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哺乳动物?

2019-07-29 04:00大象公公赵天
奥秘 2019年7期
关键词:哺乳动物胡萝卜素羽毛

大象公公 赵天

生理结构

哺乳动物的颜色种类,在所有脊椎动物中,算是比较少的,这和哺乳动物的生理结构适应性有极大关系。

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哺乳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界往往色彩斑斓,花斑连鳍、红犁足蛙、豹变色龙、七彩文鸟都是各自纲类中色彩鲜艳靓丽的代表,而哺乳动物中表皮色彩最丰富的印度巨松鼠,相比前几位就要“单调”多了,尽管其红紫相间的皮毛在哺乳动物中已实属罕见。

排除树懒这种受环境影响而“不得不”身披绿藻的特例,天生就长成绿色的哺乳动物,至今尚未被发现。

首先,我们要明白动物的鲜艳颜色来自哪里。通常来说,动物身上鲜艳的暖色调几乎都来自类胡萝卜素和蝶酸等色素,它们能吸收较短波长的可见光,表现出红色、橙色和黄色。尤其是类胡萝卜素,它们原本是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的辅助色素,虽然动物本身缺乏合成它们的能力,但可以通过食物链大量富集。所以,如果用缺乏类胡萝卜素的饲料喂养动物,动物就会“褪色”。

比如喜欢吃甲壳动物的火烈鸟。甲壳动物以藻类为食,将藻类中的类胡萝卜素转化为虾青素;火烈鸟又以甲壳动物为食,虾青素得以从甲壳动物的结合蛋白中分离出来,富集在火烈鸟的羽毛中,使其显现出鲜艳的红色。

蓝紫色通常不是色素原因,而是来自各种各样的光学结构,典型的有鸟类羽毛细小结构产生的衍射光栅,或者某些细胞中嘌呤结晶产生的光子晶体。比如白腹紫椋鸟的羽毛就能衍射出强烈的蓝紫色,并与少许类胡萝卜素混合成非常艳丽的紫色;而鱼类鲜艳的蓝色则与它们表皮细胞内的嘌呤晶体有关,这种蓝色常具有金属光泽。

绿色就比较特殊了,仅就脊椎动物来说,它们通常会综合两种显色方案来生成绿色——比如青蛙,它们在体表用色素显出黄色,再用光学结构显出蓝色,二者叠加后就成了绿色。

而哺乳动物产生绿色的最大难度,存在于光学部分。相比于爬行动物的鳞片、鸟类的羽毛或者两栖动物裸露的表皮细胞,哺乳动物的角蛋白毛发虽然非常适合保温,但也缺乏精细的微观结构,表面只有一层粗糙的毛鳞片,很难让可见光发生有规律的干涉和衍射,因而失去了制造蓝色和紫色的能力。

进化的选择

虽然大多数绿色脊椎动物,都是利用光学来呈现出绿色,但仍有极少数脊椎动物本身就能合成绿色素并积累在体表,比如焦鹃科鸟类。哺乳动物没有开发出类似的代谢途径,甚至不像其他脊椎动物那样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类胡萝卜素,这就涉及到适应性的问题。

在中生代,哺乳动物共同的祖先经历了一段穴居和夜行的日子,而感受颜色的视锥细胞需要很多光子才能激活,所以控制色觉的基因在黑暗中不再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压力,无法剔除有害的突变。到新生代早期,哺乳动物祖先的视锥细胞已经只剩下绿色和蓝色两种,根本看不见鲜艳的红色和橙色,缤纷世界在它们眼中只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黄色和蓝色。因此,哺乳动物不需要为了吸引异性制造鲜艳的“婚娴色”,因为就算自己再怎么漂亮,“对象”也只看得到那单一的色調;甚至不需要鲜艳的警戒色和绿色的伪装色,因为哺乳动物的天敌通常是哺乳动物,猎物通常也是哺乳动物,只需要暗色调就能蒙混过关。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灵长类动物就属于完全树柄、以嫩叶和果实为生的热带哺乳动物类群,识别不同状态的植物对它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旧大陆的所有灵长类动物,以及新大陆的雌性灵长类动物,就分别通过基因重复和等位基因多态等形式获得了红色视觉,建立了三原色。然而这段进化史不够悠久,尚未能将毛发也染成绿色,只出现了裸露的青绿色皮肤,而且主要是通过血液的瑞利散射和丁达尔效应叠加一小部分黑色素呈现,原理类似于人的青筋,比如山魈中雄性头领的鼻翼附近就会长出鲜艳的红色、蓝色和青绿色皮肤。

总而言之,浑身毛绒绒的哺乳动物,可以自己给自己戴上一顶绿油油的“帽子”,也可以身披一件便于在森林中隐藏自己的树叶“吉利服”,但就是不会长绿毛!

猜你喜欢
哺乳动物胡萝卜素羽毛
让羽毛变成“无价之宝”
羽毛项链
吹羽毛
2 从最早的哺乳动物到人类
哺乳动物大时代
哺乳动物家族会
飞翔的羽毛
β-胡萝卜素微乳液的体外抗氧化性初探
RP-HPLC法测定螺旋藻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
论我国类胡萝卜素保健食品的审评审批