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无为”的认识误区

2019-07-17 02:14李清泉
今日中国 2019年7期
关键词:无为道家中华文化

文|李清泉

“无为”是经营生命,治理天下的一种最有效的路径。

当代作家王蒙对眼下的社会现象讲了一句话:“点击代替阅读,片段代替经典”。他提醒人们读书要全面,学习要深入和认真,不能以偏盖全,更不能道听途说,能识初心,方得大道。说到对中华文化的误解,或者过于表面化的理解,有一个概念背了多年的黑锅,即“无为”。多少年来,“无为”成了中华文化不思进取的代名词,成了老庄哲学消极避世的代名词。其实,“无为”不是不作为,恰恰是鼓励人们去努力做事,实际上是经营生命,治理天下的一种最有效的路径,乃是中华文化的大概念、大精神、大境界、大哲学。只有“无为”才可以达到“无不为”的状态,这有一点类似《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的之兵”的味道。

首先,“无为”即“顺势而为”。道家强调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规律和运转法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不能过多地将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世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背离初衷。

比如,在人与环境的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讲究“道法自然”,违背自然规律早晚会付出代价。近百年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盲目自信,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困境,甚至影响到人类的未来与生存。这不正说明了上述理念所具有的穿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吗?再比如,对人生而言,道家认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生者寄也,死者托也”“万物一受共形,不亡以待尽”,意思是,天地万物都在生死轮回之中,有生就有死,有存就有亡。人生到这个世界要好好生活,离开时也要心态从容,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但很多人恐慌于脸上的皱纹、鬓角的白发、蹒跚的步伐,一些中老年人迷信于各种养生之道,到头来上当受骗,身心疲惫,不仅没有达到长寿的目的,甚至搭上了健康乃至生命。

其次,“无为”即“无功而为”。道家认为,“功成身遂,天之道也”。天地生养了万事,却不据为己有,人也应该效仿这种精神,心系天下,不要带着功利心去做事,更不要为了谋取个人的名声而忽视事物的客观规律,一旦成就事业,要能够激流勇退,不贪名求利。

汉朝第二任宰相曹参上任后,不急于改变旧法,仅仅是抓好落实前任宰相萧何未来得及执行的诸多治国理政良策。正是因为曹参不彰显自我,保持了大汉初年政策的连续性,才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恢复,为开启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历史上常有人亡政息的情况发生,后继者往往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以创新为幌子,朝令夕改,最终使得天下人疲于奔命,适得其反。当然,这不是说要固步自封,中国文化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一定要把继承作为基础,科学的继承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研究明白过去,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

再则,“无为”即“无意而为”。故意地给某些事物、某些行为贴标签,过多地标谤善恶是非,就容易导致一个社会出现虚伪狡诈的现象。老子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春秋乱世,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所谓“贤人”,他们为了获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迎合君王,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不断鼓动君王发动战争,使天下百姓陷入无尽的灾难。老子讲的这些“贤人”并非真正的贤者,而是欺世盗名之徒,他们扰乱了社会正常的价值观,导致天下大乱。

道家强调,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彼此的存在,这正如大自然中百花盛开,草木共荣的状态一样。道家认为,一个社会标榜的美的东西越多,则丑的东西也就越多,标榜的善的东西越多,则恶的东西也就越多。比如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道家认为这本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算不得什么美德,如果人人都是这么做的,还需要提倡孝慈吗?当一种行为成为社会的常态,人们习以为常,这种品德才能真正流传下去。再比如,同样是木头,为什么有贵贱之分?物各有其用,货各有其长短,在价值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人为地夸大其价值和意义,使这些东西成为“难得之货”,导致炒作和造假之风盛行。比如,前几年炒作红木,被人们戏称“哄你玩”,彼时红木价值飙升,市场混乱,良莠不齐,很多人谋取到了暴利,也有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更为甚者,有人故意夸大某种动植物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比如熊掌、虎骨、穿山甲、杜肿胶等等,使这些动植物遭受到灭顶之灾,不胜悲哉!

猜你喜欢
无为道家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