:“少坐办公室抄日记写周记,就能多下村里田间地头服务群众,干群党群关系才会越来越亲近!”这些细节都被我写进了稿件中。这篇《〈履责周记〉不用记了》的通讯见报后,市纪委的领导很快做出批示,要求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

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桥梁的作用。[3]如何承担和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笔者以为,要常常“拿”着中央政策对照基层,做好“顶天立地”的文章。“顶天”,就是“上接天线”,胸怀大局,学懂弄通中央的方针、政策,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立地”,就是践行好新闻工作的“三贴近”,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熟悉基层情况,身心沉到一线,综合运用好“脑力”“脚力”和“眼力”,从火热的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创业创新的好典型,采掘生动活泼的好新闻。

二、增强“提炼力”——找到新闻报道的好主题好角度

要写出好报道,无非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找到新闻好主题;二是寻找新闻好角度。而要采写出主题重大、角度新颖的好新闻、好报道,提升新闻提炼能力至关重要。

所谓新闻“提炼力”,就是一个弃芜求精,凸显最大新闻主题、琢磨最佳报道角度的“脑力”运用过程。增强“提炼力”,这既是新闻记者职业敏感的基本技能,是基本素质,更是新闻工作者强化“脑力”训练、成长为“好记者”“名记者”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提高主题提炼力。所谓“题好一半文”,虽说的是文章题目,实质上也代表一篇新闻稿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关键词,也就是文章的主题。什么样的新闻主题是好的主题?笔者以为,要体现“高大上”,有较高的立意,体现时代大背景,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丽水日报》曾经刊发了一篇消息报道,引题是“昔日水养鱼 今日鱼‘养’水”,主题是“105万尾‘洁水鱼’当上‘清洁卫士’”,消息讲的是缙云县水利部门通过人工放流形式,向县内的水库和主要河流投放了105万尾鲢鱼苗。这是一个部门性的动态业务工作,在新闻报道时如果不对新闻主题进行挖掘提炼,搞不好就会写成“某某县向水库河流投放多少鲢鱼苗”的简讯报道。但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对新闻主题作了深入挖掘提炼,充分放大鲢鱼所具备的“洁水”功能,将其概括提炼为“洁水鱼”“清洁卫士”。生态文明是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而丽水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更是“两山”理念的萌发地,所以任何对于保护生态、优化生态的创新举措,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记者正是将新闻主题提炼、聚焦到生态环保上,让这个小事件有了大意义,让“小简讯”成了“大新闻”。

其次,要增强新闻角度的提炼力。新闻报道,要以追求最佳的传播效果为目标,好的新闻角度至关重要。一个好角度,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新闻报道角度创新,必须开动“脑力”,综合提炼,全面衡量。具体来说,一是求小,小处着眼,切入口小;二是求新,抓住最新进展,寻得最大亮点,力求独家视角。

笔者曾到青田县采访一家球形阀门表面金属处理公司,发现该公司科技含量较高、业务增长快,发展势头好。但是,如何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却费了一番“脑力”,因为无论是从技术创新还是从业务增长等着手,都显得老套、普通。最后,企业老总的一句话启发了笔者,从而找到最佳角度。他说,公司在金属表面处理技术上已经打破了国际公司垄断,产品工艺让德国客户也大加赞赏!要知道,德国制造全球领先,中国小山城的一家小公司得到他们的由衷赞赏,难能可贵。为此,笔者就从“青田球阀金属镀工艺让德国客户竖起大拇指”这个“小、新、活”的角度入手,让这篇报道的新闻性得以凸显,传播效果得以放大,报道经过网络转载后,还为该公司引来了国外新客户的3000万美金订单。

三、提升“透视力”—— 担当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职责

“透视”,是一个源自于美术的概念,笔者用在新闻采写业务上,讲的是分析力、判断力、引导力,是新闻采写“脑力”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提炼力”侧重于新闻专业能力,那么“透视力”注重形势分析、宏观研判与舆论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闻工作者要有精准透视现实经济社会的能力,能澄清谬误、明辨是非[4]。

“透视力”的提升,与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提高以及社会阅历增加等密切相关。新闻记者不能跟在时代的屁股后面转,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分析研究有关的社会形势[5]。新闻记者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做出正确判断,不被所谓的“真相”所蒙骗。

透视的思维,首先是立体的全面的思维方式。记者采访,十分忌讳的是偏听偏信,不做多方核实。曾经,有一家媒体刊发了一条图片新闻,图片拍摄的是一条河的上游有生活垃圾,说是某某水库出现污染情况,而这座水库正是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地。图片刊发后,媒体很快就接到当地政府、供水公司的电话,言之凿凿地说“这是假新闻”。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此图片拍摄于一个月前,当时因暴雨导致村民生活垃圾遗留在水库上游支流河边,但很快就得到了清理,对水源也未造成污染。由于图片刊发时未多加核实和全面考量,导致了假新闻的出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风光。(雷宁/摄)

透视的思维,其次是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2014年,丽水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城区沿江区域和低洼处被淹,很多居民因水势凶猛来不及转移物资,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洪灾退去后,坊间关于上游水库随意泄洪、防汛部门指挥调度不力等的指责甚嚣尘上。真实情况是这样吗?记者立即前去采访求证,通过采访省里驰援专家、水库负责人、防汛指挥部负责人以及沿线乡镇群众,在报道中原原本本呈现洪峰形成、调峰指挥以及上游水库泄洪数据,综合分析出洪水形成的真正原因是流经城区的三大河流洪峰汇聚、防洪堤部分堤段未闭合等。通过由表及里的采访,客观分析与理性判断,报道经过多渠道广泛传播后,舆论逐渐平息,大多数受灾市民由“上访维权”的心态,逐渐转入理性表达灾情与灾害恢复中。

透视的思维,还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理念。需要强调的是,新闻记者要养成时刻质疑的习惯、求证的态度。笔者曾接到一名通讯员报送的新闻线索:某县为吸引工商资本投资民宿经济,推行由政府先行与农民签订房屋、土地承租协议,然后再转租给工商业主的模式,“创新之举”已让全县发展了数十家民宿。对此,笔者认为这是新鲜事,但需要回答相关质疑,那就是政府如何担当公平公开的“中间人”角色,如何能保障农民利益,而不是做“收割农民利益、回报工商业主”的“恶人”。后来这一素材没有公开报道,而是以内部报道的形式提供给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所以,并非所有的新鲜事都是新闻,作为新闻记者需站稳立场,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多方考量,辨别真伪,拨云见日地发掘出新闻事件内核。

四、训练“策划力”——学会传播效应“放大”的技能

关于“新闻能否策划”的争论,近年来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已基本上达成普遍认识。笔者认同提出这一概念的赵振宇教授的观点,他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6]。

新闻 “策划力”训练,需提升把握报道时机的能力。正所谓,好新闻靠“抢”也靠“养”,该快的新闻必须快,而当“慢一拍、等等看”的新闻,也需要下“放、跟、盯”的功夫。如何把握和抓住最佳报道时机?笔者以为,当新闻事件能够发挥最大社会价值之际,就是最好报道时机来临之时。曾经,有一位记者采写了一则新闻,讲的是某地6家乡镇竹制品小企业合筹百万,从外地购买一台污水处理设施,通过共建污水处理厂实现环保治理达标。无疑,这是一条好线索,但这位记者在报道时机的选择上不老道,选择污水处理厂开工这个时间点予以报道,结果报道没有引起较大反响,新闻内容也不够充实和完整。为什么呢?因为设备还没有安装,新闻核心事件还没有呈现,什么成效也没有,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报道时机。那这个新闻什么时候报道最好呢?笔者以为是在设备投入试运行的第一天,因为这时污水处理的相关检测数据有了,专家和群众的评价也能采访得到,能展示出最大的社会效益,也就能体现最好的新闻价值。

新闻“策划力”的提升,目标是放大新闻传播效应,关键在于报道议题设置,创新路径在于报道模式的创新。2017年召开的浙江省党代会提出,要建设浙江大花园,并针对丽水特点要求其打造浙江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园”。对于地市党媒来说,这是一个宣传报道的重大主题,如何让主题报道有声势、有特色?笔者牵头召开“诸葛亮会”,大家开动“脑力”,提出了众多策划方案。经过研讨,最终选定了“探寻丽水大花园的色彩密码”这个方案。方案确定后,记者分头深入各地采访,一组既有深度又鲜活可读的报道迅速出炉。这组报道因为策划到位,采访深入,特别是侧重于记者角度的“探”,聚焦大花园的“色彩”,分别从生态底色、产业亮色、城乡彩色、改革金色、民生暖色等方面进行采写,通过发掘丽水大花园的丰富色彩,深入剖析和总结了核心大花园的建设成果,为党的十九大召开和全市深入打造大花园营造了浓厚氛围。这组报道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还获得了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注释】

[1]朱继东.科学认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深刻内涵[N].湖北日报.2018-9-17.

[2]习近平.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M].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87.

[3]习近平.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M].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7.

[4]习近平.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M].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79.

[5]郑妍楠,来敬尧.如何提炼新闻中的深度报道思想[J].科技传播,2018,10(15):21-22.

[6]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6

猜你喜欢
脑力新闻报道笔者
老师,别走……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脑力百分百
脑力Bigbang
脑力Bigbang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