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无家”之悲及其艺术书写

2019-07-26 12:13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寒食家国杜甫

潘 悦

杜甫安史之乱中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强烈的“无家”之悲。他为个人的亲人离散而痛苦,更为天下百姓的家破人亡而悲伤。他在战乱中的“国破”之痛,与“无家”之悲有着内在而深入的联系,反映了其家国意识的复杂内涵。目前学界对杜甫的家庭观念、家族意识、家国思想虽多有探讨,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特别是杜甫家国意识的独特内涵及其与杜诗艺术的内在联系,还有进一步考察的空间。分析杜甫“无家”之悲的复杂感受及其独特艺术书写,可以从一个重要角度深化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一、杜甫“无家”之悲的内涵

杜甫的“无家”之悲,是在安史之乱中产生的强烈精神痛苦,它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离别亲人的漂泊孤独之叹。

杜甫注重亲情、依恋家人,在安史之乱前虽然因各种原因经常离别家人,但其诗作中并未流露“无家”的悲吟,现存杜诗中最早为“无家”而伤怀的作品,是创作于天宝十五载的《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诗作的背景是寒食节,唐人于寒食要团聚祭祖、家人郊游踏青。玄宗朝寒食节尤其受到重视,休假、墓祭被定为国家礼制。王冷然云:“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寒食篇》),卢纶云:“孤客飘飘岁载华,况逢寒食倍思家”(《寒食》),在这样一个本应家人团聚的节日里,杜甫却妻儿远隔,然而诗人的痛苦,并不是一般的漂泊离家之叹。此时杜甫孤身处于被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城里,与亲人音问难通。他的伤痛满含着与亲人难以团聚的绝望感。诗中“无家”一语,正概括了这种深刻的精神苦痛。

在这段时间里,杜甫反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自身的孤独,接连创作了《月夜》《忆幼子》《遣兴》等作品,“恐作穷独叟”(《述怀》)是这期间诗人心中最大的忧惧。《北征》记述杜甫归家后的场景,从静看妻女梳妆、纵容孩子挽须等细节,可以见出他对家人团聚之乐的珍惜。读者也可借此推想此前他心中沉重的骨肉分离之痛和巨大的家破人亡之忧。这些作品反映出杜甫的“无家”之悲,体现了诗人对战乱中自身命运之无助的痛切感受。

杜甫不仅为自己的“无家”而悲伤,更为天下百姓的“无家”而痛苦、而呐喊。他的“三吏三别”深刻书写了百姓亲人分离的种种凄凉遭遇。《新安吏》刻画“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骨肉分离场景,发出“天地终无情”的沉痛悲鸣。《潼关吏》痛惜士卒的命如草芥:“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石壕吏》展现乱世中一个普通家庭的瓦解破灭。仇兆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新婚别》道出夫妇分离的哀怨苦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君今生死地,沉痛迫中肠”。《垂老别》讲述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翁绝望已极、愤而参军的故事,“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渲染了夫妻诀别时的悲痛。《无家别》讲述了一个士兵老来寻家却再次被征的故事。它从士兵的寻家视角展现出一幅故园荡析的画面:“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又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一句将士兵心中的“无家”之悲书写到了极致。

战乱旷日持久,杜甫避难西南期间,虽有妻儿陪伴身旁,仍多次抒发“无家”之叹。这一阶段的“无家”之叹则融合了故土意识、家族意识,呈现出伤感故园荡析和亲人离散的新内涵。

杜甫乾元元年创作的《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感叹“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浦起龙云:“洛阳旧宅当残破之后,故曰‘无家’。观日后渐向西去,可知故乡不可居矣。”漂泊蜀地时,诗人归乡之意十分强烈。《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清丽明媚的景色无法疏解诗人内心归乡的渴望,前往东吴的船只才是他的心之所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见出杜甫还乡心切。然而连绵的战火、恶劣的气候和老病的身体,都在阻拦着杜甫的归途。正如他所说“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垂白》),仇兆鳌注:“公妻孥在蜀,而云‘无家’,盖以故乡为家也。”诸如“鸿雁将安归”(《北风》)的迷茫发问,“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逃难》)的无奈自陈,“平生心已折,行路日荒芜”(《地隅》)的痛心诉说,都是诗人悲伤旧乡壅隔、故土难归的表现。

二、“无家”与“国破”

杜甫“无家”之悲与其“国破”之痛的共振,还体现在他对李唐王室在战乱中帝王家庭矛盾的忧念。无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遭遇,还是玄肃父子关系,都是杜甫所关切的。《哀江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杜甫没有严肃讨论亡国这一命题,而是从情入笔,伤感李杨二人的阴阳相隔。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杜甫笔下和无数人间夫妻一样,在战乱中经受生死离别之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如若从杜甫重视归家这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则可明显看出诗歌紧紧围绕王昭君的背井离乡来展开,极力呈现她无法归回的凄苦和怨恨。

除了帝王家庭,杜甫对其他贵族家庭的破灭也有书写,如《佳人》:“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前人认为此诗有纪实成分。百姓的家破人亡在杜甫诗歌中也多有表现,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征夫》)等。战火连绵不休,王室高官、普通百姓都罹于“无家”之难,这带给杜甫强烈的“国破”之感。

三、杜诗对“无家”之悲的艺术书写

杜甫的诗歌对“无家”之悲做了深刻的艺术表现。他吸收前代诗歌描写亡国丧乱之痛、游子怀乡之悲的艺术经验,书写“无家”与“国破”的痛苦体验,既表现了战乱中骨肉分离、家人离散的巨大苦难,又以“无家”的精神苦痛为基础,抒发了极具震撼力的孤独感受。他的孤独感之所以震撼,是因为以“无家”之悲的绝望感为底色。

杜甫在表现战争灾难时,着重突出家国丧乱下的人伦痛苦。这种写作手法在前代作品中并不常见,但个别诗人也有这样的笔法,比如王粲《七哀诗》其一,这首诗记述了汉末长安大乱中妇人弃子的故事:

此外,鲍照对杜甫也有启发意义,将二人作品进行对比,可以更明显地看出杜甫着重以人伦痛苦来表现战争灾难的特点。鲍照《代东武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一个士兵老来还家后的困苦境遇:

联系杜甫“岸上空村尽豺虎”(《发刘郎浦》)“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无家别》)等诗句,可以见出他在意象使用方面对鲍照多有取法。然而,他与鲍照表现荒凉的角度不同,鲍照极力铺陈魑魅恣肆、阴森可怖的城市氛围。杜甫往往从家庭破灭、亲人离散处落笔,比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等诗句,都是以十室九空、仅馀寡妇的场景来显出村落的空荡萧索。这表明杜甫独特的“无家”感受对其诗歌选材和立意都多有影响。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山河破碎、乾坤动荡的国破景象和亲朋尽去、无可归回的无家灾难,共同引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与家国丧乱的紧密联系,在《秋兴八首》中也多有体现,如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诗人在萧瑟的秋日里,独自思考国家的内忧外患。融汇了家国之痛的孤独感,在杜甫分析时局的笔墨中若隐若现,又如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诗人在对昆明池盛衰变化的想象中,陡然生发出孤独之感。《江汉》是杜甫孤独心绪的极致表达:“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在流落天地、与月同孤的意境中,杜甫书写了一种沉痛的、永恒的孤独。不难看出,杜甫诗歌将个人孤独和家国丧乱紧密联系,丰富和深化了传统的孤独情感,形成了极致沉郁悲凉的诗境。

综上所述,“无家”之悲,作为杜诗重要的抒情内容,呈现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家国之痛复杂而沉重的体验;而杜诗对“无家”之悲的艺术书写,在积极继承了前代诗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开拓了极具震撼力的新诗境,对杜甫乱世中的家国之思与精神苦痛做了深刻的艺术反映。

注释:

①关于家庭观念,前人强调杜甫不忘家室的品质,解读杜甫的夫妻深情和舐犊之爱。如王骧《杜甫诗中的儿童》(《南京师大学报》1978年第4期);钟慧玲《长贫任妇愁:杜甫笔下的妻子》(《东海中文学报》1992年第10期)。关于家族意识,学界从杜甫敬重祖辈、关爱族人、推崇家学等角度展开讨论,如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黄震云《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关于家国思想,前人围绕杜甫的忠君、忧国、爱民进行阐释,如萧涤非《杜甫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版);傅庚生《杜甫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赵海菱《杜甫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刘宁《杜甫忠居体验与诗教:对楚骚传统的变化》(收于刘宁《唐宋诗学与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本文所引的杜甫诗句,皆据(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后文不再一一出注。

③唐代寒食节的节日内涵和风俗,参见罗时进《亦悲亦欢的寒食歌吟——对一种唐诗题材的阐论》(《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勃《唐代节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④转引自王赛时:《唐代的寒食风俗》,《民俗研究》199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寒食家国杜甫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登高
渐行渐远寒食节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寒食、清明与诗
谁咬得更厉害
绝句
清明节的由来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