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框架中态度资源的完善∗
——以小组讨论中评价语言使用为例

2019-07-20 06:16
外语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范畴框架态度

唐 韧

(宁波大学,宁波 315211)

提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框架自建立以来已应用于不同体裁中评价语言的研究。根据对研究生英汉语小组讨论中口头话语评价资源使用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观点:可进一步完善态度系统,对Martin 和White(2005)提出的态度框架的修改和完善可分两个阶段:第一是对情感系统中非意愿/意愿和非安全/安全的重新分类和鉴赏系统中影响和品质的再理论化;第二是对判断和鉴赏的扩展。这些完善有助于发展评价框架,提供更有效的评价立场表达方式。

1 引言

精确或细密地表达个人情感和意见一直是语言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表达情感和意见可以建立与读者/听者的特定关系,证实与其看法的亲近性,引导或劝说他们接受某个观点,微调陈述方面的确定性程度。具体而言,对英语国家中的国际学生来说,用英语表达个人情感和意见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应对学术任务方面必不可少,在日常生活中精确表达情感和看法的能力影响其心理调整和文化融合压力的程度(Redmond 2000:151-159;Yeh,Inose 2003:15-28),为完成学术任务,他们须要具有评判性和分析性思维(Brick 2009:75)。为让母语非英语的国际学生能够有效参与英语国家日常、学术和专业活动,语言教师应理解评价性语言以便能使用这些资源来加强和促进语言教学。

Martin 和White(2005)的评价框架详尽阐述不同类型的态度和实现态度的语言策略,评价框架涵盖各种态度(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也提供扩展态度系统的语言策略,在语言教学和学习方面具有活力,可加以完善而成为适合特定学习者群体的语言教学工具。评价框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这种基础针对不同文化和情景语境而加以完善。本文基于对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生活和学习期间的口头讨论或随意谈话样本的分析,尝试完善评价框架中的态度系统。

Martin(2000)、Martin 和 Rose(2003)及 Martin 和White(2005)提出的评价框架系统地阐述表达情感和态度的语言资源(态度)、评价来源和声音在语篇中和语篇间的作用(介入)以及态度的放大和介入的程度(级差)。态度系统是评价框架中的中心成分,包含3 个范畴: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指表达情感的语言资源,判断包含评价人们行为的语言资源,而鉴赏是对事物的评价(Martin,White 2005:56)。态度可隐性表达(激发)或显性表达(写实)为正面或负面的。

评价框架自建立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探索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评价,包括教育语境(Macken-Horarik 2003:178,Hood 2010:6-185,张伟年2014:67-73)、专业语境(李战子 2004:1-6,Lipovsky 2013:107-112)和政治语境(Miller 2007:159-180),用于考察书面和口头文本(Eggins,Slade 1997:10-115;Eggins 2000:203- 214;Adendorff,de Klerk 2005:489-513;Becker 2009:5-22;Caldwell 2009:13;Hood,Forey 2008:389)以及多模态形式的文本(马伟林 2007:25-32,Swain 2012:82-94,Unsworth 2013:132-145)。尽管评价框架已被有效应用于理解和增强不同形式的文本中评价立场的表达,但仍有问题有待解决。事实上,评价框架自建立以来一直在发展中,不断被完善和修正,这得益于对具体语境中评价语言的详尽考察。例如,Bednarek(2008:12-143)根据自建语料库完善情感范畴的理论化,其语料库数据包括会话、学术写作和新闻报道,Hood(2010)基于对研究论文的分析扩展级差系统,Hao 和 Humphrey(2012)阐述生物实验报告语境中的鉴赏范畴,Hommerberg 和Don(2014)扩展葡萄酒鉴赏语境中的鉴赏范畴,White(2012)在卡通的英法翻译语境中扩展判断范畴。

本文旨在发展评价框架,尤其关注语言背景各异的国际学生通常参与的语境中的态度系统。国际学生常常随意谈起或讨论与个人日常生活经验、学术和专业相关的问题,这些话题与在海外学习和生活时的安全和健康密切相关,也与他们的学业成绩及当前和未来的职业相关。在讨论这些话题时,须有效表达评价立场,这不仅让国际学生在一个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精确表达对有关重要日常事物的需要和关注,恰当表达讨论的目的并做出反应,而且也让他们建立密切的主体间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他们在一个新国度中的安全和文化融合过程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完善态度系统,扩展态度表达框架,使其更精细,增强口头讨论中态度意义表达的精确度。

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评价框架来分析国际学生口头讨论中的评价性语言模式,考察在澳大利亚生活和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在口头讨论中使用的英语及汉语评价资源以及他们在表达态度方面遇到的困难。研究参与者是16 名中国男、女研究生,他们在悉尼不同的大学就读不同专业,其中多数在澳大利亚生活时间相同,有类似的教育背景,雅思分数在6.5 到8 分之间(这代表澳大利亚多数国际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搜集数据,参与者分成8 组,4组汉语对话,4 组英语对话,每个讨论包含4 位参与者,男女生数量相同,每个参与者出现于两个对话中(分别是汉语对话和英语对话)。讨论涉及他们在澳大利亚的个人生活经验、他们对教师业绩的判断、对注册入学过程的鉴赏和对学生业绩的评估等。所有参与者彼此不认识,因此,亲密度参数可忽略不计。然而,由于参与者年龄和性别不同,所以其潜在影响不可能控制;英语和汉语会话交际长度相同(大约每个1 小时),所有谈话都被录音。

3 结果和讨论

态度系统完善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针对将 Martin 和 White(2005)的态度系统(以下称为“原态度系统”)应用于态度语言资源分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以寻求解决办法。这些问题与情感、鉴赏相关,包括赋予惊奇以负面极性、非意愿/意愿(dis/inclination)下的惧怕(情感)范畴化的非现实和现实激发基础及鉴赏系统中影响(impact)和品质(quality)的非明确区分。提出修改的态度系统来解决问题,将此系统用作研究框架。第二个阶段,应用修改的框架来分析主要研究数据,证实第一阶段中情感修改的有效性,通过大量例证观察到鉴赏和判断的更精细子类型的模式,由此可提出新鉴赏和判断子类型。

3.1 原态度系统的问题及对它的初步修改

3.11 情感问题及对情感系统的修改

在应用原态度系统来分析中国留学生英语讨论部分的态度意义时,产生情感和赞赏子系统范畴化问题。使用情感来分析英语讨论中的评价性语言揭示出此态度子系统的理论化问题,其一是情感—非安全性:惊奇的负面极性赋予,其二是情感类型的分类。

3.111 情感—非安全性:惊奇的负面极性赋予问题

原态度系统中,惊奇归于非安全性之下,表示一种负面的情感类型,然而,惊奇感既可与正面情感相关,也可与负面情感相关,例如:

①I was very surprised to receive my results.I was really lucky to get such high marks.

②I was shocked really shocked when I saw them hugging and kissing each other(right in front of me).

例②中,shocked 体现“不安”这一负面情感,可归为非安全性范畴,而例①中的surprised 表达的惊奇情感与幸福—快乐这一正面情感相关。Bednarek(2008:12-143)在语料数据中也发现上述问题,并认为可将“惊奇”确定为单独的范畴,以避免负面极性赋予问题,然而在评价性框架中,对于系统网络的二元特征,非安全性/安全性这一范畴可扩展至不安和自信这一正面和负面子范畴,此二元性特征若被确立为单独范畴则不适用于“惊奇”,因为没有“非惊奇”之类的情感。

惊奇情感不能归于非安全性,不应被确立为一个单独情感类型,而可处理为引发非幸福/幸福和非安全性/安全性等其他态度类型的资源,除例①和例②外,例③和例④也说明这一点。

③I'm very surprised to receive his present,very kind man.

(正面情感:幸福—快乐)

④(何某与另外3 个中国女孩住在一起,她不喜欢花,因而决定不分摊其他女孩为装饰房子所买鲜花的费用,其他3 个女孩用毯子盖住鲜花,不让何某看到花,因为她没有分摊费用。在下面的讨论中,梁某、洪某和胡某议论那种行为)。

Liang:==who would hide the flowers away in a blanket just because she didn't want to share the view of the flowers with the housemates who didn't contribute money to buy the flowers!

Hong:Oh my god! What they did is a surprise for me.[laugh]

(负面情感:不安)

Hu:I'm really shocked to hear that.I would question ‘Is that Chinese culture?

(负面情感:非安全性—不安)

Liang:I think so.

在例③中,surprised 激发正面情感:幸福—欢乐,在例④中,surprise 和shocked 激发负面情感:非安全性—不安。

总之,惊奇这一情感与原态度系统中的其他情感类型不同,并没有一种与惊奇相反的情感,惊奇的二极性(情感系统中的负面或正面范畴)须要根据上下文仔细考察,应将惊奇当作一种引发其他情感类型的资源来处理,惊奇不属于非安全性,需要将此范畴重新概念化,探讨非安全性/安全性的路径在此被修改。

3.112 非意愿/意愿—惧怕和非安全性/安全性—惊奇的范畴化问题

原态度框架中情感系统的第二个问题是非意愿/意愿下惧怕的范畴化。惧怕(负面的)和欲望(正面的)这两个非意愿/意愿子范畴都具有非现实激发语,此为非意愿/意愿下的惧怕范畴化的基础,例⑤中suggest 的非现实激发语是a change of this organization,而例⑥中feared 的非现实激发语是leaving.

⑤We suggest a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is organization.

⑥ The captain feared leaving.(Martin,White 2005:48)

然而,“惧怕”(fear)也有现实激发语,例如:

⑦Like many other students I was very scared by the pressure of exams.

⑧Speaking in the public often makes people very scared .It is nerve-wracking for me too.

在例⑦和例⑧中,相比于非意愿,“惧怕”实现的意义更倾向于非安全性—不安,因此,不能认为惧怕属于非意愿/意愿范畴,而可将其与非安全性—不安融合,非意愿/意愿这一子类型中只保留“欲望”,本文提出用“欲望”的反面“非欲望”来代替“惧怕”,非欲望的某些词汇体现形式包括ignore,neglect,reluctant,refuse to 和 disinclined,根据Martin 和White 的描述,欲望的某些词汇体现形式包括 suggest,long for 和 miss(同上)。经过修改的情感系统中,在非意愿/意愿的范畴中非欲望代替惧怕,在非安全性/安全性范畴中惧怕与不安融合,原态度系统中的非安全性/安全性有两个子类型:诸如“安全性”之类的正面情感和诸如“非安全性”之类的负面情感,“安全性”又进一步分为“信心”和“信任”,而“非安全性”又分为“不安”和“惊奇”,惊奇不属于负面情感,只描述惊奇情感不能算是描述非安全性,惊奇不属于非安全性范畴,只有“不安”是信心这一正面情感的对立。Bednarek 提出,“非信任”可代替“惊奇”,而安全性这一范畴将包括“信心”和“信任”,创造出“信心”和“不安”、“信任”和“非信任”两对正面—负面对立项(Bednarek 2008:45)。非信任的词汇体现形式包括 reserve,suspicion,doubt/doubtful,hesitate和 reluctant.非安全/安全子类型的体现形式见表1。

表1 非安全性/安全性子类型例子

我们对原情感系统中非幸福/幸福和非满意/满意未改动,只修改非意愿/意愿和非安全性/安全性。完善的系统应用于数据分析中可以更好地解释评价语言。

3.12 鉴赏及其再理论化

在原态度系统中,鉴赏分为反应、合成和赋值(valuation)(同上:58),这些范畴可进一步细分,反应可分为影响和品质,合成可分为平衡和复杂性,而赋值没有再细分。反应指人们对事物的影响和品质的评价,合成是对事物平衡和复杂性的评价,赋值关注事物的价值或意义。

应用原鉴赏系统来分析数据时出现的问题关涉反应中的影响和品质之区分和赋值的理论化相关。下面将讨论这些问题,提出对原鉴赏系统的修改意见。

3.121 反应及其再理论化

在反应范畴中,只通过探究性问题和词汇体现形式来区分影响和品质这两个选择,而这些问题和体现形式效用不足(同上:59),品质的探究性问题“我喜欢它吗?”(Did I like it?)激发的情感性反应易与影响的探究性问题“它吸引我吗?”(Did it grab me?)激发的情感反应相混淆,唯一区别是:对于影响来说评估者是被动的,而对品质而言评估者是主动的,然而表示这两类意义的词项并不反映这一点,语境不足,问题说明就不够清楚,例如,Martin 和 White(2005)将 good 用作反应—品质的例子,而从材料中发现good 既实现反应—影响又实现反应—品质:

⑨ Dai:When I first arrived in Seoul,I went‘Wow! This is good ’.(反应—影响)

⑩ Dai:Their infrastructure was very good,very high quality.(反应—品质)

影响和品质的探究性问题“我喜欢它吗?”和“它吸引我吗?”不足以确定good 是表示影响还是表示品质,为此本文提出:影响指对事物的互动性情感反应,而品质指确定的标准,品质的探究问题可能是“它是否表示一特定标准”,因此,good 在例⑨和例⑩中分别表示影响和品质,如此区分后,品质似不宜归属反应,从材料分析中看出,有必要重新安排框架中的品质和影响。

3.122 赋值问题

鉴赏中赋值的问题是,此范畴没有确定的定义,检测它的探究问题“值得吗?”很宽泛,其词汇体现形式的语义范围太大,赋值这一范畴须扩展细化。例如:

⑪ Living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⑫ Tropical storms are always very destructive.

上例表明,此鉴赏子类型的意义可进一步细分为涉及“重要性”的鉴赏及危害(如destructive)或益处(如helpful)的评估,检测价值的探究问题可分为重要性问题“它重要吗?”和危害性/有益性问题“它有益还是有害?”,以达到更精确的目的,以下两例显示这一扩展的有效性。

⑬ The subjects are very basic for economics and finance students,so at master's level with a few years of experience,I think they are not necessary for me.(负面的鉴赏:重要性)

⑭ The course is very useful for my career.( 有益性)

3.123 对鉴赏系统的首次修改

针对鉴赏系统的上述问题可修改如下:反应的两个选择(即影响和品质)仍保持不变,系统中增加一个新定义和探究的问题,便于区分影响和品质,就合成而言,平衡和复杂性的两个选择仍不变,对于赋值,原范畴还进一步分为重要性和益处/害处这两个选择。

3.2 态度系统的二次修改

从以上讨论看出,对态度系统的修改包含情感和鉴赏两方面,但判断未做修改。接下来检测修改的态度系统是否足以考察和解释此语境中的评价意义,是否需要更多的完善。研究结果表明,修改的情感系统很好地解释材料,但判断和鉴赏范畴需要更多的完善。

3.21 判断的完善

根据对表达态度意义的评价性语言资源的分析,在判断系统中,本文对韧性、合适性和真实性这些判断类型的理论化可足以解释材料,然而,可扩展正常性和能力以包括更精细的选择。

3.211 判断—正常性的完善

正常性指“某人不同寻常的程度如何”,可用探究问题“特别到什么程度?”来检测(Bednarek 2008:60)。然而,我们注意到材料中正常性实现形式的范围在意义上非常多样化,如表2所示,正常性可再分为3 个子类:运气、名声和行为。

表2 正常性的子类

3.212 判断—能力的完善

能力指对人们有多大能力的判断(同上)。能力的实现形式意义多种多样,此范畴可以再细分为心理能力、身体能力和社会能力。心理能力指心理或认知能力和学术或专业技能,物质能力与体能和身体技能相关,社会能力指个人和人际表现,如表3、表4、表5所示。

3.22 鉴赏的完善

修改后的鉴赏理论化是对反应(影响和品质)、合成和赋值的完善,数据分析证明其有效性。另外,还可扩展品质以包括更细微的子类型和完善合成中复杂性分类。

表3 心理能力

表4 身体能力

表5 社会能力

3.221 鉴赏—反应的完善

反应完善的依据是:第一,如前所述,影响指对事物的互动情感性回应,而品质指一个规定的标准;第二,品质还可细分为美、合适性、有效性和方便性 4 个子范畴(Christie,Martin 2005:73),鉴赏资源得以扩充。基于对讨论材料的分析,品质子范畴的分类见表6。

这些品质子范畴中所有例子的意义并不关涉评价框架中原来描述的实体的反应或总体印象,而是表达某实体品质鉴赏方面的细微之处。根据此区分,不宜将品质归属于反应,宜视为一个单独范畴,与反应处于同一层次。既然影响和反应指同一类型的评价意义,那么术语保留“影响”以替代反应。

表6 品质子范畴的分类

3.222 鉴赏—合成:复杂性的完善

另一个须完善之处是鉴赏—合成中复杂性的理论化。复杂性探究问题“是否难理解”及词汇体现形式针对语篇组织甚于所造之物、进行的表演和自然现象。因此,复杂性概念须扩展,不再局限于其强烈的语篇组织倾向,材料分析证实这一点。当然,“语篇组织”倾向仍体现在材料的某些例子中,复杂性也能指实体、现象或人活动的复杂性,如表7所示。

表7中例子都体现出对评价目标的可管理性意识。可管理性作为一种品质或标准指应对事物的相对容易性,实体和活动的可管理性的评价不再与语篇组织的评价属同一范畴,可将此概念确立为品质之下的一个单独范畴,语篇复杂性仍属合成性,与选项“平衡”平行。如此,扩展复杂性概念,进而扩展鉴赏范畴。

表7 语篇复杂性以外的例子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对原态度框架(Martin,White 2005)的修改和完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涉及对情感系统中的非意愿/意愿和非安全性/安全性的再分类,然后是鉴赏系统中影响和品质的再理论化,通过非意愿/意愿和非安全性/安全性的再分类可以严密地对语料进行阐释,而影响和品质的再理论化有助于区分两个概念,其一与对事物的互动情感反应(影响)相关,其二指被确定的标准(品质),材料分析证实这种再理论化的有效性;第二阶段完善涉及对判断和鉴赏的扩展,判断的扩展体现在正常性(包括运气、名声和行为子类型)和能力(包括心理能力、身体能力和社会能力子类型)类型,鉴赏的扩展体现为将美、合适性、有效性、方便性和可管理性归为品质。鉴赏的完善依赖语境,本文提出的完善基于口头讨论,涉及与日常生活、学术和专业问题相关的话题。对来自非英语国家且准备在英语国家深造的国际学生而言,鉴赏的语境依赖性在外语教育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修改后的系统更精细,将有益于语言教学,帮助学习者识解大量不同态度意义及利用实现这些态度意义的语言资源,从而使其在英语国家可能遇到的语境中能实现交际中更精确评价的目的。本文也意在进一步发展Martin 和White(2005)的评价框架,证实其原来概念化理论基础的活力,这样的完善原则上使该框架更细密,在某些情况下增加其综合性和活力,该框架的最新版本更能解释新研究领域中的数据。

猜你喜欢
范畴框架态度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框架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