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生活和语言文字的桥梁

2019-07-19 06:16穆文红杨敏芬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音符自然段生字

穆文红 杨敏芬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春天为主题编排的,有古诗,有童话,有人物故事。“春风暖暖的,春雨细细的。我们来读读春天的诗篇,听听春天的故事吧。”其中《找春天》一课是儿童文学作家经绍珍写的一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的散文,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孩子们寻找春天的兴奋情景。

一、文本特点

1.寻找的过程,充满情趣。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课题中一个“找”字,说明春天的景象尚没有完全显露出来,是早春时节,意在呼唤我们——找春天去吧!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整篇课文不到200字,除了“寻找”“找哇找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寻找的乐趣。“找”,让阅读成为寻找、发现的过程,也激发学生找春天去: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

2.小小的标点,耐人寻味。(1)感叹号。三个“春天来了!”看似一模一样的句子,只因在文中不同的位置,表达的情感也有细微的差别。前两句“春天来了”,在文章的第1自然段,独立成段,表达的是经过季节的轮回交替,又迎来了春天的喜悦心情。还有一句在结尾一段的首句,那是孩子们寻寻觅觅,找到了春天的踪迹之后发出的由衷赞叹。(2)问号。第4~7自然段,句末都用上了问号。前半句是写实,后半句是联想:想象成春天的眉毛和眼睛,仿佛春天是一个姑娘;想象成春天的音符和琴声,仿佛春天是一首乐曲。这样的问句,是疑问?是,但又无须作答,表达的效果在于对美的生动表达,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3)省略号。“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孩子们找到的春天的踪迹,也告诉大家春天已经来到,就在我们身边,快快去寻找吧。它与课题“找春天”相呼应,与文中的泡泡“我们也去找春天吧!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也是一个意思。

3.优美的语言,生动传神。课文的语句富有节奏感,如“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连续几个四字短语,描绘出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把孩子们急不可待寻找春天的样子刻画得生动、传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两个叠词的运用独具匠心,既写出了早春的特点,又让读者对“寻春之旅”充满遐想。第4~7自然段,用了相同的句式“……,那是春天的……吧?”。前半句是早春的景象,后半句是丰富灵动的想象。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听”“闻”“触”这几个动词写出了孩子们是如何找春天的,同时也说明春天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有形体的,既生动,又形象。全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

4.简单的插图,触发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田间小路蜿蜒,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近处,小女孩弯腰探寻,呼朋引伴;小男孩兴高采烈,寻声而来。这一呼一应之中,寻找的乐趣和发现的美好扑面而來,使人情不自禁地也想加入这“找春天”的行列之中。远处孩子们的活动仿佛因为远而看不清了,除了隐约的山坡和草地也没有更为丰富的景物,而这样的简简单单恰恰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教学建议

1.多样奇妙的朗读体验。朗读文本,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一种童话般的情境,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朗读指导的方法有:

(1)抓住关键词语。从“脱掉”“冲出”“奔向”三个连续的动词来体会几个孩子寻找春天时无比急切、激动、兴奋的心情,朗读时语速较快,要重读这几个词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头脑里要有“含羞的小姑娘”的画面,读得轻而缓;“找哇找哇”的“哇”字,要读得气息深长,读出耐心仔细寻找又满怀期待之情。

(2)体会语气语调。如何读出疑问句的语气,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过。朗读第4~7自然段可以继续加以练习,读出尾音上扬的语调。同时,要指导读好重音,但值得注意的是,重音,不能机械地认为是加重声音、加大音量,除了重音重读之外,还有轻读、拖长、快中显慢等不同的处理。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示范朗读。

(3)变化朗读形式。比如,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进行问答式朗读:(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或“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还有一种师生合作的唱叹式:树木吐出点点嫩芽——我们看到了它!小溪叮叮咚咚——我们听到了它!野花散发淡淡清香——我们闻到了它!……

2.诗意美好的品读感悟。

(1)说一说:眼中的春天。导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春天来了,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说植物动物,有的说天气变化,有的说人们的活动等。说什么、说得怎么样,这儿不作过高要求,只要把意思说明白、句子正确通顺即可。

(2)品一品:诗中的春天。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诗一般的语言,仿佛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通过品词析句,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让学生在品读文字的基础上,直观欣赏春天美丽的画面,体会春光的美好。还可以用优美欢快的歌曲配乐朗读,把音乐美、图画美与语言文字的美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课文。另外,本课的板书可采用简笔画的设计,把学生们在品读过程中找到的春天一一勾画出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体验。

(3)赞一赞:心中的春天。课文学完了,眼前画面的美,文中语言的美,定会让学生激发起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这时,鼓励学生用美美的朗读,或用一两句话赞美春天就水到渠成了。

3.规范灵动的识字写字。本课要求会认14个生字,这些字字形较复杂,易读错的字较多,识记难度大。要求会写的生字有9个,6个左右结构,3个上下结构。建议按以下方式组织生字教学:

(1)随文识字,在语境中正确认读。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正音,做到读准字音。

(2)分类呈现,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第1组:柳枝 嫩芽 杜鹃 喜鹊 桃花 杏花

这是一组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教学时,教师可用出示图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比如,出示多种植物嫩芽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辨一辨,增加其感性认识,同时再配合音符图片,把嫩芽和音符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有什么相似之处,然后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这句话,为阅读理解做铺垫。“杜鹃 喜鹊”“桃花 杏花”分别是春天里具有代表性的鸟儿和花儿,也可以借助图片辨认,感受春天的美好。

第2组:探出 吐出 触到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这是一组动词,可通过动作演示加以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早春的小草,做“慢慢探出”的动作,体会“探”的新奇;用手指触一触自己的脸颊,感受“触”的轻、快。品读中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触到了什么?会是什么感觉?让这样词语理解和课文学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做一做“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动作,相机体会了“害羞”的意思。

第3组:脱掉棉袄 冲出家门 寻找春天

这是一组含有生字“脱、袄、冲、寻”的四字词语,都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重在语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像“害羞”“音符”“荡秋千”等词语的意思,不能停留在字面上,在品读环节中必须回到语境中进一步理解体会。

(3)揭示规律,有机渗透汉字文化。本课生字以形声字居多,可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通过加一加、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记字形。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几个生字,根据每个字的构字特点稍作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初步感受汉字文化。

(4)结构归类,关注细节指导书写。

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有6个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可以归类集中指导,重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规律,先观察其结构特点,自主发现规律后,再指导临写。3个上下结构的字,“寻”是上窄下宽,“杏”是上宽下窄,可以对比书写。“荡”是上扁下宽,三点水要写在草字头的下面;第七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姑、吐、杏”都有一个部件“口”,但位置不同,写法也有细微的差别。

4.自由开放的语文实践。课后练习“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说一说。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学习题,既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又要完成语言的积累运用,而且给了学生在表达形式上的自主选择。

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拓展,如——

读春天:朗读文中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课外的有關春天的诗文。

唱春天。歌曲《春天在哪里》等。

画春天。把看到的春景画下来,涂上色彩。

写春天。用简单的几个句子,写出自己发现的春天。

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实现了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融合,架起生活和学习语言文字的桥梁。

猜你喜欢
音符自然段生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一串快乐的音符
秋天
斯诗私塾
美妙音符
美丽的秋天
生字变身
音符草
变脸
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