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背景下高校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研究

2019-07-24 10:33李泉英蒲晶磊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培养途径工匠精神

李泉英 蒲晶磊

【摘 要】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德国工业4.0的提出,即将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巩固德国制造业发展的地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为了把握机遇,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点方向。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工业发展的现状形式,高校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以及培养的途经方式。

【关键词】高校教育;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随着IT技术,云计算,互联网等高科技在服务业、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全球產业布局正处于重大优化调整的历史时期。德国政府在《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提出了“工业4.0”计划,目的是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在未来的社会中保持和巩固其领先地位。我国政府也毫不示弱,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中国质量水平的提高,现国内高校教育着重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提及,呼吁我们引起重视。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背景

18世纪60年代中期,蒸汽机的发明将人们带入了“蒸汽时代”;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继人类文明史上的蒸汽和电力革命之后,科学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主要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是一场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发展,将世界带入了智能化的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有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生产系统和流程,实现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交互以及三维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该计划将特别注意吸引中小企业参与,使它们成为新一代智能生产技术的用户和受益者,以及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

第三,“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络,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商、需求者的效率,能够快速得到服务匹配、物流支持。

对于即将到来的数据流动自动化趋势,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的理解各有千秋,我国主要目标是实现中国制造质量的提高,“工匠精神”的提出,为我们实现由大国到强国的战略性转变指明了方向。

二、工匠精神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体现,是实践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干、专注、创新等方面。“工匠精神”一词是聂圣哲首创的。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他所培养出来的第一流的木工。工匠精神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业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的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二)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第一,提倡匠人精神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1]。在这个时期,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不变,要完成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飞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跃进,就是要继承广大职工创新和创造的匠人精神。

第二,提倡工匠精神,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出口。当前,在中国制造的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屡次被指出存在问题,迫切需要提高产品的品质。要想在竞争中获胜,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是关键。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批量生产质量高的大国工匠,才能生产出质量高的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的制造。

第三,提倡工匠精神,是满足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需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重提工匠精神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三、高校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宣传“工匠精神”,重视校风在培养工匠精神中的导向作用

各大高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校风建设会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良好的校园风气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形式。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弘扬工匠精神,通过演讲,比赛,朗诵,歌唱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在这种特别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形中受到启发[2]。此外,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公司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认识到职业素质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也可外聘专家,组织会议,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便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典型的技能大师以及学校优秀毕业生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他们的个人经验是最直接、最令人信服、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向其学习。

(二)学习“工匠精神”,重视个人专业与匠人精神的相互渗透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深刻了解本专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工匠精神与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培养和塑造“卓越、谨慎、耐心、专注、敬业”的精神内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是匠人精神与课程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职业精神的培养能够融入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与各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成功转为职业人士做出必要的准备。同样,专业教育也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步意识到工匠精神在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发挥的作用。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模板,团结协作,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校企合作

聘请知名教师,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责任感,为高职学生建立校内校外双师制度。著名教师的技能水平相对比较熟练,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名师具有工匠水平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可以在传授学生工艺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传授匠人精神,名师培养相关领域学徒的方法更加贴近于实际生产实践,培养的学生也更容易与企业相联系。教师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聘请退休硕士、校外传统民间工艺人员,或者直接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再者,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实施以培养工匠精神为主要目标的方案。在课程标准中,增加名师参与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工匠精神[3]。

四、结语

在智能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教育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工匠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在我国稳定中高速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肩负起自身上的重任,学习弘扬匠人精神,在获得实用性能力的基础上一并获得富含技术的精神资源,不但了解个人技能所在,而且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理念,任何事情竭尽全力,力求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培养途径工匠精神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